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真相(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否掩盖历史真相)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他的权力欲望是绝对不会允许任何人去挑战的,而且对于秦始皇来说,一切敢于挑战他权威的人,那么他的下场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毕竟”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用来这句话来解释秦始皇再合适不过,不过,对于秦始皇来说,他真的焚书坑儒,做下这样惨无人道的事情吗?

皇帝权威

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其历史地位不容小觑,而秦始皇作为秦朝第一个皇帝,他的权威自然也是不容挑衅的。

其实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只能称之为”国”,而不能称之为”朝”,毕竟当时的秦仅仅是战国七雄其中之一,与其地位相等的国家还有许许多多。

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统中原之后,中原大地上也只有秦国一家独大,于是秦也可以称之为朝。

而秦朝在一统中原之前做下了许多战前准备,例如最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的核心主要有两点,分别是军功爵制和土地私有制。

所谓的军功爵制,指的就是依靠军功来获得爵位,并不是只有嬴氏宗亲才能享受到爵位。

在这一点上极大刺激到以前旧的王室贵族的利益,然而这样的刺激是值得的,由于这个政策的实施,从而使得秦国的战斗力直线上升,而秦国的百姓也提高了参军的积极性。

在秦尚未变法之前,秦国的土地大多都是井田制,因此老百姓种田的积极性有限,为了刺激百姓耕种,从而国家获得更多粮食来提供军需,那么就需要刺激百姓种田,而将井田制改为国家土地私有制。

只要是你的土地,那就是你的,任何人也抢不走,这样的话土地都是自己的了,不需要为别人来工作,那么老百姓的积极性也就上来了。

所以也就能产下更多的粮食,提供军需。在这样两个政策的支持下,秦国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终于将其他六国战败,完成了大一统,而秦国也被称之为秦朝。

在大一统国家之下,一国君主的权威就绝对需要树立起来,那么怎样才能体现君主权威呢?需要制定尊号。

而以前国家的君主只称王而不称帝,那么在嬴政一统六国之后,特意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称为”皇帝”,那么仅仅是名号有所改变,还是不能符合一统天下的雄伟功劳。

因此还需要做出其他的变化,那么皇帝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称之为”诏”,皇帝用的印章称之为”玺”。

除了这些变化,还需要有其他国家体制上的变化,为了不影响皇帝的权威,因此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来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

“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以及御史大夫,分别管理日常政务、日常军事以及日常纠察,三位大臣之间相互平衡,也能够便于皇帝的统治。

在上述情况下,皇帝的权威就变得难以挑战了,并且以秦始皇的性格来说,他也绝对不会允许有人来挑战他的权威,那么挑战他权威的人,下场只有一个,就是依法处置。

挑战国策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开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国策,除了我们知道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国策,那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而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持国家稳定,保证政令的上通下达。

在周朝的时候,周武王建立周朝开始实行分封制,将自己的同姓宗族、姻亲以及功臣分封到各地,作为诸侯王,用来保护周王室。

然而经过了时间的变迁,血缘关系逐渐淡化,君王形式的改变也就导致了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国逐渐强大,而秦国也就是在这一时机强大起来的。

分封制可以在建国初始的时候快速稳固人心,但是决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以及日后的发展,因此秦始皇直接在建国之后决定实行郡县制。

在郡县制中,郡守是由国家任命,能够直接保证国家政令的上通下达,政策能够尽早的完善,郡县制也不会造成分封制那样造成国家的动荡。

因此郡县制是经过秦始皇以及李斯等一众朝廷重臣深思熟虑后才决定的。

可是就是有一群人想要恢复分封制,更改国家已经制定好的政策,因此秦始皇对此大为震怒。于是下令廷尉开始查找源头,开始了一场真正的和平年代的血雨腥风。

焚书坑儒

由于秦始皇的一声令下,手下的官员们纷纷开始寻找这件案子的真相,因此也发现了许多儒生开始讨论国家的郡县制是否正确的现象,并且已经引发了一些舆论导向。

而这样的舆论导向是十分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统治,甚至说是已经影响到国家的统治了,因此秦始皇不能容忍这样情况的继续发生,于是开始将这些所谓妖言惑众的儒生逮捕入狱。

同时秦始皇还发现除了这些祸乱的儒生之外,还有一些人也开始向百姓传达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比如说一些巫术一些巫人。

因此也将这些巫人逮捕入狱,同时将那些巫书以及不利于秦国统治的书籍统统焚烧,而将那些艺术、农业、医术书籍等保存下来。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焚书坑儒的行动就已经展开了,焚书焚的并不是仅仅只有儒家的书籍,还有一些墨家、法家、阴阳家或者是方士的书籍。

而坑儒坑的也不仅仅是儒生,还有一些方士、妖人、巫人等等那些因为犯法作乱的人,秦始皇用坑杀的方式取了他们的性命。

重用儒生

其实秦始皇还是很尊重那些有学识、真才实干的儒生们,比如说在秦始皇的官职列表中有一项官职,名字叫做博士,在秦始皇时期就有很多名儒家学派的学生担任博士。

比如那位历史上最著名的博士叔孙通。叔孙通这个人历经两朝三代,在秦朝时期就担任秦始皇的博士,到汉朝建立的时候,汉朝的一些礼仪官职也是由叔孙通进行建议修改的。

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儒生在秦始皇时期也是很受重视的,并没有因为焚书坑儒而影响了儒生在秦始皇时期的社会地位,所以也就导致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骂名,也仅仅是骂名而已,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后世骂名

其实无论如何解释,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实他已经犯下了,然而他的用意却绝对是好的。

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而言,都无法忍受有人诋毁他已经制定好的国策,并且已经坚持实行下去,甚至因为那些言语可能会影响国家的统治。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他不会将这样的可能保留下来,因此坑杀这些人是极其有必要的。

而对于书籍来说,历朝历代都有被禁的书籍,而且焚书也并非秦始皇首例,只不过是想要让百姓获得正确的知识传播的途径,而并非是从那些巫人口中所获取的知识,从而颠覆国家的统治。

对于秦始皇来说,他的骂名可谓是数不胜数,而最重要的就是焚书坑儒,这一项大罪过,虽然他做了,可是这真的是他的错。

而这些骂名也都是由于汉朝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受到重视,为了提升儒家学者的地位,儒家学派开始极力贬斥其他流派,而作为秦国时期统治的主流思想的法家学派,当然也备受他们的打压。

而作为法家坚实的执行人——秦始皇自然也是他们极力贬斥的对象,因此秦始皇的骂名从汉朝时期一直背到了清末。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