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和佛教的关系(印度人为什么不信仰佛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教,作为世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曾是古印度数个王朝的国教。佛教在古印度曾经无比辉煌,是古印度的文化输出象征。

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摩揭陀国基本完成了古印度的统一。阿育王将佛教定位国教,佛教地位被抬升。到公元一世纪左右,盘踞在印度北部的贵霜帝国迦腻色伽王受马鸣菩萨点化,也皈依了佛教,佛教彻底完成了逆袭,成为印度的主流文化。

但是自公元十二世纪之后,佛教突然在印度历史中消失,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么,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慢慢没落了呢?

佛教理念与印度种姓制度不符

古印度自雅利安人入侵以来,统治者都以种姓制度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将阶级明确划分。

种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赋予,所以社会流动的情况不可能在印度发生。佛教所提倡的众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战了种姓制度的不公。

虽然在现代社会看来,平等主义是理所当然,是世界潮流,但站在古印度的社会来看,种姓制度反而更符合当时的大环境。

佛教相信众生平等,僧人非常鄙视阶级观念。印度的僧人自认为是方外之人,有自己的理想和行为,所以不应该跟世俗的阶级或权威沾上任何关系。

僧人自认为认地位在君王之上,君王应该礼待僧人,从而让僧人为俗世带来真正的解脱。

这种思想类似于「沙门不敬王者」的理论,是与封建思想相冲突的。佛教主张僧人高于统治者,会影响统治者的权威, 因此僧人容易遭到统治者的打击清算。

生存过于依赖权贵

由于学院式发展模式,印度佛教从起初的自给自足变成了依赖权贵,继而使得印度佛教的生命力更脆弱。

佛教僧人走上了专业知识化的道路,他们只对讨论佛理感兴趣,是社会上不事生产的一群,也没有收入来源,结果佛教必需依赖国王和贵族之间的纳捐来生存,因此佛教学院的命运跟国家局势和政治挂勾。

一旦有国王或贵族不支持佛教学院,这些学院便面临倒闭的命运。

再者,由于国王和贵族之间的纳捐多数都是田产和土地,所以很多佛教学院都成为了当地的大地主。

当国家出现了经济困难或土地供应不足,国王通常都会对学院下手,强行没收学院土地,这也令印度佛教的势力衰退。

穆斯林军队对佛教的毁灭性摧残

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印度是从突厥人开始的。公元十一世纪,突厥人(此时早已接受伊斯兰教)入侵北印度,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灭或臣服了大部分北印国家,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帝国——德里苏丹国

突厥贵族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来传播伊斯兰教,其政策远比当初的阿拉伯人激进。他们大肆烧杀抢掠,摧毁佛教寺院和印度教庙宇,强迫“异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沙漠游牧民中盛行尚武精神,劫掠被奉为一种民族风俗,当这种“风俗”以奉真主之名和破除偶像、消灭异端等宗教名义表达时,就会变得异常血腥、疯狂。

穆斯林屠杀异教徒

根据英国学者渥德尔的引述,“穆斯林从左边杀过去,又从右边杀过来……被征服的人民要么接受伊斯兰教,要么只有死亡一途。”几乎所有佛教寺院都在劫掠一空后被焚烧,或在其原址上建立起清真寺。佛教僧人和信众要么逃亡,要么交重税,要么改宗伊斯兰教。

而婆罗门教失去了主流文化地位后,开始反思并革新成了之后的印度教。

到了19世纪,印度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目前印度大约有5百多万佛教徒,不到总人口比例的1%。不过很多研究者认为,现在印度的佛教跟历史上的印度佛教完全不同,其实相当于印度教的分支。

印度教大师商羯罗

当代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著《印度的发现》,探讨了许多印度宗教和哲学的问题,其中对释迦牟尼佛就有很高的评价;印度教代表作之一《薄伽梵歌》中,许多宗教的用词及解释与佛教如出一辙,读来十分亲切。这些似乎表明,名义上的、有组织的佛教虽然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就已消亡,近代虽有恢复,信众也不多(人口占比不到1%),但佛教的诸多教义、形成的文化习俗早已融入到印度文化之海中,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或许正因如此,佛教在印度很难再次崛起。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