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评价八大历史人物 读懂历史他成为了企业教父

  一、柳传志评价戚继光

  柳传志评价戚继光

  对戚继光抗倭感触颇深:戚继光是个经常受贿的人,奇怪的是死亡时家里很穷,没留下什么钱。原来戚继光把受贿的钱用于疏通皇帝身边的大学士、大太监,以让抗倭的事业继续下去。他说戚继光的目的是抗倭,抗倭成功的唯一路径是获得整个大明系统的支持,大明系统身边的关键是那些大学士、大太监。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俞大猷:论军事天赋,俞大猷与戚继不相伯仲,但前者很廉洁,最后被别人干掉了,抗倭成就更与戚继光相去甚远……。柳传志感叹,如果没有那些变通的做法,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目标,联想在很多个节点上都会夭亡。

  二、柳传志评价诸葛亮

  柳传志评价诸葛亮

  《三国演艺》里令我最伤感的人物是诸葛亮,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落得个“星辰陨落、秋风五丈原”的凄凉下场,让人不胜唏嘘。到现在才悟出其中道理。诸葛亮到底是个悲剧人物还是成功人物?历史上看他是成功人物,现在的人都把诸葛亮看成道德和智慧典范。但他是悲剧人物,因为他预定的目标没有完成,而他本该有可能完成的。

  诸葛亮之败,固然有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很多因素,但我认为他本人培养人才不力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他用兵点将的时候,一般我们很难看到核心团队成员的决策参与,更多是诸葛亮个人智慧的专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葛亮的绝对依赖,广大谋臣及将领缺乏决策的实际锻炼。

  他身居丞相高位,工作不分大小多亲历亲为,“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没有放手着力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以致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他最后选定姜维做接班人,也主要还是让姜维任事,对姜维如何定战略、如何处理内政,尤其是处理与成都朝廷集团的关系等方面,缺乏悉心培养指导。

  “那次我到成都去看武侯祠的时候,认为诸葛亮最吃亏的地方,就是没有解决好带人的这个问题,他就是太强调事必躬亲,但是实际上你要真带人干活,却都自己控制、把握着,别人就没法锻炼了。他那时候应该让姜维去主持战局,哪怕打了败仗再进行总结,也是好的。”

  “像马谡,诸葛亮明确规定了你应该怎么做,你没那么做,果然错了,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损失。但其实在某些局部战役上,就是应该让他自己去设计,回来咱们再复盘,这样的话他才会成长。说蜀中无大将,这个话没有道理,前一拨人太强了,老占着这个位置,你让后一拨人怎么有机会锻炼成将材?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后面年轻人的智商、才干,绝不会比前面的差!”

  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是,除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的判断力之外,培养人才,选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了。

  三、柳传志评价袁绍

  柳传志评价袁绍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说袁绍兵败官渡后,回到河北,他的谋士给他出主意,如何恢复实力。袁绍说,我的第三个儿子袁尚病成那样,我根本没心思管这些事了。谋士就很生气,仰天长叹。有的时候我想,袁绍不也是个人吗?

  他的爱子病了,他不能够专心工作,这不是人之常情吗,为什么他这样就不被允许呢?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因为他兵败,不只是他完了,他手下几十万兵就全得被人杀了。成为领导者的首要要求是“胸有大志”。你不能光想自己的事,这就是做领导的人必须承担的。

  四、柳传志评价司马懿

  柳传志评价司马懿

  新拍的《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把司马懿拍成一个非常有追求的人。他屡受挫折却不放弃。这是干嘛呢?贪啊!贪什么?就是想做事,想领兵,想跟诸葛亮斗一斗。

  在现实中,确实有这种人存在,这些人不仅在中国寻找机会,他的抱负是要到世界上跟别的公司去比一比。当然,这其中有不少人,以跑短跑的方式去竞争,这个不足为取,但是确实有一些人是,看准了目标,把结构调整好再往前走。确实有司马懿这种人,你说图什么,他也没图什么,但就是有这样的人。

  五、柳传志评价康熙

  柳传志评价康熙

  康熙最后去世的时候,他的这个几个儿子发生了这种很不愉快的现象。其实呢,康熙是个能力很强的人,他的儿子里边也有能力很强的人,如果早点在康熙在的时候,就能够让他们(儿子)充分的表现出来,能够让他们接班,这样的话,就不至于发生几个儿子相斗的这种悲剧。当时为什么康熙不愿意呢?还是太想自己实际操作,自己把权力握得太紧。

  如果我要是为了后边联想长远的发展,我自己并不想把权力全都握在自己的手里,我就可以那么去做。妨碍这么去做的,主要是当时的第一把手是对权力和对自己的地位的看法问题。如果你想自己要特别突出自己的地位的话,那你就不会这么做了。如果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负责,就应该提早开始放权,对适合的接班人进行考察。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表现,自己也有调整的空间。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