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杜甫能成为诗圣?杜甫是诗圣吗-如果不是,哪是什么

  公元766年,夔州(今重庆奉节,长江三峡入口处)。

  55岁的杜甫为官家管理着一批公田,自己也买了些田来种植脐橙等水果。杜甫雇了几个人,和自己一起下地劳作。

  这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安宁时刻。

  杜甫留存至今的诗歌约有1400多首,在夔州所作就有430多首。也就是说在夔州一年多的时间里,杜甫完创作了人生近三分之一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创作的高潮。

  而在夔州所作的诗歌水平,也是诗人的巅峰,《秋兴八首》、《登高》等诗歌就作于夔州。

  那杜甫为何能在这个不起眼的边陲小镇完成了这样成就呢?

  一一道来。

创作《登高》的实景地

  

  •   见自己

  杜甫年轻的时候,追求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一时期的杜甫,立志于科举,虽未能够成功考取进士,但因为其父为兖州司马,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这使他得以到处游历,又恰逢盛唐,日子还是比较悠闲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是登泰山的实景,更是杜甫心中的壮志。

  在这个时期,杜甫遇见了比自己大11岁的李白。二人一见倾心如故,一同喝酒,一同谈天说地,一起去山里找神仙。

  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遭受了社会的毒打,郁郁志,但在杜甫心中,依然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

  有雄心壮志的杜甫,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他要去长安。

  这一刻,杜甫,见自己。

  

  •   见天地

  公元747年,唐玄宗想要通过考试来招募天下的有能之士,得到消息的杜甫欣然前往。但这次考试,作为主考的李林甫害怕选上的贤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一个都人才都没有选,还跟唐玄宗讲:一个都没有选上,说明民间没有遗落的人才。

  杜甫的仕途再一次遭受到了打击,但他哪里肯服气,执意留在长安寻找机会。

  经年累月,杜甫得到了一个叫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芝麻小官,这个官有多小,连自己的家人都无法养活,他小儿子因为饥饿而死。

  在长安的日子很苦,但杜甫一直在坚持,这一坚持就是10年。杜甫的坚持没有等到朝廷的厚爱,没有天子的眷顾,却等来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为躲避战乱,离开了居住了10年的长安。

  但杜甫致仕的心不死。

  当得知唐肃宗在灵武继位之后,杜甫毫无犹豫,起身去灵武,却在半路被叛军俘虏,押回了长安。

  杜甫的心依旧炙热,他找机会逃脱,又北上寻找唐肃宗。肃宗对其忠心也是十分感慨,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这个官是做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拾起遗漏的意思,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帮助皇帝查找疏漏,提醒皇帝注意的小官。

  官职虽然小,但杜甫对这份工作是很认真的。

  当时,肃宗将重臣房琯罢免,杜甫觉得不应该罢免,还真以为自己就是给皇帝查漏补缺的人,就上书为建议肃宗不要罢免房琯。这篇上书,让肃宗大怒,杜甫本就很小的官被贬到更小,任华州司功参军。

  对于肃宗来说,这不过处理了一个额微不足道的小官,但对杜甫来说,他“致君尧舜上”的梦破灭了,他报效国家的梦破灭了。

  这一刻,杜甫的天,塌了。

  

  •   见众生

  杜甫在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期间,他回洛阳探亲。而此刻安史之乱正直高峰时期,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在路途之上,眼见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各类灾难,而官军同样横征暴敛,杜甫的心被深深的触动。

  由此写下了不朽诗篇“三吏三别”。

  杜甫眼见如此苦难,最终决定辞官,去蜀中避难。

  来到蜀中的杜甫,幸得有故友严武的照顾,杜甫盖了草堂,得以暂时的安定。

  在成都,在一个大雨天,狂风大作,把草堂的屋顶上的草都吹跑了。杜甫前去找寻,却被一群孩童拿跑了。

  晚上,杜甫躺在床上,雨漏进了家里。

  而此时的杜甫却想着的是天下寒士,想要他们能有安身立命之所。

  为了这个目标,他自己宁愿冻死都是愿意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草堂

  后记

  杜甫在夔州的日子并不长,但却到达了自己人生创作的巅峰。在经历了人生种种之后,杜甫文思泉涌。

  他最终离开了自己的果园,一心想要回到故乡。人年纪大了,都是思乡的。然而,他能回到家,在一条小船上去世。

  杜甫的一生,不能仅仅用“伟大”二字来说。

  人的一生,都是在逐步成长的,没有人天生就是诗人(见自己),也没有人天生是忠君爱国(见天地),更没有人天生就百姓的怜悯者(见众生)。

  鲁迅这样说杜甫: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0)
上一篇 2022年7月5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