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中泣下谁最多下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什么意思)

文言疑问句与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主要区别,一是疑问词不同,二是语序不同。文言疑问句一般都含有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语气副词,但所用的疑问语气词和现代汉语疑问句全不相同,所用的疑问代词、语气副词、固定结构,除个别的,也不相同。文言疑问句的翻译一定要把相应的疑问词、语气词译出。文言表示疑问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七种。

(一)单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恶、奚等)表示疑问。例如:

(1)座中泣下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在座的人中落泪最多?江州司马(指白居易自己),他的青衫都被泪水湿透了。

(2)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云?(《孔雀东南飞》)——不嫁给这好郎君,以后你想怎么办

(3)吾子其(hé)归?(《左传·昭公元年》)——您大约什么时候回去呢?(吾子,表示敬称,第二人称代词,您)

(4)沛公在?《鸿门宴》)——沛公在哪里

(5)人非生而知之,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能没有疑难问题?

(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世俗与我相违背,我还出游求什么?(驾言:指出游。言,助词。焉求:何所求,求什么。求,指求官。)

(7)以小易大,彼(wū)知之?(《齐桓晋文之事》)——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懂得您的用意呢?

(8)卫君待子而政,子将(xī)先?(《论语·子路》)——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准备)先做什么?(先,动词,首先干。奚,代事)

(二)单用疑问语气词(乎、与、欤、耶、邪等)表示疑问。例如: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石钟山记》)——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断定它有或没有,可以?(名词“目”、“耳”活用为状语:用眼睛、用耳朵)

(2)况草野之无闻者?(《五人墓碑记》)——何况那些在乡间没有名气的人

(3)六国互丧,率赂秦?(《六国论》)——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

(三)用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例如: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到哪里去?(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2)龟玉毁于椟中,是之过?(《季氏将伐颛臾》)——龟玉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

(3)蹈死不顾,亦?(《五人墓碑记》)——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到底是什么缘故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是什么原因?(名词“名”用在介宾短语“以钟”之后,活用为动词:取名)

(5)今已服矣,又?(《勾践灭吴》)——现在越国已经降服了,您还有什么要求?(服,使动用法,使……屈服)

(6)为(wèi)大王为(wéi)此计?(《鸿门宴》) ––替大王出了这个主意?(“谁……者”,文言文中表疑问的常用固定句式)

(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暇治礼义?(《齐桓晋文之事》)——这样只是救命都恐怕来不及,哪里还有空暇时间去讲求礼义

(四)用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和语气词表示疑问。例如:

(1)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齐桓晋文之事》——如今您的恩惠足以达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到不了老百姓身上,又为什么呢?(与,通“欤”,呢。独,仅仅、单单、又)

(2)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wéi)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难道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代代做王?(固定结构“岂非……哉”,反问的习惯表达方式。“岂非”后省略“为之”。“有子孙”的前面省略“愿燕后”,译文应补上)

(五)单用合音词“诸”表示疑问(此时的“诸”不是“之于”的合音,而是“之乎”的合音,用在句尾。其中的“之”为代词,“乎”为疑问语气词) 。例如:

(1)王尝与庄子以好乐,有?(《庄暴见孟子》)——大王曾经把喜欢音乐的事告诉给庄子,有这回事吗?(“以好乐”状语后置,译时提到动词“语”之前)

(2)子闻?(《左传·昭公八年》)——您听说过这件事吗?

(六)单用否定副词表示疑问。例如: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fǒu)?(《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来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不:否定副词,吗)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了,还那么能吃吗?(否:否定副词,吗。名词“饭”在能愿动词“能”和副词“尚”的后面,活用为动词:吃饭)

(七)用固定结构表示疑问或反问。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论语·学而》)――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表示委婉的反问)

(2)其土石?(《愚公移山》)――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其,用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3)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什么作战?(“何以”即“以何”,宾语前置)

(4)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鞋子呢?

(5)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国君为什么不效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前一个名词“法”活用为名词)

(6)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为什么不任随心意决定去留?

(7)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谏太宗十思书》)――为什么一定(要)君王代行百官的职责呢?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庄子《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向南飞?(或“哪用高飞到九万里再往南去呢?”之,动词,到……去)

(9)譬如以肉投馁虎,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好比把肉投给饥锇的老虎,有什么功效呢?(“何功之有”,即“有何功”。“之”,助词,提宾标志。)

(10)敌未灭,何以(《岳飞传》)——敌人没有消灭,要家干什么呢?(何以······为,“何以”即“以何”的倒装,“何以······为”,可译为“用(要)······干什么”)

文言疑问句基础练习

(一)把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①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②(《齐桓晋文之事》)

①吾何快于是?

译文:

可得闻与?

译文: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3、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4、成而行之,胡可壅也?(《召公谏厉王弭谤》)

5、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7、相如虽驽(nú),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疑问句真题训练

(一)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1)?”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 (《国语·晋语九》)(2004年福建卷)

[注]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纺:系。

(1)范氏富,盍已乎?

译文:

(2)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山木篇)(1991年上海卷)

2、役天下以奉天子邪?(《后汉书·第八十三卷》)(1993年上海卷)

3、何谓得之于心?(元好问《射说》)(2001年上海卷)

4、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元好问《射说》)(2001年上海卷)

5、使尧在上,咎繇(人名,法官)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刘向《说苑·理政》)(2004年上海卷)

6、奚足以语文事?(曾国藩《〈湖南文征〉序》)(2006年湖南卷)

7、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明·方孝孺《蚊对》)(2006年浙江卷)

8、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明·宋濂《杜环小传》)(2006年广东卷)

9、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后汉书·第八十二卷》)(2006年四川卷)

10、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宋史·董槐传》)(2006年江苏卷

11、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明·江盈科《催科》)(2007年江西卷)

12、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新唐书·韩休传》)(2008年安徽卷)

文言疑问句基础练习

(一)①我怎么(为什么)会对这些事感到痛快呢?(用疑问代词“何”表疑问。快,动词使动用法,使……快。于,对于,是,指代上文的“抑王”句)

②大王您最想要的东西(或“大王的最大欲望”)可以说给我听听吗?(用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与,通“欤”,吗。“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二)1、怎么能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领土呢?(或译为: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使邻国的土地增加呢?)(用疑问副词“焉”表示疑问。焉,同“何”,怎么、哪里。亡,动词使动用法。)

2、估计您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用语气助词“乎”表疑问)

3、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呢?(用疑问代词“安”表疑问。故,形容词用作名词)

4、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加以堵塞呢?(用疑问代词“胡”和疑问语气词“也”表示疑问)

5、将军是否有这种想法呢?(用“岂……乎”表疑问。岂,疑问副词,是否、是不是)

6、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用固定结构“何如”表示疑问)

7、相如虽然无能,难道怕廉将军吗?(用固定结构“独……哉”表示反问)

文言疑问句真题训练

(一)1、(1)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取消这门亲事呢?(“盍”是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不”。可译为“为什么不”、“怎么不”)

(2)(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用疑问代词“何”和疑问语气词“焉”表示疑问)

(二)1、到哪里去会不受人喜欢呢?(或“不论到什么地方去都会受人喜爱”)(用疑问代词“安”和疑问语气词“哉”表示反问)

2、驱使天下的人来奉养皇帝吗?(用疑问语气词“邪”表示疑问)

3、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用疑问代词“何”表疑问。“于心”为状语后置,今译时提到动词“得”的前面)

4、他不摔破头、折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用疑问代词“何”和疑问语气词“哉”表示疑问)

5、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事呢?(用疑问代词“安”和疑问语气词“乎”表示疑问)

6、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用疑问代词“奚”表示疑问。“语文”是两个词,和现代汉语不同:语,谈论;文,文章)

7、它们是异类,防范它们如果很周到,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祸害?(第三个分句中的“乌”,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可译为“哪里、怎么”。第一个分句用“也”表示判断;第二个分句中的“苟”,连词,如果)

8、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依附他?(或译为:为什么不去投奔他?)“非……乎”是个带反问语气的否定性判断句。盍,读hé,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不”而非“何”,可译为“为什么不”、“怎么不”。如果“盍”的后面有“不”,就相当于“何”,可译为“为什么”)

9、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用疑问副词“焉”表示反问。“富”和“贫”均为形容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富裕”“使……贫困”)

10、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为什么(有什么)不可以?(前一句用“也”表示判断;后一句用固定结构“胡不”表示疑问。句中的“振”,读zhèn,同“赈”,救济)

11、不依仗圣明的君主亲自(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或“下达”)宽限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用疑问语气词“哉”表示疑问;“节损之政”前省略动词谓语“行”)

12、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事)。(“岂为政哉”,用固定结构“岂……哉”表示反问,译为“难道是执政之道吗”,也算对。幸:假设连词,倘若;虽:假设连词,即使,纵使)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