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1000字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这篇文章的男女主人公的背景,在一开始便点了出来:“真是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的典型!”这篇文章就围绕着这个来描绘了一对在各个方面有着较大差异的夫妻,在城市中如何由误会不理解,再到最终相互理解重归于好的故事。
如果抛开这篇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男女主人公的阶级立场——至少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的阶级似乎是不同的。一对夫妇从农村到城市,因为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种种差异,爆发了矛盾,再到重新认识对方,互相理解,改变自己,重归于好,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再普遍不过的事情。然而将之置于那个新中国成立不久,一切都在重新建设、重新发展的时代,这便有了更深的意味,引人思考。
男主人公李克,女主人公张同志,一个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出身,一个是典型的贫农出身,在旧时代承受过许多压迫。这些出身与经历早早便决定了他们在一些生活习惯与思想上的差异。在那个“抬头湾”的乡村里,他们之间的结合,显得是那么的和谐,在那个纯净质朴的小山村里,没有什么外部压力,他们的日子过得单纯而又充实,和谐美好,充满温情。然而,当他们踏进城市这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时,原来并不不明显的生活习惯与思想上的差异而带来的种种矛盾开始激化了。
文章中男主人公李克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爱面子,有点小资情调,追求享受安逸,他在城市这个环境中如鱼得水,而女主人公张同志仍然保持着原有农民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丈夫觉得妻子狭隘、保守、固执,妻子为丈夫没良心、浪费、自私,他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然而经过一些事后,丈夫改变了对妻子的看法,他开始欣赏妻子对党和政府人民那种真挚的感情,热情关心,她坚韧的毅力,正义的行为方式。他发现妻子在积极适应城市生活的改变,向新时代环境靠拢,但坚守初心,不改心中信念。最后夫妻之间一段对话化解了彼此间的矛盾,打动了彼此,使得他们重新理解对方,重归于好,心灵挨得更近了。
其实这两个主人公又何尝不是那时千千万万个初入城市的夫妻间的缩影。文章最后那句话“恨不得一个早起的功夫就把社会改造好”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作者对当时现状的感受与想法。
“我有什么可反省的呢,我自己固然有缺点,并不像她说的那样严重……”文中李克给我的印象,或许就是有些大男子主义,他控诉张同志的狭隘,保守固执,他时常将张同志与小资产阶级思想作对比,然而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他对张英的不满日益增多,导致这段婚姻出现了李克口中的“裂痕”。
文章中是这样写的:“组织上分配我给她写传记,我们整整谈了三个晚上。也许就在这个时候,我爱上了她。”“我们结婚三年,直到今天我才仿佛对他有了比较深刻……”共同生活的三年中,或许李克作为一个丈夫,从没能从本质上了解到自己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但在我看来,张同志却始终是表里如一的,她的狭隘,固执,正是她所坚信的,而这也正是文中李克所不具有的。
“看破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抄着手的、微弯着头的、口含着烟卷的……但是,都很坦然!这情景,在我看来,也已经是很生疏的了!觉得很不顺眼,正想问问,忽听得人群里有人喝到:‘住手!你凭什么压迫人!’嗓音又尖又高。一顺眼间,我突然发现:那人不是别人;正式她,是我的妻!这时候,她昂首挺胸地站在那胖子的面前,正像武侠小说里所描写的——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的神气!我突然觉得精神上有点震动,但同时,马上又模糊地想:她真是好管闲事!不知道怎么着才好……”
文章中这一幕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面对不公正的事件能够挺身而出,这正是张同志的性格使然。不是像旁人那样坦然看戏,也不像李克那样只是好奇心驱使的八卦的心态。只有张同志,在面对不公,能欣然站出来,这使我感到既符合情理又有些许意外。意外她对旧社会习惯的憎恨与不可调和,都在萧也牧的笔下尽数展现出来。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