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类比象(“取类比象”思维——学习中医的捷径)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形象”。按照同象同类、从一般到个别、从已知到未知、以似万物的原则,中国古代先贤通过这种演绎法认识世界,建立了整个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医文化的瑰宝,中医里也有“象”。古人发现人和万物都在天地之中,这和天地的本质没有什么不同。天地是一个大宇宙,本身就有一个小宇宙。所以天地之象,万物之象,人之象,都是可以对应的。

学习中医,首先要了解这个“象”,这是学习中医,进而深入体悟的必要方法和必经过程。很多时候,中医治病比“像”更有效。有症、有方、有药、有穴,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治疗与时间和空结合起来,才是最高明的中医。比如叶石天是用梧桐叶生的,也就是金灵落叶,类似于孕妇不能生。这个例子就是“近取诸体,远取诸象”的体现。

中医重视“举一反三”,这是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也是掌握中医的关键。有了对“象”的透彻理解,一切都可以和中医联系起来。学中医就是要掌握古人认识事物的方式,从古人的思维方法和哲学方法去理解古人,让他们能像我这个技术工人一样流畅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影像,通过影像感受中医是我们进步的捷径。

“取类”是把握矛盾的共性,“比象”是在总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两者的结合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模式。“取象类比”可以说是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1.“形象”从何而来?

《大学》曰:“事人皆知,知人皆知,诚则诚,诚则诚,心则正”。格子,猜想;去,去。研究穷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就是通过研究事物来认识。

数理也是格致的学问,但数理达不到真心诚意的效果。为什么?古代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是一种“类比”的思维,事物与人交流,而现代的数学、物理、化学不与人交流。也就是说,所谓的“象”来自于格子物体,但是格子物体的思维是“取类比象”。

以经络气血为例,经络气血运动的调节类似于洋流的规律性运动,即经络气血的运动由主干和细枝组成,由主到次。

以中医的功效为例,中医认为:万物随其类,同形同势,同神同欲。所以“肤可治肤,关节可治骨,芯可治丸”,“小儿可明目”,“藤可舒筋通脉,枝可达四肢”。如五苓散可治皮肤水,《成药》中陈述“人皆用皮,因病用皮,皮为皮”,以此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如《本草思辨录》中说石膏“有丝纵线,无横线”。和肌肉质地很像,其性质主要是解决热邪过盛,所以对皮肤热有好处。再如陈皮外侧有棕眼如发窍,内侧为白如肌,故可入脾、肺经;丹参、茜草等。是红色的,而山药和白术是白色的。金银花。和何首乌。能舒筋活络,把藤蔓比喻成人筋的形象,等等。

2.「举一反三」的原理是什么?

天地之间,万物受五行束缚;天地之间,生命有五行,有长,有强,有老。人吃五谷杂粮,五脏六腑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知道了五行导致克制的原理,人的生命自然就对应了万物的命运。以此类推,我们的意思是人与万物之间的气的五行是相互联系的。

中医四大经典非常重视“取象类比”,整个脏腑象系是“取象类比”思维的延伸,对中医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内经》中有一句话:“观杂学,比附类比,则通。”他还说,“如果你不引用一个类比,你就不知道。”借助类比,我们不仅可以学习中医,还可以重新认识一些药物,甚至发现新的中药。只要符合类比原则,其疗效就会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证实——这就是中医的精髓。

3.《内经》与“取象”

如果问,八十一位苏文中,哪一位最能代表《内经》的学术水平?我选《大阴阳应象论》。

这篇文章解释了阴阳,包括天地,万物和人体的阴阳。虽以阴阳为基础,但重在“象”。所谓“应象”,就是“取类比象”。可以说,在“天人合一”的理论下,整个中医理论的核心是“取象”。五脏六腑,中医功效,穴位主治等等都是对应天地阴阳的。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代表了《内经》“取类比象”的最高思维水平。如果我们能够彻底了解其原因,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临床和医疗保健,它一定会有助于提高医疗技能。其中很多概念是不能忽视的,比如“天有精,地有有形”,“甘甜发散为阳,苦涩倾泄为阴”,“味归形,形归气”;气属精,精自然化”等等,都是分析人应该如何学习天地规律的形象。

历代中医的伟大成就都是出自《内经》。反复阅读《内经》可以训练医生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医生在临床上灵活、和谐。《内经》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整体观”、“类比”。这些思维模式很难直接训练。《内经》精读是一种方便的方法,使学者进入整体直观领悟的境界。

4.中医与“举一反三”

古人观察天地,有自己的一套知识和方法。本文重在“举一反三”,掌握这种方法比单纯背诵中药的功能更有意义。

中医的“类比”是一种学问,把生命和自然界的万物结合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类比不是随意的联系,而是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经得起临床验证。比如根据这种方法可以快速鉴定自然界中各种药物的作用,临床结果可以重复。严格来说,《全本草》其实是一门类比的学问。

中医是实事求是的学问,需要“类比”而不是分析成分。我们在学习中医的时候,要掌握这种类比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拼命的背诵每一种中药的现代功能。

中医离不开类比思维,更不能依赖于药物的成分。比如所有的藤蔓缠绕蔓延,纵横交错,无处不在。与它们相比,它们酷似人体的络脉,所以有通络散结的功效。治疗久病者,如络石藤、忍冬藤、葡萄藤、鸡血藤等,效果相同。再比如,牛膝能治膝关节病,是因为它的关节像膝盖,断很多筋就能止伤;杜仲。是坚韧坚韧的,所以能强健筋骨;伸筋草与筋相似,故能舒筋通络。比如穿山甲可以穿透大地打洞,所以有破质疏通经络的力量。蝉鸣声清,夜啼,故用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昆虫善逃、猎、活血、祛风湿,如土元、蜈蚣等。徐陵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是在“类比”思维的基础上写成的。

再比如,大枣红色多肉,红色能生血,多肉能补脾,所以是健脾的重要药物;独居“有风时不动,无风时独摇草”,因为知道它能治水祛湿。动物药中,生长期长、性情安静温顺的动物,往往静甲较多,如龟板、水牛角等。生长周期短、性情活跃凶猛的攀缘动物和兽药活跃,如土鳖虫、蝎子、蜈蚣和各种蛇。

5.“取类比象”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之一。

形象地谈“天人合一”:中秋节,月亮变成一轮有水汽的满月,这是金水和金水同生的时候。对人:肺为金,肾为水。佛经“其源在肾,其端在肺”的意思是金水与金水合为一息。金水不居,肺肾不交,咳嗽变干。针对药物:玄参与石刁柏二药,均入肺肾二经,均可表现金水二气,使其上下循环,有无穷的神奇功效。

按象论服药:头发当肾用,头发可乌黑发亮,有肾气之精。如果肾气不足,就会出现白发。中医治疗肾虚美白,从补肾开始。四季常绿的女贞、侧柏,常用来乌发。从医学上分析,这类中药冬季不枯萎,其“肾”气旺盛,宜用类比入肾补肾。推知、助腾舒筋、中空发汗、花好花解郁等。,都是“类比”的临床应用。

比如,对于所有的皮肤病和过敏性疾病,我都告诉患者不要吃鸡肉。按天地之性,若类比,鸡属荀,属风,易致内风狂动。而中风患者也需要忌鸡,防止风从内而动。

从生理学角度看:一些父母拒绝让他们的孩子多做户外运动,因为他们害怕出汗和感冒。但我不知道出汗是一种自然反应。按照中医的类比思维,汗如雨下,是天地阴阳调和的反应,出汗也是身体阴阳调和的反应。能出汗说明孩子的身体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阴阳充足;二、阴阳升降出入之路顺畅。这样就可以互相竞争,造成阴阳,阴中加阳,以利出汗。

6.什么是真正的中医?

练中医,但不相信中医,挂羊头卖狗肉。这是真的中医吗?当然不是。况且,只能开西药的也不是真正的中医;用现代药理学来指导中医临床,不是真正的中医;遇到重疾急性病就不再相信中医,不是真正的中医。

一个真正的中医,一定要有纯粹的中医思维,一定要有“天人合一”、“类比”的思维。这绝不是真正的中医。比如“提壶揭盖”法,用宣肺利尿法;“增水动舟”法通过生津润肠来缓解便秘,是“举一反三”思维的具体运用。

近年来,中医走了一条所谓的“科学”之路。忽视“取类比”的思维,搞中药成分认证,对中药的概念理论进行客观定量的研究,采用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在组织、细胞、分子层面研究中药,结果是中药面目全非。

真正的中医一定是基于“类比”的理论来临床应用中医,而不是基于成分。

7.摘要

我坚持认为,是否运用“类比”思维是判断真假中医的金标准。

“举一反三”,虽然难免有唯心主义的嫌疑,甚至导致中医被指责为不科学,但往往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方法。

中医的理论是如何建立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医是先贤们之前做的大数据观察,然后分析总结出来的;另一种是只要有“天人合一”、“类比”的思维模式,圣贤们就可以以阴阳五行为框架,一步步演绎中医理论。

类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举一反三”是中医的灵魂。放弃这个,要求别的,都是异端。

类比(“类比”思维——学习中医的捷径)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