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单纯、有正义感和信仰——长女郭庶英心目中的父亲郭沫若

提起我国曾经的文坛大师郭沫若,后世的人们对他持“疑义”的颇有不少,有人说他的立场并不坚定,缺少骨气;有人说他对情感不忠,少有担负;也有人说他书就的颂言有失严正,使人汗颜。

郭沫若的女儿又是如何评价父亲的呢?

郭庶英是郭沫若和于立群所生的长女,跟郭沫若几乎是朝夕相处、一起生涯了将近40年。在郭沫若所有的儿女中,陪同父亲的时光应当是最长的了,她对父亲的懂得也最透辟。

她跟父亲郭沫若一样,敢于直言,心直口快,不爱好拐弯抹角。每个女儿心里,父亲都是一个神,在郭庶英眼里,父亲的形象也是非常巨大的。

她说:\”小时候只是认为父亲和气可亲,但随着年纪增加,认为父亲非常不容易,也非常巨大。\”

由此可见,郭庶英的对父亲的印象,跟很多后世网友对郭沫若的印象,可谓是大相径庭。

很多后世的人们指出郭沫若缺少担负,原配张琼华年事轻轻就嫁给了郭沫若,可是郭只跟人家过了几天就走了,一走就是26年。在此期间,郭沫若给家里写信不提她一个字,还让家人转告人家好好侍奉自己的父母。

26年后,在家苦盼夫君的张琼华终于等到夫君回家奔丧,却看到人家带着新婚妻子于立群回来了。不仅如此,在郭沫若的笔下,张某成了一个奇丑无比的女人。

郭沫若在自己的著作《黑猫》一书这样描写自己的婚姻:隔着布袋买猫,说好是一只白猫,到货的却是一只黑猫。这只\”黑猫\”长着\”一对露天的猩猩鼻孔\”。

张琼华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郭家,守了一辈子活寡,任劳任怨,但只换来夫君一个\”黑猫\”、“猩猩”的评价。

女儿郭庶英的说明是,父亲不是凡人,凡人呱呱坠地都是头部先出来,父亲是脚先出来,是个天生的叛逆者。父亲对包办的婚姻是反对的,因为他有叛逆思想,父亲对张琼华的态度,不是针对她个人,而是反封建,反对包办婚姻,是一种新思潮,值得确定和尊重。父亲一直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沿,是一名巨大的斗士。

一些网友总是认为郭沫若没有立场,在三十年代骂鲁迅,后来的岁月里更是违心谬赞了很多人。

女儿郭庶英却说,父亲是个大才子,新文化活动的旗手,新诗歌界的主宰,甲骨文的先行者。父亲得过两次伤寒,导致耳聋。一次是在二十世纪初,父亲读中学的时候,另一次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此后父亲就备受耳疾困扰。

正是因为经年耳疾,导致父亲听力受到极大影响,也影响了父亲的断定力。因此,宽大网友应当包容、懂得郭沫若在某些特定历史时代的言论。

郭沫若对情感不严正的态度一直为他人诟病,说他先是糟蹋了结发妻子张琼华的一生时间,后来不辞而别,以抗日为名分开了自己的患难妻子——日本姑娘郭安娜。

再后来又跟于立群相恋,是典范的朝三暮四,糟蹋她人情感。

女儿郭庶英保持以为,并非是父亲对婚姻不忠,父亲每一位妻子,至少都会给他带来无穷的创作灵感。

比如说,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跟俏丽单纯的日本姑娘郭安娜相爱联合,不仅育有四男一女,而且还出生了那部不朽的诗作《女神》。

\”1937年父亲不辞而别、音讯全无,也不是无缘无故的。\”

因为在家里,父亲是附属位置,父亲是非常压制的,压制太久了。

郭博(安娜二子)说过,在家里占领主导位置的不是我爸而是我妈(郭安娜)。

\”为什么这样说呢,母亲是日本武士家庭出生,性情刚烈暴躁。\”

\”而父亲跟母亲(于立群)的联合,则出生另一部不朽著作——《屈原》,据说故事中女主角婵娟,正是以妈妈于立群为原型创作的。\”

郭庶英说,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才让父亲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跟郭安娜的婚姻,并且中止了这场婚姻,为了遵照纪律,为了安全,郭沫若才背着郭安娜偷偷回到国内。

1938年,郭沫若屈服组织支配,让于立群照料自己生涯,并最终联合。

在郭庶英看来,父亲跟母亲于立群的联合同样是爱国的表示:\”父亲面对日寇的气概汹汹,也有一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感,日本侵犯者大肆屠戮中国百姓,中华民族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在此情形下,结婚生子也是一种爱国行动,愿望为中华民族传宗接代。\”

而《屈原》中的婵娟,即是以于立群为原型创作的,没有父母亲的联合,又怎能发生如此雄伟的诗篇?

女儿郭庶英经常感叹,认为后世人只是看到了父亲的只言片语,基本不懂得父亲的真实面目,“曲解”了父亲的形象。

在郭庶英眼里的郭沫若,单纯、顽强、有坚定信仰;耿直、有正义感、大公忘我;敢于仗义执言,从来不斟酌个人安危。

郭庶英说,父亲是个勇士,是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不然的话,也就不会摈弃日本妻子和孩子,分开日原形对充裕安定的生涯选择只身回国,义无反顾投入到民族解放事业的洪流中去。

对于郭沫若“立场性”的评价,郭庶英也不苟同。她说:\”父亲是个老好人,有时候同事约稿,盛情难却,为了不拂面子,来者不拒。这样一来就难免会比拟浮浅,来不及细细推敲,就给人一个很随意的感到。其实很多时候父亲自己写下的东西,囿于时期局限性,不必定是自己的真实想法,网友对此应当有足够的懂得和包容。\”

面对他人的非议,郭庶英始终以为,很多人对郭沫若的“挑剔”,其实并没有联合当年的历史背景,评述并不客观全面,只有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去剖析,这样能力更全面更深刻地懂得这位巨大的作家。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5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