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利率不再是主要矛盾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高质量的金融应有怎样的品相?第一,期限长。为什么把金融期限长短(比如贷款期限长短)视为金融品质高低的要件?关键是基于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念,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其资金周转周期远高于服务业,所以对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家而言,金融期限长短应当是考量其品质优劣的要件。第二,利率低。尽管不是利率越低越好,但一般而言,企业平均贷款利率应当低于企业平均利润率,否则金融将蚕食实体经济利润,形成“保姆收入高于雇主”的畸形状况。

曾几何时,中国金融业的关注点更多集中于数量和价格(利率),但近年来,在央行的主导下,中国金融业开始关注金融期限问题,而且关注度越来越高。比如,刚刚结束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就明确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说法,而在最近的央行货币政策报告当中,也着墨写入了这样的内容。这无疑是中国金融的一个重要进步。

但我们需要看到,大力拓宽商业金融机构长期资金来源,应当是中国金融长期化的根本所在。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商业银行更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不能只要求商业金融机构去努力,而更应从加大“长期基础货币”投放做起。

过去很长时间,居民的长期储蓄是商业银行长期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但现在变了,居民贷款大幅增加。在此前提下,指望商业银行依托大量短期拆借资金去维系中长期贷款,根本不现实。第一,贷款期限不变的情况下,银行借款期限越短,流动性风险越大;第二,就算短期拆解相对容易且利率不高,但银行需要“大幅超量借入短期资金”用于覆盖流动性风险,这势必大幅提高银行资金的借入成本。所以,央行首先要转变思路,不能永远依靠商业银行“更短借、更长贷”去满足制造业企业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更不能总指望商业银行加大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货币乘数)去满足M2增长需求。

有鉴于此,中国金融的主要矛盾可能已经不再是利率问题,而是长期资金供给数量不足的问题。诚如易纲所言,中国的利率已经很低了。我完全同意这样的看法。实际上,单纯通过降息去推高M2增速,其结果是通过推高货币乘数加大M2增速。原理在于:降息是希望企业多借贷款;如果企业因降息而增加贷款,那结果就是:更多的贷款变成更多的存款,更多的存款再变成更多的贷款——推高货币乘数。

如果依托单纯加息,以货币乘数的不断提高去增加M2增速,势必导致金融短期化的结果。因为,货币乘数提高意味着货币周转速度加快,而货币周转速度越高,货币流转周期越短——金融短期化加剧。

所以,央行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加大长期基础货币的投放力度。有人猜测“降准”,但我认为,更有效的应当是:收购长期政府债券。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