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差倒挂”巨亏12亿,农商行如何更好优化资产负债业务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成立不足一年的辽宁辽沈银行披露首份年度报告。财报显示,2022年辽沈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74亿元,利息收入6.79亿元,利息支出20.85亿元,利息净收入-14.06亿元。作为中小银行代表的城商行、农商行,本应主要以利差为主要收入。然而,辽沈银行息差倒挂的“梗”让外界“一头雾水”。针对上述较另类的财报,辽沈银行给出的解释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存款结构不合理,个人客户存款占比高达82.63%,对公存款占比不足两成,资金成本较高。二是吸收的两家银行负债结构未及时进行调整。三是金融性资产偏高,信贷市场拓展疲软。

与之相对应的是处于箭头位置的农商行持续向好发展。以青岛农商行为例,截至2022年末,资产合计4304.38亿元,客户分层和产品服务不断完善,数字化持续推进,负债合计4889.22亿元,零售战略成效凸显,全年营业收入突破110亿元,得益于资产负债的双翼齐飞。

同样是抓资产负债业务,何以两家农商行发展大相径庭,除去业务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法人治理不健全等先天因素外,中小金融机构如何改善提升资产负债状况值得思考,本文作者试以农商行的角度探究。

就地方性法人机构农商行而言,存款业务在负债端的占比一般在70%以上,因此,把控好存款业务是农商行抓好负债业务的关键。

低成本资金是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低成本资金是农商行在县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对“三农”、小微市场持续输出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全力夺取对公客户的制高点。对公存款是低成本资金的重要“洼地”,农商行要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争取地方政府按照辖内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占比做为关键考量指标,用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诚意换取地方政府对公存款的落户支持。二是要合理错配存款期限结构。一般来说,定期存款稳定,有利于为农商行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但在利率不断下行,货币政策不断宽松的大环境下,定期存款无疑大大增加了农商行的计息成本。因此,农商行要通过利率内部调整的方式,合理引导客户资金向期限短的小定期或活期存款流动,进一步压降中长期存款规模,但前提是要保证存款与贷款期限合理匹配。

体内循环是资金高效运转的重要举措。如果资金的流转始终在农商行体内循环,那么既可以减少流转过程中的外溢损失,也可以减少农商行的“二次营销成本”。为此,农商行应提升个人存款与非银机构存款的业务联动能力,保持存款的平稳增长。一要搭建“银行+零售”双向资金流向渠道。得零售者得存款,农商行要积极布局超市、便利店、饭店、农资商店等县域主要零售点,通过聚合支付的粘合串联,畅通金融机构和零售点的体内循环通道,不断扩容资金蓄水池。二要提高农商行的资金托管留存水平。农商行要“苦炼内功”,创新金融存款产品,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提升资金托管水平,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业务在农商行进行托管留存,发挥农商行的“金融海绵”功能。

数字化揽储是未来的存款营销方向。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倒逼着农商行加快数字化进程,把数字化“嫁接”进存款营销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一要增强客户的数字化分析。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加强对存量客户、市场潜在客户的定量、定性分析,通过对客户的精准“扫描画像”,准确定位客户有效需求。二要提升客户数字化金融体验。一提到科技金融,农商行好像就气短了,但形势不容自惭,农商行也要在金融数字化的进程中抢得一杯羹。农商行要坚持以客户为导向,依靠省联社科技平台,发挥自身“小快灵”优势,构建具有农商行自身特色的“线上+线下”互动型平台,增强客户的数字化体验。

贷款业务构成了农商行的主要营业收入,是农商行利润来源的重要保证。但近年来部分地区农户贷款萎缩、小微贷款质量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加之利差空间不断收缩,利润进一步摊薄,信贷资产整合势在必行。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