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宇:“百年树人”的错觉

  教育上有一个很常听到的口号,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说法肯定是没有错的,但在实行中,往往有一些错觉。我想在这里提个醒,也许是多余的。

  错觉一:可能不注意小事情的教育。为什么,因为既然是百年树人,那么关键是要解决根本的问题,要解决关系到学生发展方向的问题,所以许多的教育都是站的高看的远的教育,都是根本的教育。比如为谁学习的问题,有为国家的,有为社会制度的,也有为民族的,更有未来的,但都好像不是为了自己的。不知道细小的事情能成就大的教育作用。就像有的人对生命的比喻,生命是根本性的问题,没有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却很少有人珍惜自己的时间。要命,是绝对不行的,但要时间是非常不吝惜的。不知道生命是由具体的时间单位所构成的。

  错觉二:可能不注意始于足下的问题。既然是百年树人了,那么就放眼长远了,往往没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所以有的教育内容没有完成,没有关系,小学过了,还有中学和大学,反正是终身教育。但就是一个小的习惯可能是一辈子都没有养成。现在出现的情况,往往是一个学段埋怨一个学段。中学说小学不好,大学说中学不好。到了社会,某个人有问题,社会上也会埋怨都是在学校没有接受好教育。其实,每一个时段都有自己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而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很大的漏洞。

  错觉三:可能会混淆“树人”的主体问题。既然是百年树人,好像是栽树和修剪枝叶,永远是园丁的事情,是教师的事情。修养性情,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学习和坚持。我们经常说学习知识,不能由教师来一味地灌输,那么获得良好的品行,尤其是终生受用的品行,更需要学生内在的吸收和锤炼。我们的教师不是牧师,不是救世主,百年树人,教师的角色定位更要准确。

  错觉四:可能会有“蓦然回首”的期望。百年树人,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是说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可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一步一步成就品行,今天的修行,并不是今是而昨非。也不是像孔子,三十岁、四十岁怎样,五十、六十又怎样,那样的线条分明。人的品行也是与时俱进的,今天要学习,要培养,不能说明今天就是道德不良,更不是说一到了某个年龄阶段就豁然开朗了。幼儿园也可以成就一种美德和习惯。如果有这样的错觉,就很容易老是把学生当成道德不良者进行教育。从进校到离校,似乎学生都是有问题的。再说,我们的品德教育也存在很明显的理想化倾向,总觉得没有成功教育的那一天,总缺少符合“百年树人”所要求的那种境界。

  百年树人的观念已经很久了,我们在这样的说法面前往往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当初提出这个理念的初衷和本义。

  ——选自拙作《教育的痛和痒》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5次印刷。

  原创:赵宪宇杂文诗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