多少公斤力(四力)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4期

【摘要】加强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导向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关键,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加强的基础工程。强化“四个力”不能一概而论。要着力转变工作作风,转变文风,转变观念,抓创新。我们要从坚持诚信创新的历史方位来考虑,从承担使命任务的战略高度来理解,从建设辉煌中原的命题来实践,更好地把党的声音和老百姓的声音结合起来,不辜负新时代的重托。

【关键词】脚力、视力、脑力、笔力;诚实创新;改变;河南故事

作者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在多个采编部门做过记者和编辑。与“铅与火”的时代相比,“光与电”时代的到来给媒体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来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大背景下,新闻业的“门槛”降低了,但新时代、新形势对新闻业的要求却提高了。那么,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适应变化,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Xi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就是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超、求真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加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既是效果导向,也是问题导向,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记者需要提高自己的立场把握,结合实际情况,以大局为重去体验和实践。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从把握时代坐标、牢记使命等方面,对如何加强脚、眼力、脑力、笔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给新闻工作者很大启发。笔者在认真学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后认为,增强“四个力”不能一概而论,既要放在坚持廉洁创新的历史方位上考虑,又要放在承担使命任务的战略高度上考虑。我们要立足于建设辉煌中原的时代命题,身体力行。还要找准强化“四个力”的着力点,精准发力,制定有效政策,整治滴灌。只有在一次次踏遍大地的过程中,精微洞察,深思拷问,精准阐释,才能更好地把党的声音和老百姓的心声结合起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新时代的重托。

第一,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四个着力”的落实程度

加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字面上讲是业务和作风问题,但“四力”的意义不止于此,它还是一个政治思想问题。只有知识到位了,“四力”才能落实到位。

增强“四种力量”是宣传思想战线履行使命的需要。Xi·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聚民心、育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要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就要求宣传思想战线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和形象的宣传中,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用眼睛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用大脑分析记录时代风云,用笔端精准阐释,让Xi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

强化“四个力”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把宣传工作做得有效,把新闻做得有趣好看,让群众真正听党话跟党走,在老百姓心中划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这种宣传效果,不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是无法实现的;不走近民众,不倾听民众的声音,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深入体察民情,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小学生;只有了解群众的需求,反映群众的诉求,才能找到“打开人心的正确方式”。

增强“四种力量”是新时期应对新挑战的需要。意识形态工作正在从原始源头向创新转变,媒体人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坚定稳健,以新的理念进步,生产更多引导性、友好可信的内容,生产符合用户需求、适应用户习惯的内容,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把用户看不看、信不信作为判断宣传报道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在加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过程中,我们的报道会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空泛说教,多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的道理,多一些生动的事例,让那些“短、实、新、快”,有血有肉,平实有嚼劲的好报道唱主角。

第二,搞清楚两个“四力”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目标,那么“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就是手段和渠道。正是因为编辑记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高报道质量,传播优秀产品,才能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业内普遍认为,如何将两者融合是记者的重要命题。

河南日报在这方面率先尝试和努力。2018年以来,这份省级党报从制度上推动全员下基层,在采写上以讲故事为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在实践“走转改”的过程中推进党报内容供给侧改革,推出了一批优秀佳作。

“新闻出在脚底下”,责任在人。2018年4月下旬,河南日报出台规定,要求全员下基层抓活鱼,深入调研看变化,推动走转改常态化、长效化。

实现时间和成绩的量化,引入各种激励和奖惩,形成约束机制。实践证明,《河南日报》的这一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南日报》在5个月的时间里,刊发了一大批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小视角反映大时代、以小人物反映大精神的优秀作品,以“针插苍穹”的风格报道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改与正正在成为编辑记者的自觉,成为报道的重点、突破口和亮点,成为《河南日报》提升质量的具体体现。

“眼力脑力强”,尽力讲好河南故事。在河南日报,编辑记者们不仅走进了工厂社区,还走过了大山林场。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他们练就了出色的眼力和脑力。

2018年1月9日,河南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河南有个塞罕坝》,讲述了河南商丘全敏林场三代人坚持68年,在豫东平原筑起“绿色长城”的感人故事。记者刘洋和陈晖深有感触地说:记者倒下了,新闻就会站起来。这既是一次基层采访,也是一次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

2018年5月29日,河南日报推出长篇通讯《河南义海屹立青海》,描绘了一群河南国企在青藏高原上拼搏进取的创业历程。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青藏高原上行走后,记者栾山深有感触地说:“刚刚在海拔3500米的大美沟矿爬了几段楼梯,喘不过气来。当我在那里的时候,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特别努力、特别拼搏、特别负责的崇高精神。”

“笔端有新闻值得看”,党报宣传作品不胜枚举。脚、视力、脑力的增强带来了笔力的提升。在不断推出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党报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2018年上半年,河南日报陆续刊发《河南有个塞罕坝》《黄河故道变奏》《青山不老》《新龚宇移山的故事》等系列报道。围绕Xi·金平生态文明思想,挖掘和树立了一批我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先进典型。

评论员走基层,成为河南日报转型活动的一大亮点。评论视角从“第二落点”移到了采访的“第一现场”,更贴近新闻,信息更丰富;带问题到基层,体现了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内容更加扎实。2018年7月31日,评论员发表评论文章《美丽乡村要有好脸,更要有气质》。评论员在禹州李金寨村实地采访时,了解到该村通过一棵“幸福树”动员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创意故事。这个小故事的应用,让评论变得意味深长,语言更加生动接地气。

“小四势力”对“四大势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纸媒上,也体现在新媒体的报道上。河南日报新媒体部策划了“肖伟访新时代河南新名片”系列活动,推出“这辆“河南车”,为中国人民加油!”等报道,全媒体记者在行走中原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力量和活力。

第三,找准加强“四个力”的着力点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承担的战略任务。承担这样的任务,没有苦功和真本事是不行的。宣传思想战线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找准着力点,在强化“四个着力”上下功夫。

第一,风格要改。老一辈报人说,过去交通通讯不发达,采访基层群众很不方便。一个地委经常找不到像样的吉普车,跑到偏远农村还要坐拖拉机甚至马车,一跑就是20多天甚至一个月。但是那时候写的东西,读起来很好吃,很难忘,很有意义。没有它,秘诀就是真正到现场,真正融入群众,真正落地生根。

现在通讯发达,一个电话“天无绝人之路”和互联网上的信息铺天盖地。就算去省内最远的县,坐高铁或者自驾三个小时就能到。但是为什么现在写的稿子无味?一个字——飘。浮动风格。有的记者一年不一定跑出郑州一次,都是去责任办公室拿简报,抄报道,回来就复制粘贴。整篇都是干巴巴的官话,或者一长串冷冰冰的数字。没有故事,没有细节,没有人物,没有直接引用。不忍心死,还能指望读者读下去吗?即使你从基层下来,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水,听听当地官员的汇报,拿着当地工作人员准备的资料,闻闻农场特有的气味,你也不会把脚留在泥泞的田野里。怎么能写出沾了污垢、露了露珠、冒着热气、煽情的作品?没有踏遍青山的“脚力”,哪有千山万水的“笔力”?

第二,文风要改。河南省委书记王国胜为何亲自更改《河南日报》时政报道的标题和内容?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正装、八字、按部就班,什么都有。有些文章,尤其是大文章,总是摆一个大架子,喊响亮的口号,堆砌无数华丽的词藻,甚至横行空。文采摆在那里,气势摆在那里,但是通读下来,没有什么不能打动读者的。原因也就一个字——空。空,因为对这个东西,这个现象,这个学科认识不够,理解不深,所以理解不透,带着它的困意让人炫耀。如果你真的知道你的想法,你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繁文缛节,那么多的靴子和帽子,经验总结经验,问题提问,开门见山,这样你就能达到王国胜书记的要求,说话有实质内容,有说服力。写出来的东西纯粹是为了一份工作,为了应付某件事,我自己也不服气,也不感动。如何让读者“听信、服气、跟党走”?

第三,观念要转变。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纸媒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这不是我们否认就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前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纸媒才能有这么多受众。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按下一个发送键,全国乃至全球都可以同步获取信息。仅仅依靠纸媒来全面打造核心竞争力只是一种障眼法。我们的全国性报业集团如果只靠办报能有今天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吗?真相和答案大家都知道,但我们的很多新闻工作者却不习惯一边“爬格子”,一边拿起手机、相机、录音机甚至无人机制作适合新媒体平台的素材和内容。单身者擅长,通才不会。为什么?一个字——僵。思维方式僵化,总觉得旧的方法和做法已经练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一直很熟悉,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手段,寻找新方法。思想上的僵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懈怠,传播效果上的落差。所谓媒体融合,就是要大家动起来,融入进去,这样我们的影响力才能不断加强和扩大。

在改变作风、风格和观念的同时,也要把创新意识和观念贯彻始终。中央省委对宣传思想战线和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有着强烈的期待,期待各种产品和作品站得更高、挖得更深、速度更快、效果更好、接地气、覆盖面更广…这意味着“一部老戏年复一年不改词”已经不可接受了。与时俱进,摒弃固定思维和守旧模式,把创新放在首位。新闻策划、写作、组合、表达要创新,相关的生成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也要创新。这是一篇难度很高的大文章,但如果完成得好,就会在媒体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成为“四力”强大、立于不败之地的主流龙头媒体。

(作者是河南日报社都市经济部主任)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5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