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槐树在哪里(大槐树812个姓氏明细)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经因为各种原因,发生过数次人口大迁移的情况。

而其中,发生在元末明初的几次人口迁移,绝对是历史上人口迁移规模最为庞大的…

人口大迁移的形成原因

统治中国只有89年的元朝,却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

古代灾荒

于是,在被逼无奈之下,全国各地的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拿起武器,对腐朽的元王朝奋起反抗,不再甘心生活在元王朝的残暴统治之下。

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

而随着起义部队的人数越来越多,也逐渐形成了几股十分强大的势力。

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

不久以后,郭子兴朱元璋也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

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

兵荒马乱

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长期与广大农民军作战,也让元朝政府恨透了这些“造反之人”,他们没有能力在与农民军的作战中取胜,于是就将怒火洒在了无辜的老百姓的身上。

为了能够将兵员补充,元军在全国各地大肆捉拿壮丁,只要是在大街上看到的壮年男子,就强行将其绑到军营之中。

而这些壮丁,大多数都没有经过完整的军事训练,就被送到了前线充当炮灰。一场战役下来,瞬间就死伤大半。

到了后来,成年男子数量急剧减少,元军又开始向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下手,甚至有史书记载,就连9岁的“幼童”,都被强行送到了战场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

而除了大量地抓壮丁充军以外,元军所到之处,还经常将攻下的城池进行“屠城”,这为黄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根据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记载的当时情形:“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

而曾经作为全国经济重心之一的扬州城,在被元军联合当地的地主武装攻下城之后,更是对其进行了为期数日的屠戮行动。

元军屠城结束之时,原本繁华热闹的扬州城,一眼望去,尸山血海,老百姓的尸体遍布了大街小巷,整座城池仅仅只剩下了18户。

整个豫、鲁、苏北、皖北地区的百姓更是“十亡七八”。

而除了这些“人祸”以外,那几年里“天灾”也是不断地袭击着中华大地。

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元史·王行志》的记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

而受灾最为严重的,就要数黄河沿岸的几个人口最多的行省了。

历史上黄河决堤的次数可能比任何河流决堤的次数都要多。

不过,元末时期的黄河洪灾,却可能是其他任何朝代都难以比拟的。

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

期间,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禾不入地、人相食”。

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 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

“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图片来自网络

这句在农民起义军之中广为流传的民谣,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诞生的。

而伴随着洪灾之后到来的,就是大规模的“蝗灾”了。

“洪灾之后必有旱灾,旱灾之后必有蝗灾。”

由于河流决堤以后,原来的生态水域被严重破坏,导致水资源大量减少,这样一来,大规模的旱灾和蝗虫灾害就会席卷而来。

据统计,元末蝗祸发生的时候一立方米的土地中含有的蝗虫卵竟然达到了数十万颗,让人惊骇。

正是在这“天灾人祸”一个挨着一个“接踵而至”的情况之下,造成了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大片土地荒芜、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政府马上制定了一系列的“移民”政策。

为了巩固自己统治的经济基础,使战争破坏的一些地区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朱元璋在全国各地找寻人口移民的重心地带。

在找了一大圈以后发现,在山西地区甚至整个洪洞地带,存在社会稳定、经济富足 、地狭人众的客观形势,这使之成为了自然的人口迁出地。

于是,在洪武永乐年间的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市)广济寺的槐树前,明朝政府进行了大规模官方移民,历时数十年的时间,经历了三代君王,共计进行18次大规模移民行动,所涉及的人数将近百万。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山西洪洞槐树大迁移”。

山西洪洞县槐树

人口迁移的措施

在元末全国各地都进行着惨烈的战争的时候,相比于中原地区面临着各种天灾人祸的惨状,与之相邻的山西晋南地区,却是一片祥和。

由于晋南地区四周都是群山峻岭,相比于没有缺少天堑保护的中原地带,易守难攻。

起义军多次派兵进攻山西,可始终因为地势险要而难以将其攻下。

这也让元末的战火没有烧到这里来。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

图片来自网络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6000万人,而地势狭小的山西,人口却已经达到了410万人。以此可知,为了平衡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明朝的移民政策,已经是势在必行。

洪武三年(1370年),那时明朝还没有完成全国统一,就已经正式开始了移民行动。

不过,在移民政策刚开始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不少的阻碍的。

故土难离,故乡之情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种十分难以割舍的情感。

即便是现在交通如此方便的情况之下,许多人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更不要说“寸步难行”的古代了。

当移民政策下来的时候,许多人都知道一旦离开,很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朱元璋剧照

于是,晋南各地都出现了一些剧烈的抗拒情况。

而对待这些具有抗拒情绪的老百姓,朱元璋也是采取了先软后硬、软硬兼施的策略。

他先是命令官僚和部队,在晋南的地区四处宣传中原地区的土地肥沃、风景秀丽、战事早已被平定的事。

并且,朱元璋还承诺,只要将家族迁往中原地区,一家人就免交三年赋税。

如此诱人的条件,的确吸引了一批“先头部队”迁出了晋南地区。

不过,这些人大多数都还是原本的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才躲在晋南来的。

而大部分的晋南地区的人,仍然是不为所动。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朱元璋针对这些人,又开始实行强硬的措施。

他让当地官员制定了徙民条例,然后命令军队,按照条例中“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强行驱赶这些老百姓进行迁徙。

除了这些以外,明朝政府还想出了一个在如今看来十分狡诈,甚至有些缺德的招数。

因为在当时晋南四处都是群山峻岭,人口分布情况比较复杂,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去排查的话,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于是,当地官府就想出了一个损招。

官方预先在山西各地张贴告示:除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

晋南槐树

结果,山西各地的老百姓都对此信以为真,于是纷纷举家赶往洪洞县大槐树下面。

而当成千上万的民众赶到洪洞县,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突然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之后命令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

凡是不从者,官府便用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慌忙赶来。

现场顿时出现了一片“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

后来,当晋南地区的人口迁徙逐渐成为了一个习惯性政策的时候,明政府又出台了相对来说更加官方、正式的规定。

图片来自网络

官府规定,凡是移民者,都必须先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

不过,明朝政府也并不是一点人情也不讲,本来就是穷苦出身的朱元璋,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除了强制措施以外,明朝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抚民政策,如发放棉衣、川资(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到那里土地可以“自便置屯耕种”,还免其赋税三年。

这些优惠措施,也使得这次大迁移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图片来自网络

史上最大的人口迁移行动

根据《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共迁移至18个省份,分别是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累计覆盖498个县份,554个姓氏。

后来,再加上永乐年间被大槐树移民所辐射到的其他地方,也出现了一些“移民风潮”,这也让这次的人口大迁移所涉及到的姓氏一下子达到了812个,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70%的姓氏。

整个明朝大移民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历时50年时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

明朝大移民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大的人口迁移行动。

洪洞县大槐树景区

大移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移民主要是垦荒屯田,这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大移民的风潮也大大刺激了中华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文明进程和文化发展,对整个中华民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部分调查资料显示,明朝山西槐树大移民经过600多年的繁衍,其子孙后代的数量也已经突破到了2.5亿人,几乎是整个中国人口的6分之一。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年的迁移力度有多么的大,辐射范围有多么的广。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