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健谈丨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陈白平:医疗行业经历的阵痛是暂时的,未来仍有创新整合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疫情防控新常态之下,我国医药产业正在发展改变,主要体现在政府投入、医保控费、中药、分级诊疗和网上销售处方药等多个方面。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未来医保压力将成为常态,寻找“穿越医保”品种是关键。一方面,企业需要寻找自主消费品种比如中药消费品、自费生物药,医美上游产品、部分眼科器械、重磅二类疫苗等;另一方面,药械企业通过“持续创新+国际化”有望穿越“医保结界”。

而疫情后需求复苏主线,主要包括中药、医疗服务、CXO、血制品、药店、创新药/械等板块,中药板块持续受益“政策边际利好+产品提价+国企改革”三重利好。此外,产业链自主可控重要性凸显,尤其是医药产业链上游,包括生物药制药设备及耗材、生命科学产品及服务、影像设备等。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市场大环境都在发生着改变。新形势背景之下,目前医疗行业整体面临什么困境和机遇,企业发展面临哪些新形势?互联网零售药店领域面临的变化与机遇是什么?创新药领域发展的趋势又是什么?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就这些问题专访了波士顿咨询(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医疗健康专项中国区负责人陈白平,就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医疗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困难一定是暂时的

《21世纪》: 能否简要谈谈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之下,今年医疗行业各个层面面临的政策和行业情况与新变化?有观点指出目前医药行业在集采和医保控费等大势之下竞争加剧,您怎么看?

陈白平今年和去年我觉得其实还是延续着以往的政策,医保也好,集采也好,在过去的几年大方向一直是这样,没有本质的变化,一方面对于药品的可及性,政府层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另外一方面,对创新的支持也在持续,包括药审制度的持续改革,也包括创新药在进入医保之后的加速落地,也是以往所没有的。

这些还是客观上给医药企业创造了机会。但是各个政策之间的配套,确实是需要有一个平衡的过程。既需要平衡到对药品可及性的拓展,也需要平衡更多对于新药创新,更长期的支持。

我相信因为政策之间的平衡过程,也是大家造成目前市场上,可能有一些悲观情绪的原因所在。但我相信,随着一些新兴的支付方式,包括商保的一些新企业,带来更多在中长期药品支付的利好。

政策支持层面,随着企业的呼声不断提升,也会再做一些不同的考量。无论是行业协会也好,企业也好,也都能起到积极影响相关政策的决策。总体来说,针对短期内医疗行业的发展,我本人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这些困难一定是暂时的,长期来讲包括创新药在内医药行业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

《21世纪》: 无论是资本还是市场,目前都选择把目光聚焦在大健康,但无论是大健康领域还是医疗器械,很多业内人士却指出,政策层面持续承压,集采大刀阔斧,医保控费加速,目前已经进入到发展瓶颈期,对此您怎么看?

陈白平在大健康领域,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一直也在做很多的尝试,因为受到医保政策调整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其实推升了自付费市场。

由于医保支付的压力,更多的一些企业,开始更愿意去做院外市场的拓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跨界发展,原来可能是专注做医药产品的企业,现在可能开始做一些功能性食品;原来可能是单一产品为主的企业,也开始做更多的产品+服务的形式创新;也会包括原来只做医生推广的公司,会转向做更多患者方向的业务。

大健康仍是一个发展特别快的细分领域,市场广阔,围绕着一些核心的人群做更多的融合,公司只要是能够满足目标人群的需求,拓展自身产品线,未来打法会更加灵活,供应链的方式也会更加灵活。在这块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机会,我们称之为全面健康趋势。而且这里边会涉及到不仅仅是我们一般传统意义上的亚健康,一些疾病的需求,也会包括一些精神健康方面的需求。

然后说到传统的医疗器械领域,政策端的压力相对药品端来说更小,未来趋势将会是国产比例会逐渐上升,未来可能会孵化出现国际领先的相关国内企业。

总体来讲,整个医疗行业,短期内有它的阵痛,有它的压力。但趋势是,包括在医保支付范围内的相关市场,将会有一些创新整合的机会;以及刚才所说的医保支付之外的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健康需求的追求,也会前景广阔。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