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历史上朱棣为何要起兵造反)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遵照朱元璋的遗旨,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统领大明王朝。

朱元璋剧照

朱允炆的为人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由于其长子朱雄英早年夭折,所以朱允炆就成为了朱标的长子,朱元璋的长孙。

朱允炆从小就十分聪慧,并且好学还十分的孝顺。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前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因为他心地善良怀有仁爱之心,曾向朱元璋提出了修改《大明律》的请求,废除其中比较严苛的法令,他的仁爱之心得到众人的拥护,所以当朱元璋驾崩朱允炆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大位。

由于朱允炆宅心仁厚,所以继位后开始实行仁政,修改和废除了刑法中一些比较苛刻的律令,并减免赋税积极地做一些有利于民生的事情。

朱允炆从小受儒学思想的熏陶为人温文尔雅,执政期间重用文臣,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样的文臣视为自己的心腹。

藩王的崛起

早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就不断地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主弱臣强,为了朱家王朝的永固,所以对除了太子朱标以外的其他皇子一一封王,一来让他们统兵一方镇守边关要塞,二来让他们帮助维护皇室的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路藩王的实力也在逐步壮大,朱允炆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担心这些藩王将来会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

他曾经还问过朱元璋,如若这些藩王不能安分守己犯上作乱该如何处置?朱元璋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反问他若是这样他有什么办法应对?朱允炆原话是这样的: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也就是以德服人以礼相待先礼后兵的意思,朱元璋听后也觉得是可行的。然而朱允炆还是太过于心急了,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各路藩王的威胁。

所以当他继位以后不久就对各路藩王实行削藩,实力相对较弱的藩王都被他以莫须有的罪名给罢黜,直接被贬为庶民,有的不甘愿背负莫须有的罪名的而选择了自尽。

燕王朱棣

然而身在北平的燕王却不是等闲之辈,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皇子,他前面的三位皇兄分别是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在众多的皇子中,朱棣能力出众谋略过人。

朱棣剧照

朱元璋十分注重皇子们的成长和教育,朱棣在他七岁的时候就和众兄弟一起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年幼就开始接受正规的儒家文化,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派他和其他皇子们一起到祖籍发祥之地凤阳去观摩,让他们亲历民生体会民间的疾苦。

这对他们的思想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可以说朱棣从小就得到完善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军事教育,多年的皇家教育,让朱棣逐步成为了一个文武兼备品学兼优的人才。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棣十岁被封为燕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棣十六岁与开国元勋徐达之女成婚,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这里也就成了他的封地。

此时朱棣已经可以掌管至少三千人的卫队了,但根据明朝的制度,像朱棣这样的藩王名义上是不能干涉地方上的事物的,不过这些藩王在关键的时候是有权力调动驻地范围内的一切军队,包括一些能征善战的将领将军都得听从藩王的号令,也就是说藩王的权力可大可小。

燕王朱棣剧照

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朱棣在到北平上任的时候结交了有名的僧人姚广孝(法名道衍),此人学识渊博谋略过人,与燕王朱棣也很投缘,随后的岁月里道衍和尚也就成了朱棣主要谋士,给朱棣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公元1390年),朱元璋调遣傅友德、赵庸、曹兴等诸多开国名将前往北平厉兵秣马,随燕王朱棣出兵漠北。

在朱棣的带领下,明军趁着冰雪天气神不知鬼不觉的将元军给包围,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劝降了元军首领,并对元军首领以礼相待,在朱棣的感化下元军首领很快带领所有的将士归顺了大明王朝。

朱棣剧照

朱棣一战成名从此在军中有了很高的威望和荣誉,也得到了众人的拥护,朱元璋对朱棣也十分的认可和信任,所以朱元璋授予朱棣北方参事的权力,北方的兵马军事都由朱棣节制。

就这样燕王朱棣经营北方数十年早已根深蒂固,边关安定自己的实力日益壮大,朝廷制定藩王不能干预地方事务的规矩在他这里也算形同虚设了。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公元1395年秦王朱樉去世,公元1398年晋王朱棡去世,此时的朱棣已是诸多皇子中最年长的一个了。

朱元璋也把朱棣视为稳固大明王朝的主力,但是朱元璋也清楚朱棣的势力过大会对朱允炆造成威胁,所以朱元璋在临终之际留下这样一道遗旨:各藩王国的文武将士都要听命于朝廷调遣和管制,藩王没有朝廷的传令不得进京。

兵戎相见

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然而让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他自己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朱允炆就开始对各藩王进行削藩。

就在朱允炆大刀阔斧地对其他藩王下手的时候,燕王朱棣已闻到了危险的气息,在自己的利益受到破坏之际,在自己的命运受到威胁之时,久经沙场的燕王朱棣他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在积极的做好应对之策,叔侄之间的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开始。

朱允炆为了对付燕王朱棣,提前命令北平布政使张昺,都督指挥使张平和谢贵屯兵于北平周边,并密切监视着朱棣的动静,此时的朱棣早已察觉,为了集结力量装疯卖傻来迷惑朱允炆,以达到缓兵之计的目的。

朱允炆为了加快对朱棣削藩的步伐,很快就令张平对燕王朱棣实施包围,与此同时也向燕王朱棣下达了削藩的诏书,为了获取逮捕朱棣的口实。

朱允炆的谋臣齐泰将朱棣的使臣邓庸给抓捕,并逼他指控朱棣最终获得造反的罪状,随即密命部将张信逮捕朱棣。但没想到的是张信是朱棣的旧部,他不但没有对朱棣实施抓捕反而归顺了朱棣,所以使得朱允炆的计划落空。

驰骋疆场的朱棣

朱允炆虽然身为皇帝,但与驰骋沙场多年的燕王朱棣比起来还是显得太年轻了,他们的这些诡计早已被朱棣给识破,先下手为强朱棣先发制人,利用计策将张平和谢贵二人给擒杀。

这就意味着朱棣与朱允炆之间彻底破裂,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朱棣遵循祖训,以清君侧铲除奸臣齐泰、黄淳良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由于篇幅有限战争的经过就不在一一赘述。

虽然朱允炆掌管天下大部分兵马,但他从小就深居皇家大院,满腹经纶且不懂谋略,燕王朱棣从小就学习兵法并且还征战多年谋略过人经验丰富,所以经历了四年之久的战争,最终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永乐年间

朱棣称帝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燕王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年号永乐,史称明成祖。

朱棣执政期间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迁都北京。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

外交上,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上,修《永乐大典》又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等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无论是在治国理政上还是经济发展上,都对当时的大明王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反观朱允炆执政四年期间似乎毫无建树,明显的朱棣要胜过朱允炆。

为何朱元璋要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却不传给朱棣了?笔者认为朱元璋应该出于以下原因决定的

第一、立长不立幼

遵循由封建制度传承下来的礼法,立长不立幼立长不立贤的原则。身为皇帝子嗣自然众多,能力有长有短,不可能说谁聪明谁有能力就可以继承皇位,而是遵循长者为尊的道理,父亲的遗产自然由最大的那个儿子来继承才符合规矩。

所以古代的大多数皇帝都是这样来确立继承人的,比如秦始皇立长子扶苏为太子,再如曹操本想立曹植为太子的但到最后还是立了曹丕,还有隋文帝杨坚立杨用为太子,唐高祖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等等,读过历史的都知道,这里面有很多虽然没有成为皇帝,但前世之君并没有打破这一规矩。

如果皇帝不按照这套礼法来做,那么只会导致皇子们为了皇位骨肉相残,这个罪名最终只会由皇帝本人来背,最终留下骂名,这是皇帝最不想看到的。

朱元璋画像

事实上朱元璋也知道朱棣的能力,自从太子朱标死后,各皇子们对皇位都有觊觎之心,正当朱元璋为此事为难之时,大学士刘三吾向朱元璋提议按照立长不立幼的礼法,应该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将来继承皇位。

朱允炆从小聪明伶俐,和他父亲朱标一样心地善良将来应该会是一位仁君,所以朱元璋为了避免皇子们为了皇位而骨肉相残,立朱允炆为太孙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第二、实行仁政

朱元璋出生于穷苦大众,从乞丐一步一步走上来,经过连连的战乱老百姓是民不聊生,使他体会到民间的疾苦,知道百姓们急需渴望过太平安稳的日子。

现在天下打下来了,朱元璋为了让后世之君能有一个安稳祥和的天下,所以在他有生之年利用他的权力为朱家接班人扫清了一切障碍,希望自他以后天下太平,不会再出现战乱和纷争。

这样一来就需要一位心地善良的仁者之君来统治天下,朱棣常年在外征战沙场,杀伐决断可能早已磨炼成了铁石心肠,显然不具备仁爱之心,所以基于这一点朱棣更不是朱元璋心目中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

总结

所以如上述所说朱允炆继承皇位是最合适不过了,而基于朱棣的能力,朱元璋一直把他视为大明江山地守护者,赋予了他除了皇位以外所有的权力。

然而这一切都事与愿违,朱允炆当政太过于心急,急于削藩引火上身最终酿成大错,朱元璋也没想到,自己的孙子和儿子在他死后短短几年里还是为了皇位兵戎相见,最不想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历朝历代,皇位争夺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皇位杀兄弑父兄弟相残,唐朝时期的武则天为了皇权连亲生儿子都可以杀掉,所以这就是封建王朝时期身在帝王家的悲哀,看似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实际上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比如汉献帝稀里糊涂当上皇帝,却还不如平民家的孩子逍遥快活。

(0)
上一篇 2022年7月9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