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水力发电机(小型水力发电机 溪流)

小水电发电机(小水电发电机流):04广州日报

“七一勋章”获得者“七一勋章”获得者

新华社成都7月20日电(新华社记者谢娇)新中国成立前,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川北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尽职尽责推动地方发展,是群众心中的“草鞋书记”。退休后,他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周老革命”。

“是大巴山人民造就了我。我要为人民服务到底!”93岁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凯坚定地说,党和人民的事业高于一切。

冒着生命危险

开展党的工作

不会被砍头吓到的地下党员。

1928年,周永开出生在四川巴中的一个农民家里。他在童年失去了母亲,他的祖父和父亲靠为地主长时间工作谋生。他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旧社会人们剥削和压迫人民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十几岁的周永凯经常想念离开长征的红军。红军从不压迫人民。

1943年,周永开来到花城小学学习。这是中共地下党在川北恢复活动的大本营。学校里的老师大多是地下党员,他们经常给孩子们讲革命。1945年,周永开17岁。一天晚上,老师王普安让他摸黑去学校后面:“你要找共产党,你怕死,会不会背叛?”

当时有一个军阀的特务在学校里游荡,随时可以举起屠刀。周永开没有任何犹豫,坚定地说:“我不怕死!绝不背叛。”

黑暗中,他举手发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周永开被任命为中共地下党大仙地区潼南八平(通江、南江、巴中、平昌)中央组织委员,兼任巴中县委书记,坚持在敌人的刀口下斗争。

紧密团结农民发动武装起义。

周永凯的组织工作成效显著。到1949年下半年,通、南、巴、平等地共有党员1300多人,成立了16个区委员会和70多个支部。为了满足斗争的需要,他培养妻子吴应明入党。她经常把自己的交流信息藏在身体里,向四面八方发送。

当时,周永开夫妇刚刚有了第一个孩子。“宋军”号曾经穿过敌人的岗哨,孩子被吓得大叫起来。她立即捂住了嘴,孩子痛苦地挣扎着…任务结束回来后,周永凯害怕地说:“给孩子取名周平,希望她能平安。”

临近解放,上级指示武装起义。“需要枪,去成都。当时,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间谍盯着它,从事杀头甚至坐,沿途还有检查站。”周永凯回忆说:“我们把枪藏在白蜡里,假装卖白蜡,慌慌张张地运回巴中,发动武装起义。”

当时,国民党正规军的一个师在附近开着车。地下武装,用刀枪动员群众,分割包围敌人三个团。周永开等人指挥农民武装起来,解除了荷枪实弹的敌师武装,俘虏敌人2400多人,缴获子弹10多万发。

草鞋显示信仰。

记住口碑立功

一双草鞋穿出劳动的本色。

新中国成立后,周永凯先后担任巴中县委原书记、大仙县委原副书记,留下了“草鞋书记”的美誉。

巴中地处大巴山深处,属喀斯特地貌,历来干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汽车,也没有水利工程。它被称为“野霸州”,村民们经常向天堂求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计可施。周永凯等干部谋划建设成华水库,召集3万多名农民工日夜奋战。他经常步行10多公里到工地,和老百姓一起修水库,捡土,晚上还要连夜开会研究进度,安排工作。

在工地上,周永凯戴着草帽,穿着草鞋,就像农民工一样,满身灰尘;下班回来,拿起搪瓷缸喝了,只看了两眼。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穿着草鞋的农民其实是县委书记。

1960年,花城水库建成,大坝高46米。昔日的荒沟变成了碧波荡漾的人间天池,成为当地防汛抗旱的依靠。这座美丽的水库于2003年入选巴中市饮用水水源地,2015年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水库完工后,需要雕刻一座完工纪念碑,并写下为这项工作做出贡献的人的名字。他拒绝镌刻自己的名字,说是人民建造的,功劳属于人民。

两手都要让群众受益。

周永开嗓门大,脾气暴躁,满脑子想的都是群众的温饱问题。平时去农村,看到路上有粪,就会弯腰捡起来埋在地里给田里施肥。

20世纪90年代初,他第一次来到川陕革命老区“万源保卫战”的主战场——华鹅山。当时萼山的山上没有路,也没有电。他用手爬上悬崖,走了一整天,来到晚上煤油灯照亮的向家坪村山顶。一个小女孩在给煤油灯加油的时候被火烧死了,周永凯极度心疼。他拿出积蓄,买了一台小型水力发电机,组织人们挖池塘,修建导流渠,安装发电机。山上第一次有了微弱的电灯。

一定要把可怜的根连根拔起!他一次次跑到部门,催进度,说服村民放弃劳动力,来回转述,逐步修建了一条从官渡镇到华鹅山的20公里长的公路,从外界拉进了电线杆和电线。当稳定的电流点亮夜灯时,山里的那些老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还拿钱引进,鼓励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并尝试种植特色中药“萼贝母”。如今,贝母花萼已成为当地名优产品,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砖”。他带人调查野生蜡梅资源,引进蜡梅,推广优质蜡梅种植,发展惠民工程,努力寻找山区农民致富的双赢之路。

70天山地保护

回到绿色的山丘。

用生命守护青山

1994年退休后,周永凯给自己增加了一项任务——守卫华鹅山的大山。因为贫穷,村民在这里砍伐森林、狩猎,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有的地方甚至被“砍秃”。他决心让青山回归。

白天,他带着两名老干部拄着拐杖巡山种树,跨过溪流和岩石,对正在开荒、砍柴、打猎的村民进行生态保护宣传。晚上睡在地板上,山高空气冷,他们经常咳嗽,腰酸背痛。此时,周永凯已近70岁,已做过胆管切除手术。有一次,当他昏迷不醒时,农夫抱着他走了几个小时,才得以下山求救。

“为了生态,我的命可以丢在山上。如果我死了,我会被埋在树下作为基肥!这是我的野心,任何人都不应该阻止我。”他保护了上千亩森林,自己种植了上千亩“清风林”,推动了华鹅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在他的贡献、贡献和理念的推动下,爱林护林已经成为当地人的自觉。

用血液传递红色基因

周永凯第一次上山的时候,向家坪村没有一个高中生。他私底下出资修缮了花萼山的学校,让冬天不漏风,夏天不漏雨。他还找到了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向尔芳,说:“我们要训练几个娃娃,帮他们走出大山!”

在这些娃娃中,蒋宁聪患有严重的眼疾。周永凯带着蒋宁聪去达州,找到了治疗眼病最好的医生。后来,蒋宁聪成为花萼山地区第一个大学生,现在是一名年轻的基层干部。

1998年,周永凯在川北几所有红色标记的学校发起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截至目前,已颁发10余届,奖励师生近400人,并持续追加捐赠。

他保持干净,拒绝接受治疗,仍然住在5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

“周老的革命一辈子扎根在人民群众中,保持了工人的本色,没钱了,房子也没留给儿孙。甚至他百年后的遗体也准备捐献给医学院解剖。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党和人民……”达州干部群众谈起周永凯,无不充满敬意。

周永开,就像他种在萼山顶上的那棵松树,永远年轻。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