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是哪个区(深圳福田大厦是华强北吗)

下午4点,戴着口罩的人们穿梭在繁忙的闹市,街上不时出现手推车,提醒人们这里是华强北。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全长930米,方圆面积1.45平方公里,这个小小的区域就是著名的“中国电子第一街”。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见证了企业的发展传奇,创造了无数企业家的财富奇迹。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嘉禾华强大厦一楼,等待乘坐电梯的人总是排着长队。记者等了近10分钟才上了满满的电梯。大家都盯着楼层提示号“到站下车”,分不清谁是经营户,谁是经销商,谁是拿货的“背包客”。

在深圳电子商会所在的这栋楼的30层,资深顾问程已经放弃了北京的公务员工作,来到了工作了30年的深圳。华强北在他眼里有点不一样。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的嘉禾华强大厦一楼,等待乘坐电梯的人总是排着长队。

从工厂到交易中心

上世纪80年代,程是国家电子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经常到深圳出差。当时的华强北地区到处都是工厂,非常安静,是人们所说的“上步工业区”。“上班时间,街上几乎没有人。只有到了下班时间,你才会看到一群群农民工从工厂里挤出来。”

这种沉默一直持续到1988年。那一年,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开业,热闹起来,开始了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新尝试。“当时国内的生产资料采购都要审批企业购买生产资料,还有计划指标,都是电子工业部给的。”赛格电子配套市场的电子元器件,恰恰是很多工厂需要的生产资料。

关于华强北的配套能力,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最新一代的苹果手机一上市,就可以在华强北完成所有的零部件,就地做成汉堡一样。而这种支撑能力从1988年就开始积累了。“上世纪80年代,采购的主要零部件是音像制品、录音机、电视机等。;到90年代中期,Windows95出现,个人电脑大热,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很多电脑城;2000年左右,手机销售规模壮大,成为最新的销售热点。”

2000年后,手机制造门槛降低,国内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人们听到了“山寨”这个词。按照程的解释,当时国家规定制造手机需要许可证。所谓的“山寨”,其实就是一些企业无证开工生产,但是品牌机和山寨机用的都是一样的芯片。后来由于手机厂商太多,国家将手机牌照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放开了手机生产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生产“山寨机”的中小企业是华强北元器件的主要买家。“华强北一方面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零部件,同时也为其产品提供销售。”手机的供应链和市场渠道都在华强北,华强北已经成为中国手机的批发中心。手机市场的繁荣将华强北的辉煌推向了高潮。高峰时,这里日均客流量达50万人次,日资金流量达10亿元。

街道上不时出现的皮卡车是华强北的一景。

从格子店到亿万富翁

1998年,与赛格一街之隔的华强电子世界开业,赛格与华强的对抗初步形成。随后,王源数码城、赛博数码城、童鸣通讯市场、三达电子通讯市场等相继成立。相继出现,华强北进入争霸黄金时代。

“一张泊位申请表,从楼上办公室拿到楼下街上,能卖5万元。”程回忆说,当时的华强北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来“掘金”。

一直有北方有中关村,南方有华强北的说法,但程认为华强北和中关村没有可比性。“首先,客户不同。无论是元器件还是手机,我们服务的客户都是工厂和企业。哪怕是手机销售,华强北都是批发商,把它们卖到全国,但是中关村直接面对消费者。”因为这种差异,经过这么多年,电商的快速发展对华强北的影响并不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华强北看起来不像以前那么热闹了,但仍在“搬货”。“Tik Tok那些月入上万的背包客,货源大多来自华强北。”这里的繁荣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很多地方提出要向华强北学习,直接表示愿意给当地土地优惠条件。我们复制华强北吧,但是发现真的不行。”程坦言,华强北的成功得益于背后庞大的电子制造业。如果没有上下游的支持,简单的复制是没有意义的。

20年前,在华强北,一个三尺柜台、一部电话、一台计算器是生意的所有物,三四个青年挤在柜台后面。在这些简陋的柜台后面,跑出了很多成功的企业。1998年10月,5个年轻人在赛格科技园二号楼四楼租了一间办公室。当时只有三四张桌子的空间,这是腾讯的起点。据统计,华强北走出的亿万富翁超过50个,更多人的命运因为它而改变。

从部件交易到智能交易

如今,华强北已经从零售、批发进入自主创新的新阶段,一批90后创立的创新型小公司也在这里密集布局。而供应链和市场的优势让华强北成为很多R&D团队的首选,因为对于那些硬件开发初期的团队来说,这里的配套能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他们的设计变成产品。

一批90后创造的创新型公司密集落地华强北。

一个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的“90后”成立了一家专注于教育智能机器人的创新企业。目前他的业务只有三个人,专注于产品开发,其他工作交给华强北的孵化平台,通过提供咨询和对接投资人,最大限度降低业务“冷板凳期”的成本。

在深扎根近30年后,年过六旬的鲁玉娥再次回到华强北这个最初的起点。他的耀看科技专注于智能家居硬件的研发,现在是华为九大合作伙伴之一。其工作室位于华强北的“智能方舟”国际智能硬件创新中心,这是他30年前离开高校教师岗位下海的第一站——电子科技大厦。

“楼下是我们的供应商,半天就能给你满意的答复。”科学家出身的他,看重的是华强北的自然土壤,也看到了这里三十年来的悄然变化。“华强北不再只做元器件交易,现在交易更加智能化。除了组件,你还可以找到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创新的生态。”

主编:张军文字编辑:朱敏标题图来源:赖新林图片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摄影:赖鑫琳视频:沈阳

来源:作者:谢飞军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