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学士相当于现在什么官(翰林学士是多大的官)

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欧阳修、司马光、曾国藩、李鸿章等等他们都是翰林院的人吗?

答案告诉你:是的!

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清朝的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等等,这么多耳熟能详的优秀历史人物都是翰林院的人!

按说翰林院是属于清水衙门,但奇怪的是读书的人,做官的人,都把进入翰林院当成人生的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理一理翰林院的前世今生。

所谓“翰林”,是取“文翰如林、人文荟萃”之义。

翰林院,始设于唐朝。

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翰林们主要的职责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类似于现在的实习生。

入选翰林院也被称为“点翰林”,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历代才子在殿试发榜以后不久,相当于现在大学生首批录取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就会接到皇上的谕旨,状元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这就是历朝科举时代读书人,视为最高荣誉的“点翰林”。

而相当于现在大学生,第二批录取生的那些进士们,想进入翰林院还得要经过朝考。只有在朝考中脱颖而出的人,才能进入翰林院。

翰林院的这些翰林们被视为朝廷的“储相”,是高级官员的储备人才。所以说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

进了翰林院以后翰林们的收入不高,而应酬又多,生活过得十分清苦。所以自古有“穷翰林”之说。到了康熙年间,朝廷规定每年由盐政,补贴翰林院一千四百两银子,按人数分。即便翰林的日子过得紧,但是大家还是会抢着去吃这个苦。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皇帝们对翰林很重视,这在许多制度上都体现出来,比如清朝的服饰制度非常严格,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朝珠,三品以上才能穿着貂褂。而翰林院的编修、检讨们只是七品的小官,但是皇帝为了表示恩宠,也允许他们带朝珠、穿貂裘,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誉。

第二,翰林们也是有发财机会的,那就是三年一放的学政和主考,平时翰林院的编修、检讨,只是同知县一样的七品芝麻官,一旦他们外放学政、主考来到地方后, 靠着各种潜规则,出去一趟多则数万,少则数千两银子就到手了,甚至可以说够吃一辈子的了。

第三,翰林们在京城除了负责编修各种书籍以外,有一些德高望重的翰林们,还要在上书房教皇子们读书,而这些学生中未来也将产生皇帝,所以这些老师自然也就师凭生贵,前途无量。

还有一些贤良的翰林们,会到南书房担负起皇帝的日常顾问。皇帝在南书房,除了同翰林们探讨学问外,还可以了解皇宫内外的情况,并借此考察翰林们的德才。而翰林们通过南书房这个桥梁,与皇帝建立了良好关系与信任,仕途前程远大。

所谓的“穷翰林”,基本上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恰恰相反,翰林在明清时候的荣誉是非常高的,要想当上内阁大学士这个文官的最高品级,前提就得是翰林出身才有机会。而且翰林学士们,不仅能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更可以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所以说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读书的人生理想。

今天,这个有着中原封建专制政权特色的中央机构,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了一千一百多年。历经了唐、宋、元、明、清,共五个封建王朝,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是它的存在,对历朝统治者的政治能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史料所记载“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