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怎么样(济宁在全国什么水平)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总体部署,济宁从经济结构,到体制机制,到发展环境,正在发生系统重塑。

9日上午,记者在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召开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四项新变化。

经济结构显著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17年的11.5:43.3:45.2调整到2022年的11.7:39.2:49.1,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了3.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9.8%,3年提高了8.93个百分点。

“四新”经济加速成长。“四新”经济占比23.3%、3年提高8个百分点,“四新”投资占比达62.2%、居全省第2位。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达614家,3年翻了近一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30家,在全省率先实体化运作产业技术研究院,太阳纸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市场主体活力迸发。2022年全市市场主体突破82.3万户,3年来增长48.8%;今年前5个月,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8万户、同比增长7.4%。

济宁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周媛介绍,济宁新旧动能转换强势推进,成效初步显现,之所以有这样的重大变化,根本在于全市上下摆脱惯性“思维”、破除传统“意识”、卸下煤炭“包袱”,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工程化推进的办法,探索形成了具有济宁特色的新旧动能转换之路。

“三个坚决”纵深推进,新动能担纲挑梁的态势加快形成。济宁市坚决淘汰落后动能,3年来,每年压减煤炭产能496万吨,今年将关闭退出9处采深超千米冲击地压煤矿;明年年底前削减500万吨水泥粉磨产能,关停2条2500吨/天水泥熟料生产线,落后产能的出清为新动能加快成长腾出了宝贵空间。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围绕高端化工、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等五大传统产业,重在“有中出新”,促进“老树发新枝”,3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902亿元,太阳纸业新材料产业园、鲁抗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济宁高新区连续2年被评为国家五星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重在“无中生有”,推动“筑巢引新凤”,华为大数据、瑞城宇航、晶导微电子等一批新兴项目成为新引擎。

产业集群加速壮大,产业生态“四梁八柱”逐步夯实。狠抓产业集群培植,围绕培植“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梳理了30条产业链,绘制创新图谱、人才图谱,全面推行“群长 链长制”,到2025年培育形成高端装备、高端化工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现代信息技术500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医药产业2个400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300亿级产业集群。全市装备制造、研学旅游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制造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了产业园区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狠抓特色产业壮大,围绕打造文旅产业高地,持续推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建设,打造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大力整合提升文旅资源,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000万人次,今年微山湖有望成功创建5A景区。围绕发展现代物流业,以京杭大运河、中欧班列等为依托,加快兖州国际陆港、梁山港等牵动性项目建设,强力推动“水陆空铁”互通互联,建设一流大型内河港口,打造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城市。狠抓龙头企业培育,实施企业攀登、技术改造、企业上市、要素保障、企业家培育“五大工程”,抓好“四上”企业、“准四上”企业、“种子”企业等不同层次企业的培育,7家企业获评省级领军企业。

改革攻坚持续加力,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更加强劲。济宁市坚持以深化改革破解体制机制约束,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县同权”改革,市县全部启用新为民服务中心,提高审批服务效能,注重创新审批方式,推出一批“秒批秒办”事项,新设立企业全程网办率居全省第一,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居全省前列。基本完成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省级以上开发区由14个减少为11个,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15类261项,建成“一区一业一所”40家,园区发展呈现专业化特色化态势,产业集聚度达到80%,比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培育特色产业集团,成立市文旅集团、土发集团、港航集团,全面出清“僵尸”企业,实现“腾笼换鸟”,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