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动机为什么不行(中国有自己的发动机技术吗)

无论是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还是挖掘机、起重机、盾构机等工程机械,发展动力都是驱动力。中国造不出一流的发动机,这似乎成了默认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评价发动机先进与否的标准是什么?中国的技术与日本、德国等制造大国有什么差距?今天就详细说一下吧!

内燃机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燃料燃烧使气体膨胀,推动活塞做功。这一原则在内燃机存在的200多年里从未改变。无论是拖拉机用的单缸发动机。是法拉利的V12发动机。所有的内燃机都遵循这个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利用这个原理生产出一流的机器是另一回事。评价发动机是否先进,一般取决于五个指标:高效、低排放、高可靠性、易操作、智能化。

所谓高效率,就是越省油越好。不用说,排放越低,就必须达到越严格的排放标准。可靠性越高意味着大修周期越长,汽车是长期耐用的消费品。对于发动机,想必车主不愿意大修。另一个情报,主要目的是让他更高效可靠。所以中国制造不出先进发动机的原因在于生产技术和理论脱节,国内很多发动机的核心部件还在依赖国外。当然,没有这种零件的国内供应商并不多,但即使这些零件能和国外厂商的完全一样,使用它们的效果也达不到理想的标准。

比如橡胶圈和油封都是很尖端的技术?其实不是。这些都是基础配件,是加工工艺。如果加工工艺不好,就达不到目标。钱学森回国后,之所以选择搞火箭而不是搞飞机,是因为中国基础产业差距大。最基本的加工工艺是生产经验的积累。与经历过工业革命洗礼的西方国家相比,日本误追上了这趟列车。随后的200年里,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供应链逐渐完善,各大零部件供应商百花齐放,不可能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内一蹴而就。看到这里,中国与制造大国的差距基本可以总结出来。

中国发动机产业已经从最初的模仿到联合发展,再到现在的自主发展。虽然已经能够自主生产,但高端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欠缺。在大部分细分市场,我们开发的发动机都无法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所以都在低端市场,处于奋勇追赶的奔跑阶段。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品牌认可度的问题。但是如果国产车投入大量资金成功优化发动机,发动机的成本将升级到15万,安装在5-6万的车上。你愿意买国产车还是同价位的名牌车?你也一定有答案。

第二个差距是缺乏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如齿轮轴轴承、链条和液压部件。归根结底还是两个问题,金属材料和机械加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制造机器的机器才是最厉害的东西。这些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已经不足以打造顶级发动机,而是如何实现性能与经济的平衡。500亿可以造几个顶级引擎,但改变不了国家的整个产业链。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中国还有机会突破吗?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汽车发动机的制造标准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体系。推翻这个制度,另辟蹊径是不可能的。曾经著名的马自达转子发动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避免被兼并,马自达被迫研发转子发动机,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经过30年的努力,RX8终于倒下休息了,即使在辉煌时期,它也不是世界的主流。所以自主品牌发动机很难应用新技术弯道超车,只能根据已知条件不断优化。

但是,这种优化的前提不是靠“事事快做”的战术,而是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和R&D投资。尤其是几代工业人经过长期探索的技术传承,所以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可喜的是,在中国车企的不断努力下。中国R&D与发动机制造技术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在提高功率、扭矩和热效率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剩下的就留给时间了。你如何看待中国的科技发展?欢迎给我们留言!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8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