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诗经学

1. 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仍然存在的是什么

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仍然存在的是毛诗。汉人传诗的加之毛诗本有四家,称为四家诗。后三家即鲁诗(申培公所传)、齐诗(辕固生所传)、韩诗(韩婴所传)。此三家又被称为三家诗,皆采用今文,在西汉被立于学馆,研究此一学的被称为今文经学。

但是毛诗后起,逐渐取代三家地位,三家诗逐渐失传。因《毛诗》采用古文,研究此学的被称为古文经学。至唐代,《毛传》和《郑笺》成为官方承认的《诗经》注释依据,受到后世推崇。

扩展资料

三家诗均为今文诗学,即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时称今文或今字)记录,而没有先秦的古文旧本的诗学。四家诗在诗义说明、文字解说方面,都有不同。三家诗虽亡,有后人搜集其中一些解释保存,清陈乔枞著有《四家诗异文考》可供现代研究者参考。

秦始皇焚书以后,许多典籍尤其是儒家典籍失传,而《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兴盛一时。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四家诗

2. 诗经在汉代有几种说法呢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 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三百零五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 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 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 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

第二种说法是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 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唐代孔颖达、宋 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 元前六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 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 时孔子年仅八岁。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 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可知孔子确曾为《诗》 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 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第三种说法是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

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 百官献诗。《国语•周语》中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 曲,……师箴,瞍赋,朦诵。”

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终用 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也正是《汉书•艺文志》里所说的:“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认为:“诗”是“诸侯采之贡于天 子”。

在《汉书。食货志》、《礼记•王制》、《晋语六》等典籍中也有类似的 记载。

3. 诗经在汉代的传授情况

战国结束以后,秦统一天下,焚烧天下诗、书及百家语。

规定各家各户必须必须一个月之内交出《诗经》,如果不交被检举揭发出来,或是流放(送前线去当兵)或是黥为城旦(额头上刻一个印,证明犯人身份,派去守城,守通夜)或是拘役(鬼薪白粲,夜晚妇女去砍柴;白天叫白粲,秦代舂米是繁重劳役)。秦代《诗经》在一大堆竹简上书写,三百多首,一大捆在地上,家中没有地方可藏。

暴秦统治结束以后,到汉初想要恢复传统文化,需要找到《诗经》,只有到民间去征集。当时就有三家诗,有三处不同的来源,齐诗、鲁诗、韩诗,都是抄写。

齐诗是齐国一个学者辕固生的抄本。鲁诗,是鲁国学者申公的历代抄本。

韩诗,是韩国学者韩婴的抄本,韩婴写了一部《韩诗外传》,用故事来解释《诗经》,也算一种版本。东汉三家诗以外,出现了毛诗,河间太守毛亨的抄本。

毛诗出现得晚,但远远胜于上述三个抄本都好,所以齐诗、鲁诗、韩诗都被淘汰。目前诗经的版本,就是毛诗。

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考公务员,要考试诗经。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