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被推翻的时候,南越赵佗真的还把持着五十万秦军吗?

先秦时代,秦国以一支壮大的秦军在诸侯争霸的乱世逐渐脱颖而出。秦始皇又靠着它一扫六国。但是,叱咤战国风云的大秦铁军却在数年之内,被农民义军打败了。

后人归结为秦朝的暴政,把这种伟大的落差当成一种警训,时刻提示当政者要多施仁政。

近年来,却在网上涌现了不同的声音。以为秦朝遭受农民起义的时候,主力五十万秦军都驻守在南越,导致了秦军无法全力迎战。

那么这种说法有根据吗?

秦始皇三十三年,的确派遣五十万大军进攻南越。这五十万大军却不是主力秦军,都是囚徒、商贾一类。同年,蒙恬率军逐斥匈奴,主力秦军大部分都在他手里。

然而,史书却没有记录这五十万大军后来的动向。

《淮南子》记录,“三年不解甲驰弩,使临禄 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 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认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

不知道《淮南子》这段记录有多大的可信度,不过究竟是一部偏文学的作品,不能以正史视之。其中记录,秦朝同时向偏远的匈奴和南越各发兵五十万,这绝不可能。

那么我们不从正史找蛛丝马迹,就斟酌这事本身,看看南越一直驻守五十万大军靠不靠得住。

古代大军离镜作战,首先要斟酌后勤问题。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宋朝部队的后勤设计,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给一个士兵,一次可以保持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这些士兵就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

两个民夫供给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保持十十六天。到第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可以先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剩下两个人可以前进十三天。然后他有盘算三个民夫的情形,得出结论三个民夫供给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要出动十万部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这已经是极限了,因为这些民夫自己也要吃饭,中途也会患病和消费。而且沈括是把这些逝世亡民夫的食粮也给算到士兵的头上,还没有算途中食粮丧失之类的消费。

除了人数,还要看距离的问题,依照古代步兵平均每天公里的尺度行军速度来算,三十万民夫只能支持十万大军在六百多公里外征战驻扎。从秦朝腹地到南越,最近的湖北南阳一代也有一千多公里。那么支撑这一千多公里外的十万大军须要至少五十万民夫。那么五十万大军就须要二百五十万民夫。合起来就是三百万人。当时全部大秦也就两千多万人口。

这三百万人都须要吃饭,须要多少食粮供给?那么这些食粮还须要一部分人力从全国各处转运,这又得须要多少人?多少食粮养着这群人?

清朝中期,已经有数亿人口,食粮产量也很高,但雍正直年羹尧率三十万大军征战青海,也把清朝的国力透支到了极限。

只有两千万人口的秦朝,怎么在南越长期养着五十万大军?

再谈到交通转运的艰苦,秦始皇为了攻打南越,修建灵渠,衔接湘江和漓江,买通了一条水运途径。他为什么这么费事呢?因为长江以南大都是山地,物质无法转运。可即便修好了灵渠,也勤俭不了多少人力,长期支持这五十万大军,依然是不可能的事。

当年留给南越戍守的,正规军绝对到不了十万,剩下的都是迁徙过去的流民、囚徒。

那么网上为何会涌现这种说法呢?根本是偷梁换柱后想赢得关注。

偷梁换柱最让人无语的是说沙僧吃唐僧前世。沙僧脖子上挂着九个骷髅头,是唐僧之前的九个取经人。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有九个前世。

于是,一种说法广为传播。唐僧的前九次前世都让沙僧吃了。九个取经人=唐僧九个前世?这是哪路神仙告知你的?就因为凑巧都是“九”吗?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5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