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风光,表达了作者爱慕自然,厌弃名利,避世归隐的高洁志向。下面是张承辉给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查找有江的介绍,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的前提是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

1.初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如“俱”“绝”“息”“犹”等的含义,采用沟通古今文言词语法,请学生查找工具书,找出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这些文言实词意义用法的成语,感受文言词语的生命力。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4.在整体感知大意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结构之美。倡导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思考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5.三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做片段示范朗读,要学生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在读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6.再次熟读课文,达到成诵的地步,较好的学生要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全文背诵下来,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默写下来。

三、深入探究

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学生再度默读课文,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梳理课文内容。方法可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1.探究文章意境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思考提示:从水色、水深、水清,流急、浪大、势猛突出“异水”。首先从形、声、色角度突出山势之奇,空天籁之奇,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2.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思考提示: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在描绘山景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②仔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态度有何不同?(如果对上述问题①把握不够,则此题不做要求。)

思考提示: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有了一份常人的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四、拓展延伸

以下提供两种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兴趣取向有所选择地进行。

1.古文画意。

2.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拿起手中的画笔或在网上搜集的有关富春江山水的图片,利用电脑进行制作,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提倡文配画,大家共同愉悦欣赏.

3.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

4.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思考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奋发图强,但因终未显达,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所

蕴含的自然美,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

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漠了功名利禄之心。

资料备忘

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1、巩固积累文言字词。

能力目标:1、比较阅读,培养品味写景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比较阅读,培养品味写景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1、比较阅读,培养品味写景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能力。

(一)、导入:

第一节课我们基本领略了富春江的美。今天老师当次导游带领大家去看看。请欣赏富春江的美图,(图片反映了课文每句话的内容,多媒体按顺序展示相应图片)大家一起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你所看到的画面。

(二)、复习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由1组-4组完成,重点文言词语必答,一组一类,翻译是抢答。总分十分,错一处扣一分。(投影展示竞赛题)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千转不穷“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2、窥谷忘反“反”通“返”

(2)、词类活用

1、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向远处伸展

2、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向西

(3)、一词多义

1、天下独绝(绝妙)

百叫无绝(停止)

2、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4)、重点实词

1、猛浪若奔(飞奔的马)2、从流飘荡(顺、随)

3、经纶世务者(筹划)4、负势竞上(凭借)

二:翻译,注意加横线的词语。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三)、美美的赏

《与朱元思书》和上学期学习过的《三峡》,都是写山、范水的名篇,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结合《三峡》,赏析本文。

要求:

1、重点关注两文的共同点,列如:抓住山水的特点多角度描写,修辞方法或其它写作手法。

2、边读边悟,先自我体会,后小组交流。

落实一下几方面:

1、都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抓住山水的特点多角度进行描写。

2、写水都写到水大浪急,运用修辞的异同;水的清澈所用手法动静结合等

3、山,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都写到密林、泉水、猿啼……

4、写景的手法上,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声衬静、比喻、夸张等手法。

(四)、美美的背

如此美文,定要背下来才痛快。配乐背诵。

1、背诵接龙。(一个同学一句)

2、美美背背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

3、第五、第六小组PK背诵接龙。看看哪一组更准确、流畅。

(五)、富春江奇山异水。不仅陶醉了吴均,也引无数古代文人雅士留下过许多吟咏的佳句。展示:

1、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2、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3、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4、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六)、美美的读

面对如此美景,古人诗兴大发。而我们现代的人对此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欣赏《乌篷摇梦到春江(节选)》大屏幕展示(资料附后)。

(七)、美美的写

是啊!面对这样的灵山异水,欣赏着古今文人的绝妙美文。谁能不兴致大发呢?同学们也一定跃跃欲试。那现在就用我们生花的妙笔,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写写富春江或者自己家乡的山水。

要求:1、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描写。

2、运用修辞。

3、可以用一用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等方法。

附:

乌篷摇梦到春江(节选)

叶文玲

①四年前,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来,那该多好!

②那时,我并没见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有关她的梦。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香”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篷船。

③我终于圆了梦。回归浙江仅两年,我已两次遂了与她亲近的心愿。一是去岁金秋,一在今年暮春,两次均作陪客,陪文朋艺友遨游。一棹轻波碧水路,兴致格外高昂,只觉得不枉我作悬肠念的富春江,比梦中更俏更娇美。

④两次遨游,都是旱路走,水路归。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因为,当你迂回山间行行复行行不胜引颈张耳之苦时,突然,一条银练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起来,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觉这碧波粼粼一江水的鲜活可爱;待盼到归程荡舟起桨开始真正的春江游时,这漾波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神魂飞扬,彼时,你纵有千种愁思万般忧,也将全部消溶在这一江碧玉里。

⑤我始想,富春江的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袅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wō)回的七里泷(lóng),富春江裙裾(jū)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葫芦湾委实别致有趣,湾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居农舍,更添无限野趣。小船悄悄儿荡进湾来,船上人无不惊殊,若再到那流泻百尺飞珠迸玉的葫芦瀑下溅一溅,定会溅得你满身惬意。

⑥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她的色泽,无怪她有第二漓江之称。那江水,真是澄于湖海碧于天,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嶂染翠,峰峰岭岭尽都浓浓淡淡的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心,只觉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的绿出来,真难说是山染绿了江,还是江浸绿了山,无怪朋友们相视叹曰:喔,一到富春江,眼瞳都是绿的!

⑦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她无与伦比的静。由于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所以,她虽还是千重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都是在水底暗处悄悄儿进行的,几十里水面竟没弄出丁点儿惊涛骇浪,“临流鼓棹(zhào),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水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舒泰、自在极了。“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亲。”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烦躁了城市的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钟爱富春江这千金难买的幽静。

⑧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展现她扬古启今的魅力。

⑨我又想,古往今来的人对严子陵如此仰慕,大概并不在乎已成百丈悬崖的钓台当年是否真能垂钓,而是敬崇这位先贤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傲世风骨。试想,几请不出山宁作垂钓翁的归隐客,倘使活至今日,恐怕更要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开后门发横财之类歪风邪道绝缘;而这位敢把脚搁在刘秀肚子上午睡的严光先生和喝了高粱酒“见了皇帝不磕头”的山东好汉们的神魂,又是何等的相通相似!

⑩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千年百载,以其特殊的臂力,撩拨着人们心头的重重波澜。

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2.领会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自主、合作与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重点】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学法指导】读、研讨结合语境,积累词句;抓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教学安排】两节课

第一节课

【教学要点】1、朗读熟读课文2、划分节奏3、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二、学生试读课文,给15分钟熟读课文。

三、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拍。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四、翻译课文:学生先口头翻译,再落实到书面上。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布置作业:

1.读课文20遍,准备下节课默写全文。

2.完成课测试题:

(一)作者: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二)生字正音:

缥()碧轩邈()泠泠()作响

鸢飞戾天()有时见()日

(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转”通“啭”,鸟叫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古今异义

(1)东西:古义:向东向西。例句:任意东西。

今义:指物品。

(2)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3)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奔

(4)穷:古义: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5)戾:古义:至.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6)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7)窥:古义:看,观察,侦查。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3、一词多义

(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直视无碍(直接)

争高直指(笔直)

(6)[负]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愚公移山》

(7)[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8)[见]有时见日(见到)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

五、【教学反思】

第二节课

【教学要点】1、检查背诵,当堂默写。2、理解全文写作意图(主旨)3、复习文言知识重点部分,小测: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写在本上,然后讲评。4、学生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二和练习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默写全文。

二、理解文章主旨:

三、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四、考查掌握课文主要知识点:

色、净、绝、奔、负、指、穷、息、反、见

五、文言知识归纳:

4、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7)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8)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9)皆生寒树(“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5、翻译重点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都在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些山)争着伸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也长久不停地啼着。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

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8)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六、课后练习二:

水之澄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第三题,把课文改写成散文,不受作者语句的拘束,可写成你自己的一篇山水游记,允许大量补充想象的内容。

八、板书设计:

1、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课文重点实词积累:

色:颜色净:洁净绝:独一无二奔:飞奔的马负:凭借

直:笔直地向上;指:直插云天;穷:穷尽;息:停止;反:同“返,返回:

见:同“现”,出现。

3、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7)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8)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9)皆生寒树(“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4、翻译重点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都在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些山)争着伸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也长久不停地啼着。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

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九【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熟练正确诵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习重难点:

1.熟练诵读全文,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培养想象力是学习重点。

2.把握行为思路,理解“鸢飞戾天……”两句的深意是导学的难点。

学生学习活动概要:

指导诵读,读对读顺—-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互助学习,理解文意—-学习提问,理清思路—-自由朗读,感受语言—-创新思维,激发想象。

学       习       过       程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一.了解作者,诵读全文

过程及要求:激兴入课—-教师范读—-明示目标—-学生对照课下注解给生字注音—-教师提示其它生字的读音(由学生提出)—-齐读。  (矫正读法)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快速默看课文,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①本文可谓写景小品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对这里的美景怎么评价称赞的?

②所写之景属于哪个季节?你怎么看出来的?

2、集体交流学习情况。

三.互助学习,理解文意

1、分四人小组边读边疏通文意

2、检查解疑

小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正。

四.思路探讨,感受语言

l、依次探讨以下问题

(若前“整体感知”②未完成,则先从此切入)

(1)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先探讨此问)

(2)第一段总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第二段分写“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  “清碧”与“湍急”矛盾吗?为什么?)

(4)本文写景重在写山,文中直接写山的句子有哪些?请概括山的特点。

(5)第三段分写“山”,除直接写山的特点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6)你怎样理解“鸢飞……”两句?

2、自由朗读,感受语言。

五.创新思维,激发想象

独立思考后,创新复述:

1、教师示范复述第一段。

2、学生分四组分别重点准备复述二、三段的部分内容。

3、学生复述、教师点评。

六.归纳小结、结束学习

(教 师 帮 助 活 动)

—-激兴导入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给友人写书信就很讲究—-他们往往通过对某事的叙述或某景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对友人的规箴、互勉之意。不信?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一一《与朱元思书》。(板书文题,简介作者)

—-指导诵读,读对读顺:范读时注意停顿、语感,读出层次,读出画面;“齐读”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不要求“划一”。

—-用小黑出示问题

—-问①不难回答,学生自由发言即可。(若需要,可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第一段内容)

板书“奇山异水”

—-问②可能会出现争论。若如此,可暂置讨论,提示待后理解 (以激发深入学习),自然过度到下一学习环节。

—-说明:将课文内容分成四份(第三段分两份),指明各组重点理解的部分。

—-要求:结合下注,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小组发言完毕,其它组同学自由补充,教师时适引导评价(学生的理解意对句顺即可)。

—-析读结合。

—-通过上面的理解,学生会明白本文所写为“秋景”。

—-由“秋景”过度到本文写景顺序的探讨,以引起学生进入课文内容及行文思路的探讨。

—-通过探讨,让学生明白:本文写景的基本格局是“先总后分”;并明确先分写“异水”,再分写“奇山”。

—-(以下问题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争论)。

—-快速讨论(2)—(6)题,教师引导、点拨;析读结合。形成板书(参考):

清碧(缓慢处)

山    湍急(急流处)

异         水、鸟、蟑、猿  (听觉)

水     挺拔高峻   人—– 息心忘返

(视觉)    树——茂密       感悟

总写         分述

—-对“鸢飞”句的理解要灵活,同时以此句的理解为契机,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志趣。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师示范要求:进入角色,感情投入;吟咏描绘,生动情切;用语丰富,追求意境。

—-学生自荐复述,要求学生给优秀复述者以掌声鼓励。

—-结课语: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这段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你可曾记得这是约1500年前的古人给好友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哟,作者如实写来,不事雕凿,音韵和谐,结构严谨,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含蓄地表达出多种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给与自己同龄的亲朋好友写信时也试试!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完成《三点一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