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是

1. 诗歌的演变过程

我国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

我国的诗歌,从现有的可资依据的史料来看,最早的是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中收集的作品。其中的诗以四字一句的占多数,另一部分是诗句字数不等的长短句。而从句数上看,不论四字一句的诗或是长短句诗,都是有多有少,并不一致。既然《诗经》中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所以《诗经》作品的形式也就是我国诗歌最早的形式。

到了公元前三——四世纪,有楚国的屈原、宋玉等人写的楚辞流传下来。楚辞的形式是句数多少不定,句子字数不等,并在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

从汉代开始,通篇是五字一句的五言诗形式形成,取代了四言诗和楚辞的地位。当时的五言诗不限句数,可长可短,后人称为五言古体诗。与五言古体诗同时出现的还有乐府诗,乐府诗有五言诗,也有长短句。

到三国时,曹丕写了两首完整的七言诗。七言诗一直到齐、梁时才开始逐渐流行,而诗的格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

以后到了初唐,近体诗的形式已经确立,从此五言近体诗和七言近体诗形式一直保存下来,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并列。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诗每首限定四句,律诗限定八句。另有一种排律,又称长律,不受句数限制,只须保持近体诗的格律,可以由十句到上百句不等。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期,即唐玄宗开元前后,逐渐形成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五代到两宋,是词的全盛时期。

宋亡以后,在元代流行的诗歌形式是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套数又称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数是由几首曲组成。曲的形式接近于词,它与词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韵上比较灵活,也比词更口语化。

在新诗出现以前,我国的诗歌再没有新的形式出现。

2. 诗的演变过程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3. 日本文化原型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战国时秦国灭燕国、齐国和越国时,大量燕国人、齐国人和越国人逃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中.国的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朝鲜半岛北部属中.国领土,在此期间和以后到清朝时当中.国北方出现战乱和灾害时,陆续有大量中.国人移民朝鲜半岛,后来又从这里向东向南到了日本。

还有一条移民路线是从中.国东部直接跨海到日本列岛。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现在日本语言口音中80%左右是汉语的变音,日本的语言语音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到清朝的多时间段多层次的中.国汉语方言口音和通古斯人口音、吴越人口音、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口音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口音融合而来,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

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至5世纪日本列岛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3世纪末,百济博士王仁把中.国儒家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传至日本。

5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够较好的运用汉字了。继体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济定期向日本派遣谙熟儒家典籍的汉学家,以后又增加医博士、历博士、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到飞鸟时代,圣德太子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绳纹文化、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公元前数千年是绳纹时代,考古发掘出的那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绳纹时代是日本的石器时代。

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

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这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

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历史进入了铁器时代。

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古坟的建筑需要征集大批劳动力,坟内陪葬有镜、剑、勾玉等精致工艺品,象征着死者生前拥有强大权力。

这与一般民众死后的简易安葬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强大的专制集权已经形成,即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终于在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这个时期,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文明,而且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

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即所谓“归化人”开始使用汉字记事,一方面,中.国的阴阳、天文等知识传入日本。到6世纪,儒家经典、佛教等亦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揭开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大和国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吸取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在推古朝改革进程中(554-628),以圣德太子(574-662)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更是兼取中.国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制定的。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则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把日本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从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日本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历经飞鸟(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镰仓(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战国)、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户(1603-1868)等时代。 早期的封建社会(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化,此间,日本主动与隋唐建立密切关系,积极摄取隋唐、特别是唐代文化,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中期封建社会(镰仓、室町时代)的日本文化,以武士文化为特色。武士作为新兴阶层出现是9世纪中期以后的事。

以武士的军旅生活为题材的武士文学,与武士心境相吻合的禅宗的流行,以及各类理论著作的出现,都是这一时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点。后期封建社会(安室桃山、江户时代)的日本文化,亦即江户时代(又称德川时代)的文化。

这是日本封建社会成熟期和崩溃期。这时的日本文化异常繁荣。

江户文化的主潮流是:其一,中.国的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取得独尊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推动日本精神文化的发展。其二,具有日本独特的思想文化的创出与繁盛。

其三,西方文化的受容与研究。

4. 日本的诗歌是怎么样的

日本近代诗歌 日本近代(明治、大正年代)的文语自由诗和口语 自由诗,主要指口语自由诗而言。

日本明治维新(1868)以后第14年(1882),自由民权 运动达到高潮。日本统治阶级一方面采取镇压政策,同 时勾结封建势力,发展独特的资本主义。

他们认为必须 进行启蒙活动,向人民灌输一定程度的“文明开化”思 想,把人民的思想纳入统治阶级的政策轨道。御用学者 外山正一等 3人,为了适应这种启蒙活动的需要,出版 《新体诗抄》。

这本书包括翻译欧洲诗歌 3首,仿照其 形式自行创作 6首,文辞“甚为拙劣鄙陋,不堪卒读”, 不能视为近代诗歌的诞生。但是,它对于很久以来有人 试图在诗歌形式上进行改革的设想和实践,却带来很大 的希望。

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类似的诗集。这些诗集 的产生,也可以说是受到自由民权运动的自由思想的刺 激。

比如与《新体诗抄》同年出版的《新体诗歌》中,小 室屈山的《自由之歌》,一般认为是表达民主呼声的最早 的诗作之一。在这之后的1889年前后,北村透谷(1868~ 1894)发表《楚囚之歌》和以森鸥外(1862~1922)为主 翻译出版的欧洲诗集《面影》,形式上虽说也不够完整, 但文辞大有提高,表现出浪漫主义特色,对近代诗歌的 形成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般认为,北村透谷推动诗 歌朝着近代化迈进了第一步。 透谷以后,国木田独步(1871~1908)于1897年发 表的《独步吟》,为近代诗歌的形成作出了一定贡献。

透谷和独步的诗,在自由民权运动遭到镇压的“大逆事 件”发生后,在黑暗的时代面前,表现出知识分子的孤 独与哀伤,或对现实的逃避,同时也间接、曲折地流露 出近代人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情绪。岛崎藤村(1872 ~1943)和土井晚翠(1871~1952)继承并发展了透谷的 特色,把浪漫主义诗歌推进一步。

藤村在1897年出版的 诗集《嫩菜集》中,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以更完整的 浪漫主义方法,为日本近代诗歌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 中的《初恋》、《旅途》、《千曲川旅情之歌》和《常 青树》等,均被誉为近代诗名作。

自此,新体诗作为艺术 作品全面地发展起来。继藤村之后,有薄田泣堇 (1877 ~1945)、蒲原有明(1876~1952)、伊良子清白(1877~ 1946) 、河井醉茗(1874~1965)、横濑夜雨(1878~ 1934)、儿玉花外(1874~1943)等人登上新的诗坛。

泣 堇、有明把新体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一步。有明的《春 鸟集》(1905)把欧洲的象征主义的方法运用于日本近代 诗歌,使之成为当时新体诗的主要倾向。

三木露风(1889 ~1964)的诗集《白手猎人》(1913)就是由于具有这一 派诗歌的特点而著名于世。 北村透谷《楚囚之歌》封面 在20世纪初的新体诗中,横濑夜雨和野口雨情(1882 ~1945)的作品具有民谣风格和节奏,以儿玉花外为中心 的明治时代“社会主义诗人集体”表现了社会性和人道 主义思想。

还有与谢野晶子(1878~1942)的诗集《乱 发》(1901),歌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激情。她在日 俄战争(1904~1905)初期反战呼声的高潮中,发表名诗 《你不能死去!》(1904),被公开辱骂为“乱臣贼子”。

她还和丈夫与谢野宽(1873~1935)主办诗刊《明星》。 这都是这一时期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活动。

这些活动对 形成日本近代诗歌的人民性倾向起了重要作用,在诗歌 与人民生活的关系问题上引起人们的思索和探求。但是, 在日本向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20世纪初,受欧洲文艺 思潮影响产生的自然主义文学波及诗坛,致使在藤村以 后居于诗坛主流地位的新体诗脱离现实的倾向愈益严重。

石川啄木(1886~1912)是日本革命诗歌的先驱,日本 近代大诗人之一。他在1910年发生镇压自由民权运动的 “大逆事件”以后万马齐喑的气氛中,发表论文《强权、纯粹自然主义的终结及对明日的考察》(1909),对脱离 现实的自然主义诗歌进行批判,并在1911至1912年出版 的最后一部著名诗集《笛子和口哨》中,号召革命诗人 “到人民中间去”(《无止境的议论之后》),歌颂工 人阶级的先进人物(《墓志铭》)。

《笛子和口哨》是 革命诗歌蓬勃兴起的嚆矢,引起诗坛的强烈反响。这一 时期,还有北原白秋 (1885~1942)、室生犀星(1889~ 1962) 等人,发表文语自由诗。

他们的诗,有的表现对 现实不满和反战情绪,大多数则是颓废倾向较重的不健 康的东西。 川路柳虹(1888~1959)于1907年发表口语诗试作 《新诗四章》,引起重视。

相马御风(1883~1950)与三 木露风等人探索诗歌的革命问题,发表《诗界的根本革 新》(1907)一文,表示赞同当时兴起的口语自由诗。及 至□原朔太郎(1886~1942)与高村光太郎(1883~1956), 在口语自由诗的创作上始臻完成。

石川啄木也在《可以 吃的诗》(1909)一文中,肯定这是“时代精神的必然 要求”。自此,在近代诗坛上暂时呈现“文语自由诗” (新体诗)和“口语自由诗”并存的局面。

直至1912年 以后,象征诗派运动始同口语诗运动结合起来,口语自 由诗更趋成熟,从形式上改变了近代诗歌的面貌。

5. 日本像诗一样的文学形式叫什么

1、名称: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2、起源:

连歌是源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来源于中国汉诗的绝句,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

它的俳句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 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连歌中承袭了中式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

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经典俳句:

1、公雉高啼一声 ,它吞下了整个春天的原野 。——野朗

2、蝴蝶 醒来,醒来 。我要和你做朋友 。——芭蕉

3、五月的滂沱大雨 ,覆盖了一切 。除了那座长长的濑田桥。——芭蕉

4、夏日的倾盆大雨,正打在 鲤鱼的头上。——子规

5、养在瓶中深山里弄来的木莲花 ,绽放了 。——秋樱子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