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口是哪里(口外指的是哪里)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发生过“下西洋”、“闯关东”、“走古道”、“去南亚”、“填四川”五大人口迁移事件。其中“西进”是指在明朝中叶至民国初年的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离乡背井,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之间的经济文化通道,带动了北方地区的繁荣发展。

“西出口”到底在哪里?

因为“西进”的人群极其庞大复杂,所以“西进”的确切含义其实对于不同地区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那么“溪口”中的“溪口”到底是指哪里呢?一直都有争议。

一般来说,狭义的“西入口”是指长城以北的入口,包括山西的沙湖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是晋北、陕北、河北人西进的交汇处。

广义的“西口”是指山西、陕西两省的人到长城外的内蒙古草原开垦荒地、经商的移民活动。

就山西而言,“溪口”指的是打虎。沙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晋蒙两省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

沙湖口古称神河口。唐代叫白狼关,宋代叫牙狼关。明朝时,为抵御蒙瓦的南侵,多次从这个关隘派兵,故取名“沙湖口”。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当时长城与边塞民族关系的紧张状况。清朝时,为缓和民族矛盾,虎口改名为虎口,一直沿用至今。

山西人为什么要背井离乡「西进」?

人地矛盾尖锐是山西人“西进”的主要原因。由于当时山西人口众多,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山西人不得不远离家乡谋生。

明初,中原王朝与“北元”蒙古冲突不断。明朝后期,经过隆庆和会,明朝与蒙古的矛盾得到缓和,双方实现了货币互换。许多贫困边民越过长城,到“口外”求生,由此拉开了“西进”的序幕。

到了清代,经过甘三世的休养生息和发展,到乾隆年间全国人口突破3亿大关,人地矛盾进一步恶化。再加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很多社会底层的人背井离乡,很容易迁移。蒙古地广人稀。出于各种需要,当地人积极招募外省人培育种子。此外,清政府出于移民等方面的考虑,逐步放宽政策,鼓励开垦土地和发展农业。于是,许多山西人到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鄂尔多斯谋生,形成了“西迁”潮。

“西进”有多苦?

“哥哥,你去西部,但我不能和我的小妹呆在一起。我拉着哥哥的手,送他到大门口。”一听到这首歌,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是一首著名的山西民歌“去西部”。《你要去哪里》是分不开的,以至于这首民谣历经百年沧桑依然能唤起那种悲凉的感觉。

因为“西进”是一种自发的经济行为,其移民活动处于无序流动状态。饥饿的人群,疲惫的身影,充满希望的眼神,遥远的路。这是我们现在能想到的向西走的画面。他们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沉重思念,一路跋涉来到溪口。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运气走到西出口。因为饥饿和疾病,有人倒在旷野,有人在外地被抢被杀。即使是有幸走到西出口的人,也会遇到人生地不熟的困难。

“西进”极大地加强了外界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蒙汉人民的相互交流。就外蒙古地区而言,大量内地移民的到来带来了更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口外农业的发展,移民的辛勤劳动将传统农耕边界向北推进,改变了当地单一的游牧经济,逐渐形成了农牧并举、蒙汉杂居的故里。

然而,商业工人的涌入刺激了蒙古商业和城镇的繁荣。“先有福盛公,后有包头城”,这是山西乔商的叫法。它们在包头市的形成和发展,凸显了晋商与昔日边城繁荣的密切关系。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