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任职都有福利房,从住房的改变可以看出官员仕途的变化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由国度任命,国度向赴任官员供给住房也就逐渐趋向制度化。汉高祖刘邦规定:“凡为列侯食邑者,都给印绶佩带,赐给宏敞的住宅;俸禄到达2000石级别的将吏,就可迁居长安,赐给次一等的住宅。”这也是开国优待功臣的一种办法。

西汉末年,董贤为邀宠,休假也不肯回家与老婆团聚,汉哀帝便特许董贤的妻子搬进他在宫中的住所。可见官吏家眷随官吏住在机关大院,已经比拟广泛了。历代还有很多在“官舍”内娶妻生子的:宋武帝刘裕就生于“丹徒官舍”;欧阳修也是在其父任绵州司户从军时“生于司户官舍”的,后人还把这所官宅改为“六一堂”,以志纪念。

居住于官舍不仅是一项福利,也是一种政治待遇。北宋名相寇准受政敌危害,被贬为衡州司马。衡州府不给其分配住房,“百姓闻之,竞荷瓦木,不督而会,公宇立成”。眼看其在大众中威信如此之高,政敌又赶快把他迁到雷州,终于到达令他郁愤而卒的目标。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曾被政敌章淳贬到雷州,“不许居官舍,遂僦民屋”。章淳得知后,严令州府究治胆敢借房给管制分子居住的大众。后来章淳自己也被贬到雷州,也得向当地大众求租房子,对方心有余悸地回答他:“前苏公来,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政治奋斗之剧烈,就这样反应在了住房问题上。

两汉时,官员多居机关大院。但是,随着中央集权的日趋完美甚至繁复化,官多房少的抵触开端凸显。唐朝时,仅京官就有2620人,而伺候他们的吏胥、杂役、卫士和小丫鬟、老妈子等人数更是翻倍。

东汉时,光禄大夫张湛“称疾不朝,居中东门候舍”。一个秩比2000石的高等官员,不住官舍而自降住房尺度,搬到600石级别的候舍去,表面理由是请长病假不理事,所以不该居住官舍,但京师官舍紧张恐怕也是一个原因。

皇帝为了表现对大臣的关心,会特赐一部分高等官员携眷入住国有宅第,并随居者的调任、贬谪或告老还乡而收回。唐玄宗即位不久,老宰相李日知自请退休,一旦获准,就马上退还官舍,搬进其他房子。安禄山得志时,玄宗曾“敕于亲仁坊南街造宅堂”,送给他进京朝见时居住;安禄山一造反,房子也就没收了。

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物也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供给,不许带走或添置。明洪武时,黄州府同知安贞因“擅造公宇器用”被揭发,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道:“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一样也带不走。”王安石从出判江宁府任上自请退休后,夫人吴氏把官舍里一张躺习惯的藤床带回了家。未几,“郡吏来索,左右莫敢言”,只好悄悄地向老爷汇报。王安石知道吴夫人“好洁成癖”,自己则因肮脏与她“每不相合”,于是“跣足登床,偃卧良久。吴望见,即命送还”。由此可知,官员搬出公房时不得带走任何公家用品,也是历代的规则,即使贵为宰相,也不得违犯。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5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