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同:碾落尘埃是归途

碾落尘埃是归途
  
  作者:陈士同
  

  一个孤独的旅者,徒步于无际的沙漠。一望无际的满眼黄沙在大作的狂风中铺天盖地的向他袭来。置身沙团中央,任由飞沙啃啮躯体,直至仅露出一双眼睛注视着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写在开篇

  

  尘归尘,土归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儒家思想占据主导的生存境遇中,谈及释道思想似乎显得不合时宜。但是,从内而外,再由外而内对生命本体进行审视,在一定意义上,后两者与个体生命贴合的可能更要紧密些。孔孟以治世的情怀观照世间万物——达则兼济天下,而老庄更多关注的是自我生命状态的自然呈现,个性的自由张扬——穷则独善其身。

  

  滚滚红尘东逝水,每一个人扮演的只是匆匆的过客。因为有生命的气息,每一种生命体都会被欲望支配。只不过生命的形式不同,对欲望投注的方式不同,追逐欲望实现的采取的手段不同而已。身为万物之灵长,人因为有了思想和灵魂,也就有了高于一般性生物的价值追求。物质的层面,“人类只有首先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需求,才能进行高一层次的追求”。有了马克思精辟论述的理论支撑,人要进行精神的耕耘,首先就要解决温饱问题的理论也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正是这样,在人口多、底子薄现实国情背景下,从一穷二白零起点起步进行物质的生产与创造。尽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一度成为激励人们奋进的动力,但这种违背自然规律而失去理智的作为最终还是给自己造成伤害。不过,作为维系生命存在的基本原料,物质的生产与创造依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方式。这种方式融贯于人类处理各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中。

  

  人类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带有不同的特色,催生出人类追求目标所带有的鲜明时代性。在经济和物质至上的时代,数字的成功学成为人类信奉的圣经。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为了攫取和占有更多的物质,人类近乎疯狂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因大的社会价值标准的框定,占有物质数字计量的多少与大小也随之成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有无的最重要指标。于是,在有形和无形的物质世界里,追求速度与激情几乎成为人们表征生命程式的主要方式。这样,由于受到物质的裹挟也就衍生出各种疾病。这些疾病虽没有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病理体征,但是,人一旦患了,就变得疯狂而可怖。恋物癖,似洁癖般,没有很好的药物医治;逐物症,即对物质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望,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一旦有可能成为自己的会挖空心思地占为己有。

  

  人是生物的、物质的,这是原初的生命形式。物质性的存在需要物质的维系,这是事实。但是解决衣食住行的口食之需所需要的物质是有限的。如果穷其一生都致力于对物质的经营,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损于人生的完整性。一息尚存时,需要物质维持生命;大限已至时,这个世界的所有对你都失去了意义,再多的物质财富的积累,随着一缕青烟的飘散对你来说就意味着灰飞烟灭。不错,活着的时候,物质的多寡决定生活质量的高低,表征着社会地位的尊卑。可是,不管贫与富、多与寡,寄居和安放身体所需的空间不需要太大,一日三餐所用的食物只是寥寥。活着时为了证明自我的价值,殚精竭虑地在物质世界中横冲直撞;面对死亡,无力回天时,物质的你也不再有丝毫痕迹的留存。如果能够想到这一层次,你就不需要过于苛刻地对待自己,对待物质了。

  

  人之为人除了是生物性的,更是社会性的。因为有思想和情感,所以就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不过,这里的高层次是与物质相比较而言的。根据人的生命层次理论,跳出生物性的物质裹挟,对功利的追逐往往成为普罗大众普适性的彰显自我价值的方式;至于道德的高度,仅成为一种屹立于高山之巅的标尺。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古至今,地球上自有人类始,追名逐利就成为人类在尘世中游走,支撑其奋进前行的力量源泉。与一般性的生物不同,每个人骨髓里都先天性地带有扬名立万的基因。当这种基因以隐性状态蛰伏时,人多是以沉寂和理性的状态处理各种关系;基因沉睡的生命一旦被唤醒,在名利场上挞伐征战者就会变得狂热,有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或达到丧心病狂的程度。

  

  人们之所以对名利如此的狂热,是因为受制于留得生前身后名的思想。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是劝诫世人活着时要积善成德,要益举众生。可是,这句话往往会被那些别有用心者进行改头换面的嫁接。这样,“出名当趁早”就变成了他们信奉的人生信条。其实,所有人来这一世,不管争名还是夺利,最后都会走。是黯然落幕,还是流芳百世,除了给后代留下品评的噱头,对你自己来说只是一种符号,你已经无从知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人生短短几十载,相对于茫茫宇宙只是短暂的一瞬。不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群体,人世间的美好幸福是不能全得的。人只要有选择,就会有遗憾。有所取,就有所舍;有所得,就有所失。不管是面对物质,还是对待名利的态度,都需要心怀敬畏,理智地对待。“命里注定终须有,命里没有莫强求。”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而去追逐,有可能误了卿卿性命。古人的遗训是很有道理的:“名者,公器,不可胜取之。”“久享尊名,不祥。”人生其实就是索取和偿还的过程,得与失对一个人来说,往往在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了要达到平衡——满则溢,欠则补。在生命辗转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境界,此生足矣!

  

   (责任编辑:副主编)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