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物与色彩

翻着孩子的图书,我忽然产生了一种怪异的想法:现在儿童读物的印刷,简直太浪费了,这是纸张的浪费,也是色彩的浪费,页面的浪费:浓郁的色彩,夸张的画面,占据了书中太多的空间,使价格并不低廉的优质纸张与其应有的内涵负荷很不匹配。但我马上又对我的这种想法进行了自责: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愚腐了!鲜艳而绚丽的色彩,浪漫而丰满的空间,视觉的冲击,想像的拓展,不正是孩子所需要的吗?孩子的世界彩色的,等待孩子创造的未来的世界也是彩色的……

使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我想起了我孩童时的一种读物,这是一种使我在今天还在留恋的读物,这就是当时流行最普遍的连环画,我们称之为“小人儿书”。

那时,“小人书”是孩子们唯一的课外读物。其实,“小人儿书”不仅孩子们在看,大人也喜欢看,所以,它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孩子,但它却成了小孩子的精神王国。“小人儿书”都是以传阅的形式在孩子们中漫延的,很多看“小人儿书”的人,并不知道“小人儿书”的主人是谁,不过不需要担心,“小人儿书”最终总能回到拥有者那里。尽管这时的“小人儿书”会有些破损,算不上是完璧归赵,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它的存在价值,就像一张货币不因破旧而影响其价值一样,它接下来的使命仍然是继续在孩子们中间流通。

“小人儿书”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当时在社会上发行的所有文学作品的内容,几乎在“小人儿书”中都能找到。西游记等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典,以此为内容的“小人儿书”,也同样是连环画艺术的精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国演义》连环画,画中的人物形象更是维妙维肖,飒然的英姿,逼真的人物性格,呼之欲出,跃然于纸上。这样的绘画功力,在现在的连环画画家中,恐怕是很难找到。

生长在那个时代的人,可能没读过四大名著,没读过《西游记》,没读过《水浒传》,没读过《三国演义》,但一定看过同样名称和内容的“小人儿书”,那些精典故事,但都以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形式打印在他们生命的印记中。

然而,那时所有的“小人儿书”,都是黑白色的,没有色彩。那个时代缺少的是色彩。没有色彩的年代用黑白两种颜色作画,也用这两种颜色勾勒人的生命与人生。我和我的那一代人,都是用墨汁或浓或枯的粗线条勾勒出来的,底色是白的。黑与白的混淆,往往是灰色的。当我们进入了这个色彩艳丽而斑斓的时代,一种最大的渴求与愿望,就是用色彩涂抹自己,填充自己,包裹自己,覆盖自己。当我们融入了彩色世界,又忽然发现,不论是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自己,色彩太多了,已经是色彩过剩。色彩在膨胀,色彩扭曲着事物的轮廓,色彩也模糊了我们生命最真实的部分,于是我有了洗掉和剥去附离在自己生命中某些色彩的想法,尝试着作人生的减法……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赞美色彩,尤其是属于孩子的那部分色彩。祝愿他们生命与人生的色彩更丰富一些,更艳丽一些。

(责任编辑:副主编)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