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有哪些(徐志摩的散文《落叶》)

文章目录

  • 一、太浓了,化不开:爱也舍不得,爱也舍不得。
  • 二、信仰和感情:陷入狂热的爱情,婚姻出轨,不顾一切抛弃妻儿空
  • 三、回望半辈子:深刻剖析自己,隐约流露出厌世思想。
  • 写在最后

我轻轻地离开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挥手,

不要做西方的浮云。

…………

我悄悄地离开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了;

我挥了挥袖子,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告别剑桥》。

很难想象写出这么美的诗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渣男。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读徐志摩的《告别剑桥》,是在初一的时候,那个12岁男孩的心被深深打动了。居然有这么美的诗,节奏、韵律、语言都这么美。

我想起了这个叫徐志摩的诗人,找到了更多他的诗来读。徐志摩、戴望舒以及后来遇到的汪国真、席慕蓉等人的诗,点缀了我的少年生活。当时汪国真的诗被背下来写进作文,被老师表扬,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后来看了更多的文献,才知道徐志摩是新月派的领军诗人。茅盾、郁达夫等人都对徐志摩的文采表示赞赏。陈从周在《徐志摩纪事》编者的序言中说:

“五四以后,他对白话文和白话诗的倡导,尤其是诗歌和散文中方言的运用,现代诗歌和散文中新词汇运用的先驱,都是对传统旧文学的挑战。虽然形式太美,但他的动作还是在前进。”

但因为他个人的感情生活,尤其是和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的故事,很多人对他的性格有所抱怨。

下面这篇文章将从徐志摩的悼念散文《我的彼得》中,分析徐志摩在婚姻中欺骗妻子、抛弃儿子,然后又为失去心爱的儿子而惋惜的复杂情感。

徐志摩

一、太浓了,化不开:爱也舍不得,爱也舍不得。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他的散文的特点可以用他自己的散文的标题“太浓而不能融化”来形容。与冰心的清新秀丽、周作人的冲淡平和不同,强度是徐志摩抒情散文的重要特征和标志。他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美化以强烈的风格表现出来,形成了所谓的“志摩式散文”。

这种散文,全是歌词,读起来很感人,会被作者代入美妙的意境。他的散文集包括《落叶》、《巴黎的鳞片》、《自我解剖》和一篇题为《秋天》的文章。

《我的彼得》是徐志摩《自我解剖集》中收录的悼念文章,表达他对英年早逝的孩子彼得的思念和悔恨。《自我解剖集》里的作品非常真挚感人,尤其是《悼念集》里的文章,总是把对亲友的缅怀和他对生命的感叹、对自己灵魂的解剖结合在一起,温柔隽永,感人至深。读我的彼得让人流泪。徐志摩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是真情流露。字里行间,他散发着父爱的温暖。

这篇短文讲的是徐志摩在听音乐的时候遇到一个八九岁的朋友,想起英年早逝的彼得。如果他还活着,他应该已经这么老了。

我想起了可爱的小彼得,他的灵魂已经去了天堂。但是可怜的他,他回忆不起来,因为他没有参与到小彼得的成长过程中,他没有和他的孩子分享所有那些宝贵的日日夜夜的人生经历。所有能回忆起来的关于小彼得的故事,都是孩子的妈妈讲的,大大的。

小彼得生前的照片

徐志摩后悔自己没有参与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深感后悔。现在,小彼得已经离开很多年了,他所有的怀念只能是空的思想。

“我没有运气见到你的父亲,认识你,了解你,爱你,把你活泼、美丽、可爱的形象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我….心里感到一阵刺痛,也是第一次意识到曾经有那么一点点骨肉与自己的生命分离,然后觉得父爱像泉水一样在灵魂里流淌出来;可惜,太晚了……”

对英年早逝的彼得深深的爱和巨大的遗憾充斥着他的文字,让读者感同身受。

但是徐志摩为什么不亲自抚养自己的儿子呢?为什么所有关于我儿子的可爱故事都要别人来讲?这么爱儿子的父亲,怎么会错过孩子的成长?

这就要从他的情感经历中找到答案了。

张友谊和徐志摩

二、信仰和感情:陷入狂热的爱情,婚姻出轨,不顾一切抛弃妻儿空

徐志摩在散文《落叶归根》中写道:“我是一个相信感情的人,也许我天生就是一个感性的人。”他还多次说,他的比是“最不驯的野马”,是“不可收拾的”。

作为一个男人,他自己对感情也是绝望的,根本无法用自己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

上面提到的问题——那么喜欢孩子的徐志摩为什么会缺席孩子的成长——可以从他的情感经历中找到答案,现在揭晓答案。

在剑桥大学,当他与林一见钟情时,他尽力恢复单身,以便能与林在一起。然后和已经怀孕的张幼仪提出离婚。

左:林右:徐志摩

当时张幼仪已经为他生下了大哥,并怀上了老二,也就是彼得。但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徐志摩完全不顾自己的骨肉,冷冷地要求张幼仪堕胎。他不欢迎这个孩子,他也不想要这个孩子,这样他才能顺利的和张幼仪离婚,继续他的激情恋情。

张幼仪不敢打胎,说听说打胎会死人。徐志摩冷冷地说:“人都死在火车上了,你以为大家都不会坐火车吗?”

这种话真的是冷到底。张幼仪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在德国生下了彼得。生下彼得后,徐志摩听说宝宝出生了,马上从英国赶过来和张幼仪办理离婚手续。

张幼仪已经彻底放弃,同意离婚,独自抚养彼得。

这也是徐志摩没能参与儿子成长的原因。后来,徐志摩没有得到林的爱。他是如此的狂热,以至于不惜与原配妻子离婚,抛弃妻儿,并吓坏了林,所以林最终拒绝了他的爱情。

徐志摩没有得到林,后来又娶了陆小曼。很难说他是否幸福。毕竟恋爱初期的甜蜜幸福过后,才是真正的生活。

陆小曼和徐志摩

“在这不完整不如意的人生里,谁没有抱怨,谁没有仇恨,谁没有怅惘?……我们被放逐,看不见的工作总是在背后催促我们:为什么要受苦,未来在哪里,我们永远不明白……”

徐志摩后悔自己抛弃了张幼仪。他对彼得说:“即使是你的母亲彼得,她也曾有一天接近幸福,但她在同样不幸的情况下证明了她的智慧、耐心,尤其是她的勇气和胆量……”

三、回望半辈子:深刻剖析自己,隐约流露出厌世思想。

在他的自我解剖集中,尤其是悼词中,他将对亲人的缅怀与对生命的感叹、对自己灵魂的解剖结合在一起,读来非常感人、深刻。

在《我的彼得》中,他通过客观的叙述表达了真挚的悲伤,看似平静,实则流淌着感情的暗流。他把彼得的母亲张幼仪、大大和他自己的苦难与死者的幸运联系在一起。在祝福逝者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他超脱无助的厌世思想。

在回顾了彼得在世时张幼仪转述给他的可爱表演后,徐志摩表达了对彼得的思念和失去他的痛苦。然后,笔由留恋转为羡慕,羡慕彼得来到世上短短几年,又回到了“天父的怀抱”,而不是像他们一样继续在人间受苦。

“你来到这个世界真的很像一个短暂的客人。你知道慈母的爱,阳光的温暖和花草的美丽…你回到了天父的怀抱…你从来没有碰过你小脚踝上无情的刺,你穿的白衣服没有沾一点泥。”

徐志摩说,他们这些还活着的人都在受苦:“可是我们,比你们活得久的彼得,不是来探望的;我们被放逐,无形的工作总是在背后驱使我们…想转身已经来不及了,也不可能停下来。我们真的很羡慕,彼得,喜欢你的简单。”

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对彼得早逝的羡慕,也看到了他痛苦的悲伤和无奈。

如果徐志摩一味地表达个人感受,而缺乏透彻的分析和大胆的解剖,文章就会失分空。他敢于分析社会,分析生活,分析自己的思想。

把手术刀对准社会可能不会太难,但用这把手术刀分析自己的思想就不容易了。他曾说:“我永远不会隐藏我的本色:我就是我。”

他说,“我是你的父亲,彼得。比如我为什么不能在你死前给你应得的恩情,虽然日子很短?为什么直到现在我都感觉不到骨肉相连,你走了,再也不回来了?”

他还说:“你死之前我不懂得快乐,你在的时候我不懂得珍惜,你走了也不能太触动我的情绪。”我不是无情或忘恩负义。为什么我对自己的骨肉如此冷漠?彼得,我问为什么的时候,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无限的隐痛;我不能抱怨,不能憎恨,也不能后悔。我只是很失望。我只能问!我知道这是一个苦涩的玩笑,但我只能忍受。\”

他敢于面对自己,剖析自己,诉诸写作。看完这些地方,即使你认为他是渣男人,你也会感到感动。

他的《自剖集一》除了《北戴河海边的幻想》外,其余五章写于1925年底至1926年4月,这是徐志摩思想的消沉时期。他说,“我的自我解剖不是解剖的随笔,我个人当时觉得很绝望。”他分析了自己思想的变化:主动变得僵硬,主动的心变得迟钝。

这段时间各种郁闷的事情袭上心头,彼得英年早逝。他几乎抑郁了,总觉得自己生来就是要受苦的。“我什么都不想要。都是灰色的,沉重的,闷闷的”。

写在最后

徐志摩34岁短暂的一生写了很多诗,爱上了几个才女,失去了一个孩子,最后以空的灾难告终。不管他生前是否对第一任妻子不仁,当他失去孩子的时候,他的忏悔和悲痛是真实的,甚至那些悲观厌世的情绪也是真实的。我们很难用单一的态度去评价他。事实上,他听不到任何评价。不如去看看他的作品,体会一下他留下的精神遗产。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5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