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佛语至理名言(精选291句)

1、人能和则是非不生。

2、学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诚。

3、能和则无往不利、无事不成。

4、何者代表智慧?仁慈善良即是。

5、佛教的兴衰,佛弟子人人有责。

6、家庭调和则上下致祥,万事兴顺!

7、身心调和则轻安喜乐、随缘而安!

8、人若知道有来生,自然修取来生福。

9、我们必须少欲,但绝不能懈怠堕落。

10、然而,人于道中,又能否安分守规?

11、然而,能根治病源的却是苦口良药!

12、自信信人:多数人的心都是迷信的。

13、所谓疑心生暗鬼,多疑的人常生幻象。

14、修行者,就是要磨尽烦恼,使佛性现前。

15、人性之贵,莫过于信,信是人生立世之本。

16、因此,古人云: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矣。

17、如此烦恼丛生,人事不宁,怎能和气生祥?

18、若常存慈悲心,就不会起无明火、嗔怒心。

19、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

20、学一门功夫,一定要经过三年四载才能够学成。

21、有仁慈、善良的心,才能对社会人生贡献力量。

22、然而聪明智识的扩展,却为世间带来许多危机。

23、身处宝岛乐土,我们应当知福、惜福、再造福。

24、闲人与忙人:吃饱饭没事做的人,一定不快乐。

25、须知世间财世间用,用得有意义,即可修福德。

26、志业能够永垂不朽,即是源自一字——和。

27、举国调和则国运升平、社会群众安定、乐利无穷。

28、我常自我检讨,不觉深自惭愧,感叹人不如物灵!

29、时应分秒必争;路应步步踏实,则此生无愧憾矣!

30、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相生相成,循环不已。

31、良田的开发:人唯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

32、若见异思迁,半途而废,则空过时日、浪费人生。

33、和为贵:和为贵;和是人生至美、至善、至真之道。

34、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轮转,日日农事忙。

35、诚与信:人性之美,莫过于诚,诚为一切善法之源。

36、因此,唯有终身奉道以报师恩,才是真正的尊师重道。

37、所谓学佛,应当先学菩萨的美德,要以天下之利为利。

38、无争:佛性是人人本具的天真本性,只是被烦恼遮蔽。

39、时间累积一切功德,时间成就一个人;莫让时光空过。

40、信心之门:人生最可怜、最苦恼的,莫过于疑心病重的人。

41、在富裕中能不骄傲自满,时时以礼待人,才是可贵的人生!

42、少欲知足:多欲之人苦长乐短;逐恶造罪者,皆由多欲起。

43、快乐之道:什么样的人生最快乐呢?知足寡欲的人最快乐。

44、谨记隐恶扬善,如此才能做好引导教化之和美良善的桥梁。

45、人人皆有佛性,也有相异的习性;这是众生的习气染着所致。

46、在贫困中仍能乐于道业,轻安自在,不因贫困而自弃、自卑。

47、土地不耕耨则杂草丛生;多一颗善的种子,必可减少一枝杂草。

48、所以,有钱要善加应用;不要因为有钱而面目可憎,使人生厌。

49、若能纯真诚正,点亮心光,则可恢复清净本性,前途无限光明。

50、如同矿石中的宝玉,必须经过不断地琢磨,才能显露华美的本质。

51、内心诚意不够,心性即无法稳定;信实不足,所说的话即难以实行。

52、我们应该相信自己,但不可执着,此即是中道——正确的信仰。

53、人生如镜:外同他善,内自谦卑;人与人之间要互相鼓励、彼此宽谅。

54、处处理直气壮,好胜、争赢,则过于刚强,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

55、学佛须以孝为先,弘扬孝道,方为真正的念长情、体大爱、报四重恩!

56、人如果有正知正见、正念正信,则在人生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会有差错。

57、慈心生而嗔火灭,能化除一分烦恼,多一分修养,自然可成就一分功德。

58、理直气和:明理者要有宽大的度量,包容世间的人事,不可得理不饶人。

59、先贤以孝为宗,佛经以孝为戒,孝心即佛心。孝,有在家之孝与出家之孝。

60、因为是地球自转,并非太阳有升沉,这就是存在于空间与时间的迁移过程。

61、总而言之,空过时日是最悲哀事,若能爱惜时光,分秒利用,则乐趣无穷!

62、菩萨的美德:造福人群,除了布施、利行之外,更需内修智慧、外具谦虚。

63、怕时间消逝,花了许多心血,想尽了方法,要留住时间,结果是一一浪费了

64、以佛法论世间法,它是浮、也是沉;而实质上它不浮、不沉,是常寂不动的。

65、孔子曾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良禽都会择善枝而栖,何况是人?

66、立身处事,不能没有启蒙之师;在社会上生活,一定要有谋生的技能和常识。

67、人身难得,正法难闻,唯佛陀的正法,才能开启人生的迷误,成就智慧的善根!

68、修了福德还要兼修智慧,智慧要从佛法中求得;有了智慧,才能认清人生真义。

69、慈悲心即清凉地!有慈悲心,便能驱散懊恼的热气,永远充满清凉爽朗的法喜。

70、燕子有择居之智,春向北飞,秋复返南,营泥巢于屋梁上,来年复能识其旧巢。

71、要如何才能与人、与事、与世无争呢?必须磨练耐心,排除名利心,老实修行。

72、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是人生价值的发挥。以良知良能为人群服务,才不枉费此生。

73、只要能摆脱虚伪是非的假相,就能真假分明,即使忙也忙得快乐,闲也闲得自在。

74、心净则土净:人类所依止的世界,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人们最大的幸福。

75、心存善念:扬善是提倡善良风气,鼓励人人向善,劝导大家学做好人、多做好事。

76、慈忍之人,能缩小自己、扩大心胸,舍除人我是非的烦恼,安稳静定,庄敬自强。

77、若能不执着自己有理,时时为对方着想,则能理直气和,以柔和善顺来引导他人。

78、要拥有功德法财,就必须广修福德智慧,而福德智慧要如何修得呢?要多行布施。

79、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事都不肯用心分辨,不愿认真去做,这和昏睡不醒又有何差别?

80、愿要大:发大愿利益一切,慈悲济世;不仅要上求佛道,更需下化众生,作大福德。

81、无论做任何事,人和则事必成;不管发多大的愿,始终如坚定不移,即能有所成就。

82、一失足成千古恨!切莫随着社会潮流,冲进爱河或苦海中浮沉不定,应及时自觉自救。

83、一般人认为聪明就是智慧,其实不然;聪明不一定具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含聪明。

84、学佛要拭掉愚昧欲染、无明痴迷;且应启发慈悲喜舍之善念,发挥自我的智慧与良能。

85、人多迷于寻找幻化的痕迹,因而停滞不进。时间再多、路再长,也了无用处,终无所得。

86、。菩萨的形象,表现在讲话温和轻柔,态度谦诚亲切,让人人身心得到温暖而安乐的感觉。

87、人人少欲知足、安贫乐道,思想纯正不偏邪、生活朴实而无华,即可长保太平安乐的日子。

88、人生航道:人常自诩为万物之灵。但如果用心观察动物,则知其性率,守其本分尽其功能。

89、若能少欲知足,安贫乐道,具足信心、智慧与毅力,则能不受物欲左右,得身心解脱自在。

90、学佛要学得心地纯净,如明镜鉴物——能辨别是非善恶的才是真正的智慧,而非聪明。

91、以诚待人,可使大众去除疑惑;以诚自我要求,可以教人无欺。因此,惟信与诚,有补无失。

92、德丧起于不能尊师,心乱发于不能重道。古人视师长的一句话重如泰山,今人却轻之如鸿毛。

93、挣出爱欲缠索:我们应在平实的生活中,安分守己,量力而为;不可盲目、空洞地追求欲念。

94、有心或无意地说人是非、毁人形象,无异于逆风扬尘,不仅自造口业,也误导他人造谣诽谤。

95、雁鸟于无际天空,北来南往,却不失其航道方向——它能循规蹈矩,分寸不越航规道界!

96、然而,平时为事业繁忙,与义务性为社会服务的辛劳忙碌,在心灵上的收获,则是迥然相异的。

97、静时养气,动时练神,静定练气,可以磨练气质与气度,动时则要统一精神,将精气统摄为一。

98、修行人更要有植树者的精神。不管能否尝到果实,总可以让后人乘凉;这分精神即是成功的保证。

99、切勿执着或小心眼,否则只是平添烦恼,扰乱思绪;也不可粗心大意。谨记宽心待人、细心处事。

100、切莫轻视一盏小小的灯火或一支蜡烛的光亮,因为千千万万的灯火烛光,可以造就一个光明世界。

101、时间毫不留情地逝去,问这趟人生,于此时空留下什么痕迹?剩余多少时间、多少路让我走下去?

102、为工作而生活:为工作而生活,为生活而工作;两句话、同样是这些字,但其中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103、分秒必争:才觉得寒冻稍解,春暖乍现,却又有夏季迫近的感觉,是地球转动快速?或是太阳偏快?

104、若是发菩提心、慈悲心,修般若智,不仅能度一切苦厄,而且心无呈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105、人生活在五欲中,永远都有填不满的不足感和苦恼。拥有了一分,还想求得另外九分,得愈多便想要

106、世间之所以有人我是非、内外事理不能调和,皆源自贪、嗔、痴。有此三念,故争长论短,永无休止。

107、人人皆有一方心田,更有纯良的善种子,唯有在福田慧地上撒播良善的菩提种,才会得到累累的甘果。

108、在家之孝,是以敬奉养父母,以诚承欢亲心;不违逆父母,以和颜悦色、劳而不怨的态度,尽礼事奉。

109、若人有缺点,也要顾及对方的自尊;有不端的思想,要及时规劝;有错误的行为,要勉励他尽快改过。

110、一天之中,时间的浪费在于——贪睡;一睡则任何事都不能做,任时间一如逝水,终至一事无成。

111、正确的佛法,是以智慧引导众人,但是,多数人对于真理良言偏不顺耳,因而视正法为畏途,敬而远之。

112、若想要发财,应广修一切福德智慧,这才是永恒的财富,才能得到欢喜而满足的人生,愿人人同发法财!

113、尊师非在文字或口传,而重身体力行;要有舍身、遵从的决心,以师志为己志,守志奉道,才算是报师恩。

114、心光:在黑暗长夜中盲目摸索,会使人心恐慌、迷乱不安;若能点燃一支烛火,就可照亮四周,开启光明。

115、慈悲不能缺乏亲善的态度,智慧不能缺乏谦虚的胸怀。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116、要使佛法普遍于人间,必须人人培养菩萨的美德,好好接受佛陀智慧的教化,切莫流连于聪明巧妙的言辞。

117、佛教中的爱有两种:一是饿鬼爱,也就是欲爱——贪无餍足;一是菩萨爱,也就是法爱一一清净无染。

118、人生必须像梅花一样,经得起逆境的磨练;如果一直处在顺境中,便有如温室里的花草,耐不住风雪的考验。

119、功德的累积:功德的成就,由内修起。内修而后表现于外,就有所得。得者,德也。修养功夫的完成称为德。

120、另外也有人缺乏自信;无法肯定自我的良能,只听信别人,或迷信神鬼;更不能肯定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教育。

121、孝的真谛:做人要饮水思源:生命从何而来?人生如何成就?能知恩报恩不忘本,才不愧对父母的养育恩德。

122、朝闻道可夕死!:古云:学道悟之为难。求道者要真正体会道理的精义,并且全心全意恪守真理,实在难啊!

123、求而不得则苦;得而复失或贪得无厌,就会永远沉沦在欲海中,随着千尺浪涛、万丈重波而浮沉,无法自拔。

124、如何圆满成就做人与做事的功德呢?必须——心细、气柔、愿大、志坚;如此,所作所为皆能顺心遂愿。

125、一个人若失去信心,就无法产生毅力、勇气。如何才能获得别人的信赖?我们应该降伏疑心,建立自我的信心。

126、一般世俗所谓的孝,是以物质为主;总以为在日常生活中供给父母吃饱、穿暖等一切享受即是尽孝,其实不然。

127、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欲寻回真如自我,必须力行人生正道,修学行仪必须存诚厚德,与道相合。

128、古人云:计利,当计天下之利。若以乐人之乐为乐、利人之利为利,即是真智慧;若只图利己之利,则叫聪明。

129、常受人赞美,容易迷失自我,高估自己;所以要时时刻刻谦虚礼让,因为学无止境、德无边际,道亦无量无尽。

130、很多有钱人,住的是高楼大厦、锦衣玉食,可惜没有智慧,终日醉生梦死,为爱痛苦烦恼,这便是有福而无慧。

131、若对自己有疑,就容易堕落沉沦,迷失人生的方向;若对他人有疑,就无法与人建立善缘,成就有意义的事业。

132、菩萨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己志,是觉悟的有情;菩萨的爱,是慈悲喜舍、清净无染,无私无我的长情大爱。

133、迷信自己的人,总是以为普天下唯我独尊,只有我能力最强。这种迷信自我、不信任他人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134、世间事都是彼此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任事接物,人生即到处都充满了真善美。

135、人,大多数有名利之心,与人争、与事争。如果能与人无争,则人安;能与事无争,则事安;与世无争,则世安。

136、平时应自我警惕、反省,声色调和,以善巧方便的言谈举止,度化众生;更常常表现温柔和气的态度,结好善缘。

137、是非止于智者,有智慧的人,能成人之美、扬他人之善,因此心量宽广,足以包容天下众生,普利天下皆得安乐。

138、气要柔:柔和的气质,能克服刚强的性格。以清净无染的菩萨心,包容广爱一切众生,柔和忍辱则无纷争、怨怼。

139、然而,凡夫通常都会妒贤嫉能,是故有才华之人,须时时自我警惕,尽心尽力做人处事,对外界之毁誉不为所动。

140、受人批评时,等于是上了一课。应该认真听、仔细做,谨慎言行;去除我慢心,无我执我相,修心养性,端正行为。

141、所以,我们必须抱持梅花不畏严寒冰霜的精神,在艰难坎坷的生活中,克服逆境的冲击,磨练出毅力、信心和勇气。

142、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唯有坚毅忍辱的人,才能精进不懈、自爱爱人,经得起任何人事的考验而成就一切。

143、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以服务的精神对人生尽一己之本分。为社会人群服务所得到的愉悦,才是真正永恒的欢喜快乐。

144、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若能听闻一句真理,深加体悟,而且心行合一,即使晚上便撒手尘寰,也毫无遗憾!

145、智能是从分秒中不断学习、磨练、开发而来;功德,也由日日月月、年年岁岁不断地累积、努力,才能成就无量功德。

146、种田的人只要辛勤耕耘,必定有丰富的收获;若能储积谷种,留待来春播撒,则可年年庆丰收,生生不息,无虞匮乏。

147、而法财能庄严法身,培养慧命,毕生受用无穷,我们应该追求永恒的功德法财,因为它能与自我生生相随,世世不离。

148、能够事忙而心闲,尽一己之力,投注于人群福利之道,则忙时不失道心,闲时不迷本性,如此才能达到人生快乐的境界。

149、人生就如一面镜子,要求镜中人笑,须自己先笑;要求镜中人可爱,自己应先表现得可爱;希望受人敬重,须先敬重他人。

150、凡夫的爱欲及渴望无止尽,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与声色逸乐;有如汹涌的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为人生痛苦之因。

151、学佛应时时刻刻以慈怀度众生,温颜软语积福慧,使自己平顺和气,他人亦轻安喜悦,则人间便是最完美、清净的极乐土。

152、我们要时时自我反省,用心观察他人。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有缺点即忏悔改进,努力学习他人的优点、发挥个人的长处。

153、感众生恩——怨亲平等、恒顺众生;以知足感恩的心,包容一切顺、逆之境,以欢喜心广结善缘,上求下化成就众生。

154、人人均应上进积极,不因境遇得失而丧志,既知人生多欲为苦,就必须排除贪欲,唯有精进不懈,方能破除烦恼恶,进修慧业。

155、人人都怀有一盏无形的心灯,这是一分纯真、洁净的善心爱念;但由于受欲念心魔障蔽,心被污染而愚暗昏昧,茫然不知所从。

156、唯有积极利用时间和心力,充实良能与学养,朝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正路前进,方能显露真如本性,具足功德智慧,而究竟圆满。

157、宇宙浩瀚,心灯微渺;唯以诚信启示他人点燃心光,方能结合无数个体为大团体,使慧光遍照十方,创造娑婆世界为极乐国土。

158、因为生活过得很无聊!人若正事不做,却忙着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这种无所事事忙,在饱乐之后,一定会感到疲倦与空虚。

159、既然誓愿成佛,上求下化,就必须先充足大爱的精神,莫将心神只消磨在食衣住行上,更不可在人我是非、爱恨好恶中斤斤计较。

160、慧命所以能千古绵延不息,是来自六和敬——戒同、见同、行同和敬,无有乖诤;身慈、口慈、意慈和敬,常与一切众生乐。

161、一念善心起,诸事皆吉祥;一念恶心起,种种灾难生,祈愿大家彼此鼓励、去恶向善、仁民爱物,为后世留下和乐净土与优良典范。

162、人应与时竞,把握时日,争取时间,莫让时日一天天荒废。功德是在日积月累中、分毫聚集而成就;唯有恒心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

163、学做人、学技艺或求学问都必须敬重师长;更何况是引导我们学佛入道、培养慧命、教导并洗炼我们心灵的师长,其恩德更是深重。

164、福慧资粮:人世间有富与贫、福与祸的差别;为何人生有这些差异呢?那是由于各人过去所造的善恶业不同,因果酬报自然也不同。

165、不让父母担忧愁恼,并承欢孝顺。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所以,保持身心健康、行为端正,并能造福人群,是最确切的报恩之道。

166、人大我小乃学佛之道,我们应扩大心胸,容纳一切众生;缩小自己,进入他人的心眼里,深印于对方的脑海中,使人见之即起欢喜心。

167、古人说:一把无明火,烧尽功德林。我们学佛像在培植菩提苗、功德林,如气候顺适、雨水均和、保护培育良好,则功德善根坚固深厚。

168、爱的诠释:爱人与被爱都是幸福的。但是这份爱必须清净无杂染,付出者毫无所求,接受者也不贪恋;爱得无烦恼,彼此都很愉悦自在。

169、修行要以和、敬为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祈愿大家能把是非当教育、赞美作警惕、错误当经验、嫌弃作反省;共同勉励,迈向菩萨道。

170、矿石中的宝玉:能受天磨方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一个人立足在宇宙天地间,必须承受天下人、事、物的磨练,方能成为真正坚强的人。

171、在世间,无法离开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有人事上的烦恼,此时此刻必须忍耐,千万不可起嗔恨心;也不能口出恶言、怒骂他人。

172、慈忍的妙用:要做个受欢迎、被敬爱的人,必须先顾好自我的声色,而且要注意仪容及言行;在日常生活中修得忍辱行,即能恒受欢迎敬爱。

173、所以在平时生活中,必须以法水滋润心地,培养慈悲心,待人接物,须有柔和的气质和风度;若能柔和、慈悲,世间再大的困难都可以排解。

174、现代的子女,往往使父母伤心,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大,不断与别人的子女相比较,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子女,结果引来子女的反感。

175、若平时乐善好施,但心念却不平静,常起烦恼欲火;因一念无明,动嗔生痴、自作障碍,则恶业炽盛,善业荡尽,因此前功尽弃,岂非可惜?

176、除了自己努力行善之外,还需教人积极植福,以慈悲、智慧引导众生付出爱心,世世常行菩萨道;如此,则能延续无穷的慧命与不朽的精神。

177、须知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求而不得是苦;求得之后仍无法满足,禁不起欲爱的鼓动及外界的诱惑,又永无尽期地渴求,更是痛苦难耐。

178、例如科技发达,对社会文明水平有提高的作用,对物质生活的享用也有所帮助;但是却也造成许多后遗症,并潜伏着破坏自然环境的高度危机。

179、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古圣先贤忧道不忧贫,能时时刻刻秉持仁心正道,未生恶念之前,先防患未然;心不生恶,则身不犯错造罪。

180、学佛应缩小自我,扩大心胸,虚心求取学识。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无不在教育我们,因此必须自谦礼让、心胸开阔,如同宇宙虚空包容一切。

181、心要细:以明睿的智慧仔细审思、考虑周密、详加计划,处处为人着想,则能减少错误、面面俱到;不仅利人利己,且能持续长久,事半功倍。

182、人命在呼吸间!要多多利用人生,不要荒废大好时光。得意时切莫骄狂,忘本失真;不如意时,绝不能消沉自卑,更应奋发自励,才能离苦得乐。

183、外柔内忍,养身之气,利己救人;好勇斗狠,暴躁怒气,则损人伤已。须知嗔恨心甚于猛火,财物失去仍可复得;人格若自我破坏,则万劫不复!

184、师长:父母生育、教养我们的亲情止于这一世;而师长开启我们的慧根,成就我们千秋万世的慧命。师长之德重于乾坤,因此弟子事师不敢轻慢。

185、点点寒梅处处香:梅,秀逸清高又雅洁美丽,它不仅经得起炎夏烈日的煎熬,绿叶满枝;更能耐于寒冬冰雪中,在枝梗上绽放一朵朵清雅的寒梅。

186、白蚁精神:夏季,枝头上的小鸟,就像报时的闹钟,飞高飞低吱吱叫个不停,它们不停地忙碌,目的何在,我们无法了解,只知道欣赏鸟语花香。

187、聪明只是一种分辨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表征。社会无法安宁,家庭不得和睦,都起因于人的聪明、诡诈,聪明往往反被聪明误。

188、若不能忍一时之气,心怀嗔恚仇恨,甚至加以报复,如此不但破坏过去的修持功德,更种下恶因恶缘;不只令人厌弃,日后也得不到他人的助缘。

189、人多不知大限将至,却在虚浮假幻中醉生梦死;更不知世间危机四伏,步步陷阱、险恶万端,确有今时虽安,瞬时难保之虑。如此,又有何乐可言?

190、人最怕的是自大,若是贡高我慢,一定会被人群排斥。因贡高即有藐视他人的心理,而表现出傲慢的态度,当然会成为与人隔离、受人排挤的对象。

191、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在于寿命的久长,而在于自己为世间付出多少;只要恪尽做人的本分,于工作中得到快乐喜悦,即是最踏实、最幸福的人生!

192、千里之路,始于初步,无论多高深的道行与学识,也是要从尊师做起。师长是迷途的明导、暗室的慧灯,能启蒙我们的良知本性,开启我们的智慧。

193、既然要教育人群,就必须隐恶扬善。人与人之间相处,切莫评长论短,应该多赞美别人、尊重对方,彼此表彰人性本善的光辉,以建立美好的社会。

194、总之,大家应该时时折服我慢心,对人心存敬重与信任。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友爱兄弟姊妹;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对朋友温和礼让。

195、无明火:人心常在愚昧痴迷中,人我是非纠结、事理不明,时常争长计短。若不明道理,生活就不能踏实,心灵便会空虚,整天性惶恐恐、动荡不安。

196、人的一生,真正在做事的时间极有限。一天二十四小时——睡眠八小时,三餐饮食约二小时;一年十二个月,就睡了四个月、吃掉七百二十小时。

197、布施即是修福,所以要善于用钱,用得妥当则能福国利民,有益群生;若有钱而舍不得用,存在金库做守财奴,便与穷人无异,已失去拥有金钱的意义。

198、成功乃依靠坚忍的心志,长期奋斗而得;并非仅凭一股血气、一时冲劲所得来。所以大家必须脚踏实地,专心一志精进向前,不可临阵退缩、徘徊不定。

199、自性清明,一般人却常被外境所转,受习气遮染,慧光无法彻照。唯有反观内心本地风光,系缘修心、藉事练心、随处养心,才能明净湛然,离苦得乐。

200、许多人遇到人生的逆境时,动不动就求神卜卦、问乩童或是去算命。如此迷于邪途,受鬼神所操纵而转变人生方向,使人生陷于消极恐慌,这也是迷信。

201、一般人比较容易接受谈感应、讲神通、论命相、求消灾……逃避现实、追求个己利益。总喜欢听巧言奉承的话,听得心花怒放、茫茫然而不自觉。

202、人生之所以有苦,是因为真假颠倒,把假的当成真的,而去争执、计较,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另有人把真的看成虚妄的,不用心体会,让真理流于俚俗。

203、古圣先贤以孝为宗,佛经以孝为戒,万善之门以孝为基。人人应礼敬供养尊亲如堂上活佛,并扩展短暂的亲缘私爱,成就清净觉情,普及累生累世的父母。

204、时光可贵:望向前面的天空,太阳慢慢升出云端,注目凝视,而毫厘分寸、秒秒不停地向上升浮。其实,它同时也在瞬间不停地往下沉。到底是浮?是沉?

205、又如沙漠中的白蚁世界,白蚁群默默地工作,在广大无边、空无一物的沙漠上,筑起美丽又壮观的白蚁之塔,一座座方向整齐地向着太阳,形成美丽的景观。

206、想要成就事业,必须先成就自己的品德、升华自己的人格,从最基本的时时尊重他人做起。不可因负担重而想逃避,应该加强自己的力量,积极为大众服务。

207、佛弟子应当要有普爱众生的广大慈悲心,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别人的富有为自己的满足,包容天下一切万物;如此就是永远满足、永远富有的人生。

208、心中有爱、心存感恩;无论环境多恶劣,不管人事多险阻,也要凭借信心、毅力,化解困厄障碍。自古雅士爱寒梅!即因:未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209、所谓少欲,并非消沉,什么事都不管,什么都不求、不取;而是要积极进取,尤其为善不落人后。不可为日常事物、人我是非而患得患失,或整日失意、消极。

210、感父母重恩——佛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尤其人身难得;既得人身又能安然成长、接受教养,皆是父母恩德。为人子女应知恩、感恩,更要力行报恩。

211、若人人都能敬重对方如佛菩萨,则家庭上下和睦,继之扩展到亲戚朋友,普及社会大众皆有相同的心念——自信信人,不迷信盲从,则社会就能祥和安乐。

212、一个人的心胸、度量一定要宽大,才能容纳周围的人与事。人生本来就应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事应提得起、放得下;过去的烦恼要抛开,而不留一丝痕迹。

213、世间的物质,再怎么努力追求,也没有满足的一天。人都是在不足中造业,在不足中烦恼,无止尽的爱欲是人生苦恼的根源。要除去这些苦恼,唯有用知足来对治。

214、发挥本身的功能努力工作,以达到做人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即是为工作而生活;若是为生活而工作,则是无可奈何,因为不做就不能维持生计,所以不得不工作。

215、心思涣散昏沉、贪睡逸乐懈怠,会招致许多烦恼障碍——人若闲来无事,总想着痛!苦!平白地消耗时间;若只追求眼前短暂的玩乐享受,则痛苦反而更加严重。

216、人生数十年,不免生、老、病、死,除了身躯性命之外,还有永恒不灭的慧命。子女若能将父母赐予的血肉之躯,善加利用,造福众生、成就功德,则父母亦能得福报。

217、真正体会义理是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日于斯,夜于斯,时时刻刻依理行事。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言谈举止、行为动作,能时刻合于道理,精进坚卓,方能恪守人生之真谛!

218、人世间有许多外境事相、人我是非。我们要藉境、藉人、藉事,好好锻炼自己的心,并且时常反观自性。若逃避现实,舍离事相或处处计较,则时时烦恼,不得自在欢喜。

219、心细*气柔*愿大*志坚:生而为人,造福行善须及时,能付出一分力量,即得一分成就;能多发挥自己的功能,从事人间所需要的工作,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220、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唯有诚正信实待人处世,温和谦让摄心护口,以感恩、欢喜心接受一切顺逆,对外界的误会、毁谤都能忍受包容,如饮甘露般,才能磨练自我的心志。

221、然而,有时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无意间散播是非,或过分率直而失礼越矩时,虽非伤及人身,却损害了别人的名誉与形象;而人格的污辱,不是任何财物所能弥补的。

222、若时时自以为是,处处只为自己着想,则对良师益友的忠言劝告,便觉逆耳难受;反而对谄媚迎合的花言巧语,听得神魂颠倒,以致误入邪途而不自知,这是迷信的一种。

223、人人心中都有一块净土——良善的本性;若能保持明净无染,则杂草乱麻不生于心田,而且会常开智慧之花,永结菩提善果;不仅美化自己的人生,也净化社会人心。

224、要降伏自高心理,切莫轻侮他人。偏偏世间人多半是欺善怕恶;我们千万不可轻视欺侮他人,更应敬重修德具足之人。若对方修养欠佳,则应抱持悲悯之心,而不计较怨嫌。

225、同样的人生,同样的忙碌,却有不同的心境。我们应该端正自我的见解,以正确的理智、思想,透视世间一切皆无常,不管人生是贫、是富,都能觉得安然自在,没有得失心。

226、岁月不常住:太阳不能暂留,地球不能停转;时光岁月,随着太阳起落而迁移,也随着地球运行而消逝。所以佛说:刹那生灭,迁变无常!学佛的人,切莫有岁月常住的错觉。

227、父母的心情一紧张,子女便会感觉不安,因为父母子女的心是相连的。有的孩子出远门,父母在家里常常思念、牵挂,子女在外便待不住,一直想要回家,那就是母子连心啊!

228、何必外求:有些人整天忙忙碌碌,想求明心见性;其实佛性人人本具,并非向外求得;但人皆未觉察自己内在的本性,仍然向外寻找,结果徒劳往返,浪费了宝贵的人生与心力。

229、勿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滴水虽微,渐盈大器;不可鄙视自己力薄,凡事不作不为。应发恒常心,奉行诸善,多结善缘,久而久之,自然成就功德、智慧,福报无量。

230、暗室慧灯: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人的身体,是从父母而来的,但是要成就道业、学业,则必须仰赖师长。所以,除了要孝养父母之外,还必须奉事师长,遵从师长的引导。

231、慈母心:养育子女是家长的责任,对孩子要适当地管教,但不能施以权威;因为,父母对孩子只能尽责任,莫想要求权利。爱子女不应宠溺放纵,要以爱的教育来化导,使之成人。

232、虔敬诚挚,付出爱心、立善愿,必能显扬人人本具之良知良能。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秉持舍小护大、无私无我的精神,天下众生方能离苦得乐,缔造真善美的世界。

233、两种孝:善事父母为孝——孝养父母乃百行之先,万善之首。孔孟圣贤之教,以孝为本;尧舜先哲之道,孝弟而已。修身养性、立已达人必始于孝,这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

234、不知足者,常被五欲所牵制,智慧无法开启;随着利欲而旋转,也随着物质声色而迷失本性,这岂不是可怜的众生吗?世间的物质本来是为人所用的,而现在却都变成人被物所用了。

235、悲心至切,慈心周遍,和颜悦色待人接物,温言爱语拔苦与乐,则能感化他人,美化人间。若理直气壮,得理不饶人,不仅惹是生非,伤人损己,甚至永远无法化解仇恨,圆融人事。

236、古人尊师重道,认为师之德重于乾坤,弟子事师不敢轻慢。古圣先贤、祖师大德都曾为人弟子,他们能谦虚诚恳、尊重师长;任劳任怨、舍身求法,所以能修身立德,成为后世的楷模。

237、志要坚:心诚行正,善定目标;既立下宏愿,就必须坚志力行,持之以恒。无论环境变迁,世事流转不定,皆能无畏无惧,充满信心、毅力与勇气,义无反顾前进,如此则能达成理想。

238、若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争取计较,为图谋眼前的利益而忽略日后的安危,破坏了自然的生态,毁掉人性的真善美。如此逞一时之快,将祸患无穷,到最后才来亡羊补牢,则为时已晚!

239、若对人有疑心,就无法爱人;对人有疑念,就无法原谅人;对人有疑惑,就无法相信人。多一分疑心,相对地就减损一分信念;如果我们否定世间的一切,对自己的信念也相对地消失了。

240、人生在世匆匆几十年,你我都应该爱惜光阴,努力充实自己。经常静思反省,用以拨开心中的洄澜——一无明,发掘智慧的泉源。则世间、出世间无一事理而不通,无一物体而不解。

241、感佛菩萨恩——佛陀为众生修行而成道,是迷途之明导、暗室之慧灯,教导并启发我们的心灵。佛陀是人天导师、众生慈父,恩德重于乾坤;佛弟子应守志奉道,身体力行以报佛恩。

242、不论做学徒或长工、小工,都要顺从、奉事师傅,才能够得到师傅全心的调教与真传;若是对师长态度轻慢,对所学的功夫不认真,即使再有涵养的老师也会对你失望,到最后什么也没学到。

243、富裕多福者,是过去生中多造福业、积善因、结好缘,自然今生富贵多福;又得遇善知识引导向善,更增福业因缘;进而信奉修持佛法,培植菩提善根,终成佛道。这是真正的智慧功德福报。

244、若能身心解脱,慈爱、护持一切众生,则称为法爱。秉持救护的精神,以菩萨大爱长情为基础,发挥无我清净的善行,则在人间所做皆能利生济世;毫无畏惧忧虑;此即是信心、毅力与勇气。

245、如果为了事业的私利争取而忙碌,一定会非常烦恼。人生无常,祸、福随时会降临;有些人一辈子洋洋得意,末了却落得穷途潦倒;但也有人贫苦乖舛一生,却在最后几年得到机会而扬眉吐气。

246、所以,不知足者,虽富而贫;因为不知足的人,心中还有欠缺,有欠缺就是贫。相对的,知足者,虽贫而富;从外在形态上看来,也许是贫穷的,但是他心中什么都不欠缺,因此是最富有的人。

247、父母恩德重如山岳、昊天罔极,虽然极尽世间美食珍物奉养,亦难报答其爱之入骨、牵肠挂肚的弘恩于万一。双亲在世时若不知孝敬,身后纵然极尽排场,甚至以金被银枕安奉,对父母又有何益?

248、现在的教育普及,有太多进修的机会与场所,学习必须有方向,并且慎重选择教导者。择师在于自己的意愿与志向,既然想求师长传授毕生所学,则一定要必恭必敬、全神贯注、认真努力地学习。

249、忙人无是非,人生苦短,真正需要我们去做的事实在很多,所以要分秒必争、心无旁骛地为人群谋福利。若能如此,所过的一定是殷实而富有意义的日子,是快乐忙的人生;哪有空闲去招惹是非呢?

250、出家之孝,是割爱辞亲,识心达本,深入无为之理,直趋解脱要道,这是报亲恩的快捷方式,非但未来获益,现世也能受用。光阴易逝、慈恩难忘,有亲在堂就如活佛在世,应时时报恩,圆满学佛之功。

251、心净则国土净,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让贪嗔痴等毒害侵袭;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灾难破坏家园、不让暴力充斥社会、污染遗害大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莫短视近利,造下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

252、欲爱包括食衣住行、男女爱欲,以及亲情私爱的追求等。若内心对喜欢的人、事、物,永无止境地渴望求取,则经常会被爱所役使,总是有欠缺的感觉;即使片刻间好像捕捉到什么,终究无法安定落实。

253、宽大就是慈悲、无争、无怨。要原谅他人的过错,但不可轻忽自己的过失;宽谅他人是美德,放纵自己则是损德。赞美他人是鼓励,但不可谄媚阿谀,要出自内心的真诚;受人赞美应自我警惕、更加精进。

254、一般人容易为情所困,迷惘烦恼,而菩萨的情是清净的觉情大爱。因此为人父母者,应时时抱着宽大的心胸,以菩萨的智慧来教育子女,用慈母慈父的爱心来关爱大众,则子女必然会平安,也能健康地长成。

255、世间苦空无常,今日虽有荣华富贵,但是,谁能预知明日是否依然不变?人事迁异、祸福难料,即使是遭遇一些苦难折磨,更应坚忍不拔,造就自己周围美好的世界,如同梅花屹立于霜雪中,仍能绽放清丽芬芳。

256、人生最踏实的事,是今日此时有多少力量就尽快付出,做利益人群、造福社会的工作。肯付出心力服务别人的人,因抱持义务的精神,能够心甘情愿,任劳任怨;所以,无论再怎么忙碌,也会感到无限快乐喜悦。

257、闲人无乐趣——每天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忙碌,造成心胸不能开阔,无法接触到世间真善美的人性,把自己浸淫在自我的私欲里,宁愿空过时光在无所事事的是非无聊中;这种毫无价值感的人生,有何乐趣可言?

258、功德:所谓自高,即贡高我慢。人若贡高就会轻慢他人,结不净缘。凡夫难免都有轻重不等的我慢习气,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不要过于挑剔,应尽量欣赏他人的优点;对自己则不可自满,若是自满则易产生贡高之心。

259、生命真义:人常会懈怠,有如睡梦中人,消耗时日,昏沉堕落。当我们整天为工作忙碌,精神耗损、体力不继时,适度的睡眠,确实能维持身心的平衡,并保有充沛的活力。然而,休息的功能也仅止于此,并非用来享受。

260、莲池大师言:应知出世投师,须求正见,慎学请益,莫附邪宗。要明罪福之因,由审辨邪正之利害,正则成佛,邪则成魔,夫子择善者而从之。学子敬师循于诚、合于道,谦恭礼敬、求学问道,殷勤事师,即为尊师重道!

261、感国恩——国土富庶、平和安乐,全仰赖主事者勤政爱民,恩泽群生。人人若能知恩惜福、克勤节俭,时时敬慎以维护万物,人人相惜以富国裕民,则得天时、地利、人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应感恩仁王德政。

262、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人,应自我觉醒,在人群中即刻修行。不必弃世遁入深山林内,执迷不悟;或到处参访求道却一无所得。唯有一心不乱,及时把握当下,方能明心见性!

263、有些人因为好懒成性,不为正事忙,反而惹是生非,喜欢计较某人做得少、某人做得不好。像这种地道的凡夫,忽视了自己人生的价值观,不肯善用宝贵的生命功能,常沉迷于人我、利欲、是非之中,实在是可怜又可悲的人生!

264、我们能得人身,是与父母有缘。母亲怀胎守护,哺乳养育;父亲提携教导、奔走营生,无比艰辛!为人子女,应善体亲心,好好珍惜有用之身,福利人群、导人向善;切不可好逸恶劳、耽恋物欲或搬弄是非、造业行恶,有辱亲恩。

265、时光稍纵即逝,要及时把握年轻少壮之时,以奋勇精进和耐劳的毅力好好学习。即使年岁已经老迈,也不可轻易服老,仍旧要努力修学;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即使有病痛疾苦,也不要在昏睡中虚度光阴,在忧郁中浪费生命!

266、此外,有部分人自以为聪明、投机取巧,导致怪、力、乱、神的充斥与泛滥,制造许多社会问题,也发生许多暴力现象。这种人以文明功利创造者自居,殊不知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损人不利己,小则毁灭人我,大则毁灭家国世界。

267、狭窄的私情小爱,容易执着妄见、贪取迷恋。应少欲知足,看开生老病死、名利枷锁;放下对周遭一切的爱欲执迷,不忧不惧;常怀感恩,视所有众生皆平等,如法亲眷属,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自在。

268、四重恩:人生在世,无法脱离社会人群而生活,日常的衣食住行,必须靠许多人的智能及力量组合而成,因此人人应彼此知恩、感恩,才有幸福的人生。一佛弟子应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为本分事,才能圆满菩萨道,终至成佛。

269、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不管钱财怎样储蓄,到临终那一刻,能带走它吗?唯一随行的就是——一业啊!究竟是善业还是恶业?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多多积善,必得吉祥余庆,这便是福德法财。

270、我们应从日常生活开始,以殷勤的态度待人,举止动作,如:开门、关门、举箸、提物、言语谈吐等,都要轻柔谨慎。这些都是调身的功夫——把心守在身上,心与行动一致。如此,真善美的人生功德,自然在言行举止表露无遗。

271、学佛,一定要跟从正道明师,才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造福人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有那么多的道路,如果今天走这条,明天走那条,走得心乱、听得心迷,又有什么好处?唯有慎重择师,一心一志,才能安心于道,心若安则理能得。

272、有些人认为自己心地善良,无害人之心即可,何必做善事?其实,若只有心存善念而不能付诸行动,仍旧无益于众生。身为佛弟子,必须将蕴含于内的良心化为良能,效法圣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拳拳服膺善法,并以身作则,策励推动。

273、三界如火宅,稚子游戏其间,不知火之危急、祸之将至。有形的火灾损害无数财物人命,造成人间悲剧。无形的火灾,即是心灵的烦恼无明,心火一起即失去理智与宽爱,易生怨怒恨心;怒火一起即能毁灭一切,不但毁物害人,也损毁了自己。

274、中国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观念,即是大爱长情的慈悲仁怀。愿人人转迷为觉,把普天下的长者都视为自己的父母,年幼者都当做自己子女般爱顾。心胸扩大,情爱就不会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则家庭、社会自然祥和。

275、父母与子女间,亲情相连,常有一种不可思议、看不到也摸不着的内心牵挂。子女身体不适或发生意外,父母会痛不欲生;而父母的心情也会影响子女的情绪。其实,这种情是狭隘的、迷惘的;人生被亲情小爱缠绕,牵引得牢不可拔,真是苦不堪言!

276、又除去幼年不懂事、老年不能做事,还有学生学习的阶段,一生数十年,真正能为人群付出的时间,到底剩下几年?即使再勤劳的人,也只发挥三分之一的人生而已。在这短暂的时间中,若游手好闲,虚度光阴,精神就会萎靡不振,而失去生命的意义。

277、假若过去生不怀善念,为非作歹,造作不善的恶因,当然所得的,必定是不善的罪业苦报,今生终身贫穷困苦,所求违愿、谋事困难;而且常遇恶友诱引,步向罪恶的歧途,更增恶业因缘;如此循环,造恶因、受恶果,反复绵延不绝,罪业报应也就永无尽期了!

278、凡夫都有我能胜人,人不能胜我的傲慢心理,嫉贤妒能;若有人比自己优秀,便将其优点掩盖,而刻意渲染其缺点。多数人都自私护己,唯恐受到伤害,甚至认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因此自傲自夸、毁损他人。这种含毒的心理,不仅害人害己,更会贻祸社会。

279、白蚁的工作是无声无息的;不知在多么久远以前,就开始努力工作。以白蚁短暂的生命,要完成如此壮观的建筑,并非尽一代或少数白蚁的形寿可以完成,它必是无数的白蚁群,一代传一代……无数世代来接棒才能成就的;这显示白蚁世界的生活次序与耐久的精神。

280、若无法放宽心胸,只是将私情私爱放在自己家人身上,就会陷于情执缚捆,比如:子女见父母不合,或担心父亲的事业、操心母亲的健康……而忧虑烦恼;子女在学校的课业,身体上的病痛,在外的交友,未来的前途、婚姻、家庭、事业,父母也都看在眼里,苦在心底。

281、钱财与法财:世人要求发财,无非是为物质生活的享受,然而,钱财并无恒久性,往往迁变无常,转瞬即失。世间财虽为人人所爱,却是险恶无常,纵然积蓄很多财物,亦是五家——贪官污吏、水、火等灾害、盗贼以及不肖子孙所共有,不可能永远依照自我的欲望而拥有。

282、人若能安分守己,坚守自己的岗位,默默地做,任何人都会有成就的。若只像鸟儿一样东飞飞、西叫叫,又有何用呢?应有白蚁耐劳的精神,尽自己现有的能力,不计较,也不祈求成就感,只是为工作而工作。即使自己不行了,后面仍有接棒者;很多伟大恒久的事业,都是如此建立的。

283、时间可以成就一切学业、事业、志业,也能完成功德道业。有智慧的人,视时间如钻石;愚痴的人,将时间当做泥沙。若能善用智慧,把时间当钻石般地珍惜,精勤不懈,则世间没有不能完成的事;若把它当做泥沙般挥撒,昏沉懈怠、好逸恶劳,将一事无成,甚至成了社会的败类、寄生虫。

284、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无数人的心血投注,才能顺利完成,倘使我们对周遭的人有疑心,则难以得到有力的协助。心量狭小就无法容纳别人,也不能建立互信的感情,甚至彼此猜疑、相互争斗、破坏人际关系,而自己也就减少一分立足于社会的因缘;如此,势必无法在群体中与人和睦相处。

285、我们应该打开信心之门,切莫消沉颓唐、悲观厌世。须培养正信正念,看开世间一切事物,心中了无挂碍,并自我鼓励,接受阳光的照耀;再以鼓励自己的力量来鼓舞一切众生,将自己心地的光明照耀一切众生。让我们共同以正确的信仰,扫除内心的疑念阴影,走向光明踏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286、有的父母一直为孩子的课业操心,希望子女不断读书、不断努力用功;如此挂心惦念,子女就会坐立不安。其实要为子女造福,并非天天在佛前烧香磕头,祈求佛菩萨保佑、增长智慧。若只为了自己子女的平安、出人头地,才要拿钱做善事,这分亲子之爱,实在太狭隘,反而会增加子女的压力。

287、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一个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但因心中有一分柔软温和的感受,也能觉得非常满足。而有些人虽躺在软绵绵的床上,却仍有欲求不足的苦恼,住的环境就像天堂还是不称意;这种人物质享受虽然丰富,但心中的烦恼还是很多。

288、而身为子女应该让父母安心才有福,若让父母烦恼就有业了;父母为子女而增加一分自私的心理,也会增加子女的业、增加子女的迷茫。所以,若要为子女造福,平日应该不求代价地付出,将普天下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子女,同样爱护、施予慈悲,如此所得的福报,自然也会回报在自己子女身上。

289、心田不植福,即生无明乱草;所以,行善布施须日日行、时时做,不断精进。斩除恶念罪业、消灭无明烦恼,则能化荒芜成大福田!希望人人共同来做个勤奋耐劳的农夫,让良知良能生根发芽、茁壮长大。无论是举手投足、言语动静,都要存有善慧之念,在心灵的净土上,即可获得无量的福德慧果。

290、一个人只有两只手,力量何等有限,只有藉由群体的力量,才能长期而有效地为大众服务。《六祖坛经》云:内能自谦是功,外能礼让是德——内心不贡高,能谦虚待人就是功;不起骄傲侮慢心,时刻尊敬、礼让他人就是德。功德圆融,力量就大,别人自然乐于协助你、护持你,再大的责任也能承担得起。

291、普贤菩萨警策文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多悲切的警语!人生在宇宙大地间,随着时光的消逝,逐步迈向衰老、死亡的境域;如鱼在水中,依水而活,水一滴滴地减少,则鱼命不久长。而人于时日光阴的消逝中,正如鱼缸中的滴水漏失,来日无多。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