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起源故事简介(皮影戏的来历与特色)

导语:微薄的身躯,刻画出厚实尊严;小小屏幕,撑起一片天……“这是今天一首叫做《皮影戏》的歌曲。在现代社会,皮影戏的幕布已经被花花绿绿的荧幕所替代,现有的种种娱乐活动让我们目不暇接。然而,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对于结束了一天劳碌活动的人们来说,一场皮影戏应该是最大的安慰吧。虽然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现在已经式微,但是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它仍然是值得我们去保护和关注的。

河南省的”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的桐柏县流传下来的桐柏皮影戏是现今最古老、唱腔最原始的地方戏剧种。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皮影戏,现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历史,融合了伴奏、唱腔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皮影戏及其来源

作为传文化经典的皮影戏,是由艺人们在白色的幕布后面操纵着”小人”活动,演绎各式各样的故事,并且伴有打击乐器及弦乐,带有这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的流传范围极广,重要发祥地是我国陕西、山西及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附近。对于世界各国文化来说,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

皮影戏

皮影戏用到的”小人”,是用兽皮或者纸板做出来的剪影,以木棍为支撑,通过影子成像的原理倒影在幕布上,供观众们欣赏。而皮影戏出演的故事,绝大多数是一些民间传说,或者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历史故事。

皮影人

据民间的一个传说道,秦始皇的儿子出生后就啼哭不已,然而看到窗外艺人表现的身影就停止了啼哭,于是秦始皇便派人到民间寻找艺人将纸片剪成人形,通过灯光映出影子于窗纸上,让儿子观看,这就是后来皮影戏的雏形。

当然,皮影戏本身作为一种出自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到底是怎样的民间仍然众说纷纭,以上我查看到的一种说法。关于皮影戏出现的年代,说法中最早的是殷商时期,理由是现今老年山西皮影艺人们都供奉黄龙真人。

黄龙真人

《搜神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戏。”说的就是汉武帝与李夫人之间的为人信服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皮影戏发端于那个时期,以怎样的方式首次出现,现今已经难以定论。

汉武帝

不过,尽管皮影戏的起源难以确定,但是这样的民间故事本身是很美的,而我们又可以通过这样的故事与皮影戏结缘。

不断发展演变的皮影戏

秦汉及其以前的时间段是皮影戏渐渐形成的时期,俗称有人头戏、影子戏、驴皮戏等。当然,皮影戏和大多数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它们最开始是流传于民间各市民阶级之间,而在文化的传播和扩大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为社会历代人所传承,才能够从小众环境走向大众的视野。

一般地,我们认为皮影艺术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朝,在两宋时期已经走向成熟。北宋时期,经济文化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的极盛,市民阶层扩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不断丰富,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相继展开,并且出现了专门供人娱乐的社交场所,如茶馆、酒楼、瓦肆等。

瓦肆

而这个时期的皮影戏已经完全独立成了一项民间艺术形式,并能够表演出完整生动的故事。 自从金兵入侵之后,将宋朝一部分皮影艺人带到了北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东北一带,还有一部分为了逃难,前往到陕西、甘肃。宋室南渡之后,原北宋都城东京的大部分艺人也随之南下,来到南宋都城临安(即浙江杭州)。

南宋版图

由此,形成了北方、陕西和南方的三大皮影流派。这三大皮影流派各有特色,并且带有着浓郁的地域性色彩。元明清三朝以后,这三大流派继续发展,并且出现了各种各样新的流派,并呈现出地方特色,此后皮影戏有了关于地区的影戏称谓。

而后新中国建立的时期,皮影戏随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新的发展。艺人又开始活跃在各个地区进行演出,民间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明清时期皮影戏对于社会的影响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时代的强化阶段,同时也表现出封建制度衰落产生的”无力感”,统治阶级希望通过强化统治来挽救这一制度暴露出来的缺陷。与之相反的是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文化向下层民众靠拢,出现了如小说、京剧等等新兴的艺术文化,而皮影戏作为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

京剧”同光十三绝”

据《明史》记载,明武宗于正德三年在京城之外大兴土木,在宫殿、祭坛和寺院等多处建筑竣工之后,为了庆祝新建筑的落成,统治者命全国各省的艺人们前往京城。各地的艺人云聚北京,其中不乏皮影艺人。

明武宗朱厚照

唐山皮影戏,创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源于当时的滦州,所以又被称为”滦州影”,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唐山皮影的影人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其演出作为伴奏的唱腔是以地方方言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唱腔,演唱时艺人们用手架着嗓子,俗称”卡脖子唱腔”。而演唱者大多数是当地的农民,因此带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唐山皮影戏

皮影戏在当时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首先,满足了民众及统治者的精神生活需要,皮影戏凭借其舞台和道具的便携性,使得其在民间可以随意流动演出;其二,可以起到文化的交流和传递民风的作用;最后,反映下层民众的精神需要和社会现实

当然,皮影戏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清朝嘉庆十八年,皮影戏受到了来自官方的严厉打压。其原因是清朝暮年政府管制不力,各地先后出现了所谓的”白莲教“。在这样混乱的社会中,民间又传出皮影戏中的人物将化为天兵天将,帮助反清势力推翻朝廷,加上皮影戏表演多半是安排在夜里,使得政府倍感恐慌。于是,从京城开始,官府派兵查抄各地的皮影戏班,称之为”幻灯匪”。

白莲教反清

清末民国初期时期,皮影戏走到了发展的顶端,这个时期的皮影艺人活动尤为频繁。而关于皮影戏的情况,从影人的制作和造型到艺人们的演出状态及其音乐伴奏等,都做到了前朝皮影戏不可比拟的地步。并且前来观赏的人们不乏官府豪门,甚至有的富家大族还有专门的皮影艺人作为私人服务的人员。

在清朝几近灭亡之际,科举制被废除,这种联系着社会各个阶级的纽带被切断,原先的社会流动性被打破,首当其冲者是出生于平民的读书子弟。因为这一制度的消失,原本通过学习力攀登权力和地位的梯子没有了,乡间的读书人也变少了,然而民间的人仍然需要学习。这个时候,皮影戏又成为了民间了解文化、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皮影戏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所在

美国人类学者雷德菲尔德在《农村社会与文化》中写道:”在某种文明里,总会存在着两个传统:其一是一个由为书很少的一些善于思考的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大传统;其二是一个由为数很大,但基本上是不会思考的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小传统。“从这样的观点看,传统艺术皮影戏应该是属于多数人创造出来的小传统。

这样的小传统对于民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国,至少在古代,农民是一个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农民这个群体当中,诞生了所谓的乡村文化。以皮影戏为例子,我们可以探讨这种乡村文化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农家生活

皮影戏基本上都是将流传于民间的小说、传说、英雄事迹和戏剧作为蓝本,并且带有着明显的民间文化气息。如皮影艺人们开篇唱出的”旋边词儿”:”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人顶天地正气,冠为万物之灵,齐家而后治国,正己方课修身“等,既有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又有来自于民间的种种习俗和经验性总结。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小传统可以反映当时处于社会中下层人们的认知程度,将乡民们的娱乐情趣和思想意识间接地表达出来。同时,还在潜移默化当中对统治思想进行宣传,对于民众起到了教化和开导的作用。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皮影戏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它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化,如今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本身涵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戏剧、说书、曲艺、手工制作等等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它我们也能发掘出许多民间的文化历史,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从前是怎样的。

结束语:总而言之,作为我国流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魅力并没有因为它的年龄而消散,它本身没有问题,而重点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对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愿意静下来欣赏的耐心。尤其是在今天”快餐文化”盛行的现实下,我们的精神生活其实是营养不良的,偶尔来一次这样的经典文化盛宴,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有益无害的。

而作为皮影戏的第一传承人,皮影戏匠人们也应该保持原有的”匠人精神”,寻找到今天皮影戏的存在方式和传播方式。当然,广大受众、社会、国家为他们和皮影戏提供必要的发展环境和氛围也是必要的。这对于各式各样的优秀文化经典同样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

姜士彬《明清俗文化的传播》

胡学军《光与影的传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梦皮影》

雷德菲尔德《农村社会与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