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怎么样(哈尔滨曾经有多发达)

在中国最东部和最北部的省份

有这样一座城市。

时尚深入骨髓。

不需要化妆,自然。……

20世纪,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夹杂着异域风情,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哈尔滨这座新城拔地而起。

这是一个烧烤、啤酒、音乐缺一不可的城市。这是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冬天被冰雪覆盖,长时间寒冷。它被称为“冰城”。天很冷,但人们的心很热。这里的人们喜欢享受乐趣,观看乐趣,参与乐趣。喧闹的市场氛围中有一颗温暖的心。

在这座生而无墙的城市,我们的根在历史的魔方里。

此前,有人称哈尔滨为“富家店”。在付家店之前,哈尔滨只是元代的一个驿站。如果没有“中东铁路”,这座国际城市可能不会出现在地图上。

这是一座想不出名字由来的城市。

哈尔滨作为一个地名出现在1864年的史料中,关于它的名称含义存在诸多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它源于自满的“晒网场”。

从松花江边的一个小渔村,短短20年就成长为远东第二大国际城市,聚集了30多个国家的侨民,20多个国家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和领事馆,成为东北亚的商业中心。

与今天的深圳相比,当年的哈尔滨更快。

聚集在这里的人来自世界各地,虽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信仰不同,但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规划和打造,在这个城市留下了一份低调。

在松花江南岸的登陆点,俄罗斯人修建了码头和仓库来卸载和储存筑路材料,并逐渐发展成为码头周围的码头区。铁路开通后,发展成为著名的道里地区。

俄罗斯人建造的码头位于今天的斯大林公园附近。在码头工作的中国工人就住在附近,形成了36个工棚、中国街等地。滨州铁路建成后,铁路西侧称为道里,东侧为道外。俄国人发现中国街的商业价值后,纷纷前来经营,逐渐繁荣起来,改名为中央街,发展成为哈尔滨的地标。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移民把他们的信仰带到这里。在鼎盛时期,哈尔滨有70多个不同宗教的教堂,被称为“教会之城”。

从中央大街出发,过两个街区就是远东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

红色和绿色的屋顶相互辉映。在巨大的洋葱穹顶上,金色的十字架腾空而起,飞进云层和雪地,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时而江浪荡漾,时而狂风奔涌,留下了大量的浅滩和江心岛,这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海洋。

太阳岛是松花江上的江心岛。侨民在岛上建造了大量的度假别墅。郑绪岚的《在太阳岛上》使太阳岛闻名全国。

松花江是黑龙江右岸最大的支流,水量丰富。它不仅是塑造松嫩平原的主力军,历史上也曾多次泛滥。哈尔滨防洪纪念塔位于河边的斯大林公园,是哈尔滨为纪念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而修建的。

哈尔滨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城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5.8万人。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下辖9区7县2县级市,南部与吉林省接壤。

松花江南岸百年古城分布着南岗、道里、道外、香坊、平房等。有大量具有俄罗斯、中国巴洛克和日本风格的老建筑,充满异国风情。

松浦杨航,位于中央大街,建于1906年,模仿巴洛克建筑风格,是中央大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鲁管内陆地区大多先有城市后有铁路,但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第一条卧铺的倒下,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开始发展变化,成为罕见的先有铁路后有城市的城市,也被称为“火车拉的城市”。

“T”型中东铁路线在此交汇,大量资本和各类人群涌入。迅速国际化的哈尔滨,迅速成为“与欧美城市并驾齐驱”的大都市。

哈尔滨火车站经历了四次站房改造,每一次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018年重建的北站楼恢复了百年前哈尔滨火车站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左边是建于1908年的圣伊夫教堂,是一座折衷的东正教教堂。

铁路建设初期,大量遭受反犹主义的俄罗斯犹太人进入哈尔滨组建社区。哈尔滨成为远东犹太人最多、停留时间最长、遗址最多的城市。

早在1903年,在宝堆街、现通江街、斜纹街、现经纬街、上犹街、面包街等地,就形成了集教堂、学校、商店、银行、文化、娱乐、医院、养老院等慈善机构于一体的犹太人社区。这是犹太人在中国形成的最大、最完整的社区。社区内有两座教堂,即建于1907年的犹太教堂和建于1918年的新犹太教堂。

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阶层分化,更多的俄国人涌向哈尔滨。尤其是白俄罗斯的精英被流放到这里。建筑师、音乐家、作家、诗人齐聚哈尔滨,俄罗斯优质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得以保存,俄罗斯人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

如今,哈尔滨的气质独树一帜,迷人浪漫,充满异域风情。它被称为东方的莫斯科和远东的小巴黎。似乎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异域的血液。

20世纪50年代以前,哈尔滨虽然繁华,但只是一个以消费为导向的商业城市,商业金融机构众多,与今天哈尔滨对重工业的印象大相径庭。这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工业化。

人口带动了商业的发展,铁路的开通促进了商品的流通。19世纪初的哈尔滨,有各种各样的土特产,有中外货,有高的,有中的,有低的。中低档的是中国人开的同济商场,高档的是俄罗斯人开的邱琳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政策,加入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苏联为了支持中国对抗欧美资本主义阵营,给予中国大量援助,使新中国迅速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由于地理位置靠近苏联,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备,经济腹地广阔,人口素质高,哈尔滨在“一五”期间承接了苏联援建的13个大型项目和辽宁“南厂北移”的16个项目,迅速从金融商贸城市转变为重工业城市。

哈尔滨人的饮食习惯深受鲁菜和俄罗斯菜的影响。锅包肉和酱骨是美食家的最爱,大丽巴、香肠和腌黄瓜也是人们餐桌上的家常菜。

喜欢喝的是哈尔滨啤酒,不会喝的是格瓦斯。这里冷吗?但是你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寒风中愉快地吃着冰棍和冰糕。

空闲暇时和三五个朋友出去野餐,也是对哈尔滨人饮食文化的一种独特理解。

回望整个20世纪,哈尔滨是一个奇迹,从一百年前松花江边寒风中的小渔村,到今天一千多万人口的梦想之城。

然而奇迹终究是平淡的,过去的哈尔滨有多辉煌,今天的哈尔滨有多尴尬。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南移,南海上的“一圈”取代了北方的火和冰。北方的苏联解体,陷入了长达30年的经济衰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复苏的迹象,哈尔滨作为俄罗斯桥头堡的作用也不再突出。

这里的建筑外观是巴洛克式的,但内部是中式庭院的布局。

仔细看看外墙上的浮雕。没有十字架,没有圣母院,没有丘比特,没有拿着长矛的勇士,取而代之的是象征着中国五谷丰登、牡丹富贵吉祥的麦穗等寓意美好的图案。

这种由当地劳动人民在原始巴洛克的基础上,融合中国文化而创造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有一个非常直白的名字——中国巴洛克。

然而,那些规划了一百年的老街区已经变得拥挤不堪,破败不堪。

许多百年老字号企业大量破产,工人被买断下岗,产业工人成为故土新的“游民”。不仅仅是哈尔滨,整个东北都沉浸在老工业的雾霾中。

阿城糖厂是中国第一家机制糖厂,也是中国第一家破产的大型国有企业。从1905年成立到1998年破产,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甜菜制糖企业,创造了许多行业第一,为中国制糖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仍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东北老吗?哈尔滨衰落了吗?

不是,只是地缘政治形势不利造成的蛰伏痛苦,还是刚刚开始大发展的希望之地。

环顾四周,一个没落的俄罗斯,一个封闭的朝鲜,一个经济结构单一的蒙古,还有只能当傀儡的日韩。在这种地缘政治僵局中,东北被戴上了无形的枷锁,就像笼子里的猎鹰,野心很难得到回报。

时光荏苒,随波逐流。然而,来自外国的多元文化已经在这座城市的血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风不再吹的环境中做一个跑步者,下一个地理机会可能就要来了。

参考文献:

大华哈尔滨网站https://www.imharbin.com/

微信官方账号“东北知识局”

现代移民与哈尔滨城市发展布局的特点杨光和江宇庄园

超越哈尔滨铁路的选择肖春雷

“哈尔滨的形成”启言

解放中的哈尔滨,绥城

黑龙江工业的历史辉煌与贡献

薛、在建国初期的哈尔滨建设

近代哈尔滨城市转型下的城市规划府

栾,哈尔滨古城遗址探秘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