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则不逊远则怨(孔子说 近则不逊,远则怨)

文章目录

  • 01
  • 02

近了就怨,远了就怨(孔子说,近了就怨,远了就怨)

在一期《婆婆和妈妈》中,有这样一幕:伊能静和丈夫秦昊,以及秦昊的妈妈,坐在一起讨论明星的言行。

伊能静回顾说:我离开社会太久了,把社会当成自己的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现在发现错了。这是两码事。

可以说,在自我意识方面,伊能静做得很好,她敏感地捕捉到了人际关系的一个关键点,那就是“边界感”问题。

所谓边界感,就是如何界定“我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边界。狭隘,自己不舒服;宽,人就难受;太广了,社会不允许。

边界感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直接影响着我们与亲人、亲人、同事和孩子的关系。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这一点。

安妮

生活中“自我边界不清你不知道”的情况比比皆是。

比如有的人在车上大声打电话,别人提醒时注意,过一会儿又忘了;有的大人让孩子在公交车上撒尿,有的给建议,甚至议论别人,你带孩子干什么?

这种情况往往会让人感到无助甚至愤怒。我们会习惯性的说:这个人素质真的很差。

当我们进入潜意识层面,就会发现真正的原因是边界感有问题。

在公众场合,人们潜意识里过于自恋: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是一个完整的圈子,别人只是这个圈子的一部分,这是心理回归婴儿期的标志。

宝宝以自我为中心,一切都是我的,一切都要围绕着我转,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是“大圈套小圈”:自己是大圈,别人是小圈。

随着个人的成长和与他人的接触,两个圆开始分离,成为独立的两个相等的圆:有时相交,有时相切,但不再包容。

01

什么是“心理边界感”?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讲过一个寓言,被后世广为流传。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群刺猬只能挤在一起取暖。但是因为它们身上长满了刺,一旦靠得太近,就得马上分开。

御寒的本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但痛苦迫使他们再次分开。

经过反复多次,刺猬终于找到了最佳的距离,即以最轻的痛苦获得了最大的温暖。

所谓心理边界,就是刺猬身上的刺,也是人际交往的安全距离。如果你突破了这个距离,你要么伤害别人,要么伤害自己。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中,人们有模糊的界限感并不少见。

一位刚结婚一年多的女访客,遇到了一个难题:她说在这个家庭里,生活很憋屈,总觉得自己有很多可以吝惜的东西。

事情是这样的:自从我婆婆没打招呼就进来了,她觉得有些不安;更有甚者,从那以后,她在家里变得小心翼翼,因为工作日程、生活方式、购物等问题,与婆婆产生了分歧。

有一天,她在客厅工作到很晚,婆婆过来说,能不能把空开关关掉,开这么久都是浪费钱;她觉得委屈,以为我没花你的钱。

她忍不住跑去向丈夫抱怨。他的回应和往常一样:我妈养我不容易。现在年纪大了,就多让步一点。下班后来卧室,你打开空她就看不见了。

她想起来也觉得不值得去争,于是听从了丈夫的建议。

谁知道,后面的事情让她更加难以忍受:一姐的孩子遇到了麻烦,二姐家要开店,她自己和丈夫都出钱;令人恼火的是,我的姐妹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看来他们应该为这笔钱买单。

对此,老公的解释是:我们都是一家人,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你指望我指望谁?

女孩说:我不反对他孝顺。我想不通的是他为什么不那么在乎我。自从结婚后,我就没有主动买过新衣服,家里也加不起大件。

她问:如果一个人对家人特别好,却忽略了自己的家庭,他算不算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我说:这件事真的不是责任问题,而是边界感问题。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让家庭成员之间靠得太近,属于与出身家庭无差别,心理上没有做好成年的准备。说白了就是“成年前结婚”。

然而,亲人的“肆意入侵”是心理发展倒退的表现。潜意识里,他们通过侵犯他人的界限来获得亲密。

不是老公不爱家人,而是他还没长大。他的出身家庭是一个大圈子,其他人都被排除在圈子之外。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妻子觉得她有更多。

她需要做的是鼓励和陪伴丈夫成长,以合适的方式“脱离”原生家庭。

亲密关系就是夫妻关系。亲属干预的高度集中,不仅会减缓一方的心理成长,还可能引发各种冲突,损害夫妻关系,甚至影响下一代的亲子关系。

什么是恰当的家庭界限感?

用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的话来形容:坚决而无敌意,深情而无诱惑。

02

我们的自我边界感是如何建立的?

有一天在外面吃饭,看到一个妈妈给孩子买饮料,要两根吸管。

下一个场景,你大概猜到了:两个人,一个给你,一个给我,分享了这杯饮料,看起来很开心。

这张温暖的照片让你想起了什么?

可能很多人都很羡慕,觉得母女关系那么亲密;其实这种行为背后有一个重大问题。

这位慈爱的母亲,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孩子们的边界感,给了他们错误的亲密距离。

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会有这样一种误解:亲近别人就意味着放弃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界限感会模糊,很容易被别人随意侵犯。

你可能会说,我在教孩子分享。初衷是好的,方法是错的。

正确的分享是基于尊重他人的边界。您可以这样做:

问孩子,能给我你的饮料吗?

得到肯定答案后,再拿一杯,倒出半杯,分开喝。

这种方式是告诉孩子:我可以和别人分享,但我们是独立的。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8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