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的用途主要有哪些(芦苇收购价格 元每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唐代诗人笔下的洞庭美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既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也被称为“长江之肾”,对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工业污染中曾经严重“受伤”的洞庭湖,随着治污和保护力度的加大,正在逐步恢复昔日的青山绿水,湖边的人和湖洲上的芦苇,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入春后的洞庭湖,春雨连绵,南洞庭湖万子湖湿地,沅江市自然保护志愿者协会会长李剑志跳下船,弯腰从泥地里拔起一根芦笋。苏轼的诗歌里吟咏: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剑志拔起的植物,就是洞庭湖野生芦苇的幼苗。涨水为湖,落水为洲,当地人把这一涨一落,形容为洞庭湖的呼吸,孕育着湖洲上的生命。

位于洞庭湖腹地的湖南沅江市境内,就有86万亩湖州,其中,芦苇的生长面积就有45万亩。万子湖莲花坳村民刘腾芳已经守着洞庭湖生活了五十多年,她说:“春天是这样绿水青山,都看得到吧,到了夏天芦笋长成三四米了,就看不到水了。”

靠湖吃湖,是洞庭湖区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在沅江,两大支柱性传统产业一是渔业,二是芦苇产业。每年秋天,成熟的芦苇是造纸原料,2000年出头,每年光是经营芦苇,就为沅江市带来2亿元的财政收入。

走进沅江漉湖,这里是长江以南规模最大的芦苇基地,号称“江南第一苇场”,每年十多万吨的芦苇产量一度吸引了十几家造纸厂就近建厂。眼下,湖洲上成片的芦笋像绿色的海洋,去年秋天砍下的黄色芦苇,在路边堆成了六七米高的“垛子”,就像搁浅的船。芦苇承包主龚立军看着这些芦苇,叹了口气:“它就是造纸原料,由于那个造纸厂,他们关停了,到现在国家环保政策出台是零容忍,所以导致了纸厂关停倒闭。”

从上个世纪 90年代开始,龚立军在漉湖承包了6万亩芦苇,洞庭芦苇声名远扬,但造纸厂源源不绝的污水直排,却严重污染了洞庭湖环境,水质恶化导致鱼类资源锐减,候鸟无法落脚。2006年下半年,湖南省政府对环洞庭湖的造纸厂开展整治,湖区234家造纸企业停产整治,其中101家企业淘汰或转产。湖里的黑水变成了绿水,但没了造纸厂,芦苇也就无处去,看着湖洲上的芦苇,龚立军心里很矛盾。

2013年,沅江市开始引导芦苇产业朝着生态绿色农业的方向转型,推动芦苇产业由造纸原料向生态健康食品、保健品转型升级,打响洞庭湖生态农业品牌。2013年的春天,原来经营芦苇的龚立军,在自己的公司门口又挂上 一块“三一通达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牌子,开始尝试芦笋产业。春天的芦笋,是芦苇的童年形态,绿色无污染,口味清香鲜美,且富含11种微量元素,可做食材,可入药。

龚立君说:“现在像我们这个企业基本已经见成效了,从去年起我们就看到了利润,从我们的财务角度来说的话芦笋最低3万6一吨,最高5万8,今年我们请了1500人,地里摘的时候我那个基地里面都有四五百人,放在镰刀扯芦笋。”

一棵芦笋,从地里采回来,经过剝壳、蒸煮等初加工可以成为餐桌上的绿色食品。 经过精制和提炼、深加工,芦笋可制作成休闲食品和保健食品,目前科研院所正在研发实验,尝试将芦笋作为制药原料。通过科研攻关,产业链越长,附加值越高。

扯芦笋,卖芦笋,一天一人至少能挣两百多块,再加上后续的加工环节,当地的渔民和樵夫找到了新的生计。同样是靠湖吃湖,进退之间,需要平衡。截至今年4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获国务院批准成立进入第三个年头,按照最初规划,湖南、湖北两省共同承担,要将洞庭湖建成“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生态农业品牌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湖南省人大环资委监督处处长刘帅认为,沅江芦苇芦笋的转型,是洞庭湖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尝试: “生态农业也好生态工业也好,要培育期。原来芦苇砍下来就能造纸,现在按严格意义的生态农业搞起来,要求很高,这个过程还要大家用心去做。”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