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创始人)

老子,男,汉族,姓、名,字,又字伯阳,世称“李耳”、“李聃”或“老聃”,是李姓、老姓的先祖。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陈州)人,另一说为:山东曲阜人。生卒年月,失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其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自然观方面,老子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义者;在他的哲学中还包含着许多辩证法的因素。但他的思想,根本上是和没落贵族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阶级的局限性,使他推论的结果,只能理解自然界的变化为机械的重复循环的过程。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社会生活方面,他幻想回到原始公社时代的朴素的生活。他躲避现实;他对于音乐,和他对于所有其他的事物一样,一律采取着虚无主义的态度。因此,他的音乐思想和他整个的社会观点不能分开,在当时是极端地反动的。

2010年,“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在中国洛阳老君山举行,来自我国及日本、韩国、比利时等国家的百余名知名研究专家莅会。

基础信息

  1. 性别:男性
  2. 出生地点:苦县(今河南鹿邑)
  3. 时代:春秋末期
  4. 学派:道家
  5. 代表作品:《老子》(道德经/德道经)
  6. 著名思想: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性命双修
  7. 影响于:道教、吕不韦、庄子
  8. 谥号:太上玄元皇帝
  9. 庙号:唐圣祖
  10. 尊称:太上老君
  11. 出生时间:公元前571 年
  12. 死亡时间:公元前471 年
  13. 死亡地点:秦国

人物生平

出生苦县

老子大约于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原为陈)国苦县。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郭兰芳在《论老子哲学思想》中写道: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管图书,是孔子的前辈,曾向他问礼。

效力周室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丘17岁,问礼于老聃。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

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二十六岁的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

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后去往秦国,确切年代不详。

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

著书出关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

死后加封

相传老子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庄子·养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胡适认为,老子至多不过活了九十多岁。[9]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天道理论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则,还是人生的准则。

儒家以天、地、人为“三オ”,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间。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贯穿中,不给天与帝这类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从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论的基础上的一个伟大的发明。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源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是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种实体的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这种现象,被老子加以哲学的高度概括,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时也是支配天地万物之最根本规律,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是所谓“道理”。“不自生,故能长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天地万物之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就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时亦是“道术”,是侯王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当以道为法,“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关系图谱

AB径

资料图片

老子雕像

孔子问道

老子

老子拜商容

老子故里

畫老子騎牛

孔子问道于老子

道德经碑文

吴道子作老子像

鹿邑县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