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作者是谁(《大学》作者简介)

大学》原为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一书中的第四十二篇,是儒家讲修身治国的书。经北宋程颢、程颐兄弟竭力尊崇,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又由南宋朱熹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大学》被列为四书之首,是儒家重要经典。主要是因为它讲的是儒家的修身的方法和修身的次第。它的核心在于“自天子已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儒家讲的修身在《大学》,古人是非常重视的。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科举考试都是以朱熹的思想为标注答案的。考试所考的八股文就是我们现在的议论文,其中的论点必须符合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及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播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的作者没有一个明确认定,但是学术界普遍认可《大学》的作者是曾子。有三点原因:

其一、从其所倡导的儒家有关理论方面来看,《大学》确实与曾子理论有着极为近似之处。《大学》提倡人伦秩序,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各种人伦关系中,尤以孝悌二者为重,谓“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以为这种家庭伦理能够扩展而成为治国为政之道。而曾子即以其孝道理论著称于世,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孝道理论亦与治国为政相关。他说:“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可以看出,在有关孝道理论方面,两者具有一致性。在忠恕之道方面,曾子强调发自内心的真诚,他说:“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这个思想在《大学》里面也处于重要位置,《大学》谓“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其宽厚真挚的待人之道,与曾子思想如出一辙。

其二、《大学》与曾子思想相通的另一个突出之点,在于两者共有的“正心诚意”的修身论。而这一点也正是后儒以为《大学》主旨与曾子一脉相承的重要论据。高度重视个人的思想修养,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一大特色。曾子在传统儒家理论的基础上,开始注重“修心”,即将外在的规则、约束等都内化于心灵,使得美德不仅是外在的,而且更是内心所拥有的。曾子将孔子的思想线索,“一以贯之”概括为“忠恕”之道,宋儒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朱熹:《论语集注》卷二)忠恕二者,事实上隐含了突出“心”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的意蕴(说见王均林先生《从孔子到孟子的儒家“修己”思想—兼论曾子承先启后的中介性作用》,《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曾子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以本心为标尺的反省论。这一思想特征,与《大学》所强调的“正心”论若合符节,“正心”就是注重内心修养,其关键环节,在于“诚意”,即内心美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得内外、表里和谐地统一于“一”。曾子说:“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行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认为外在应当是内心恰如其分的体现,无须任何虚饰。而《大学》在论述“诚意”时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慎其独也”,都认为君子只求内心有所得,不以装模作样而自欺欺人,其所强调的与曾子完全一致。总之,在修身,尤其是重视“心”之作用这一方面,曾子理论与《大学》完全同步。因此人们常将曾子一派同《大学》联系起来,朱熹将《大学》的成书归于曾子,可谓目光如炬,清晰地注意到了儒家学派“修心”理论实肇始于曾子,而又在《大学》中得以充分发挥这个关键问题。

其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提出了儒家道统说,鉴于朱熹的表述更为准确。朱熹注《中庸》序里面提出一个概念,古代圣贤一个一个相传都有一个所谓的道统,圣圣相传从成汤到文武,在到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就是一个传承谱系。《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论,《大学》曾子的作品,《中庸》子思的作品,再加上《孟子》记载孟子的言论,这四位的作品合一起就是四书。

总之,无论《大学》的作者是谁,其阐发的主旨与曾子的思想是吻合的。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