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哪首诗(古诗三百首300首幼儿)

文章目录

  • 一、清明诗的“啰嗦”特征
  • 第二,清明不像唐诗。
  • 标签

清明节的雨是哪首诗(古诗三百首,孩子三百个)

晚唐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1990年曾被香港文化机构评选为“十大唐诗”之二。然而,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首诗写得很糟糕。

明代《四石悦话》的作者谢榛认为这首诗“如诗如画,但格调不高”。现代学者黄永玉也认为这是非常迟缓的。

也有人说这首诗根本不是穆的作品,甚至不是唐朝的,更多的是王朝的。追溯《清明》这首诗最早的出处,来自南宋末年的锦绣花谷。

后来这首诗被收入《一千首诗》,所以流传很广。真正的作者不确定是不是杜牧。但诗歌本身影响很大,一般认为作者是杜牧。

虽然按照某些人的标准,这首诗确实有一些“瑕疵”,但它在构图上是自然的,清新而不造作。因此,其选词选句完全不损害其审美价值。所以历代诗评家的热心改版只能是一种表达的浪费。

一、清明诗的“啰嗦”特征

清明上河图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哈哈大笑,没有回答杏山村。

杜牧的《七绝》现已成为清明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诗篇。每年清明节临近,都会有人翻出来争论。

有人争论“杏花村”的具体位置,也有人争论诗本身的意义。因为第二句中有一句“奋不顾身求魂”,所以有人提出“奋不顾身求魂”是酒的名字,而不是作家当时的情感状态。

也有人质疑这首诗的写作水平。比如明代大诗人、诗评家谢榛,就认为这首诗写得不好,“不太高尚”。同时,他也认为这首诗废话太多,啰嗦。

当然,谢榛不是第一个质疑这首诗的人。早在他之前,其实就有人提出《清明》这首诗很啰嗦。

当标题已经叫“清明”时,第一句开头的“清明”一词会重复出现。一首绝句有28个字,前两个字浪费了。这种说法有些道理。

然后,提问者指出“行人”已经表示有人在路上了,那么为什么在第二句开头写“在路上”呢?

同样,在第三句中,既然你已经问了“餐厅在哪里?”那为什么还要胡说八道“打扰一下”?第四句“指向杏花村”也规定了牧童要指向,就更没必要了。

因为在中国诗歌中,诗歌的意象越模糊,意境就越广阔。因此,一些评论家把这首诗删改成:

下雨时,行人正在死去。

餐厅在哪里?指向杏花村。

所以,这首诗真的很紧凑。与此同时,谢榛还提到了另一首诗《清明》,直接将《清明》最后两句改成了“河边杏花村酒楼在哪里”。

然后,他手里拿着袖子走了,改成了:“太阳让人倾向于骑马,酒店里开满了杏花”。谢榛讲完后,他又说:这叫“不问,不答,现身说法”。言下之意是相当自满。

但是,看惯了《千诗选》的孩子都说,你写的东西我们根本看不懂,我们还是喜欢《清明》原著。

第二,清明不像唐诗。

其实很多人都研究过清明诗的作者。结论是这首诗未被杜牧《范吉川》收录,其遗存在《全唐诗》中找不到。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发表文章说,这首《清明》其实最早出现在一本名叫《刘克庄·唐宋千秋诗选》的书中。但不是刘克庄的作品,而是南宋时期福建的一个书商。

学者追根溯源,找到了它的真正源头。这是一本叫做《锦绣花谷》的书。起初,没有作者的名字。后来被福建书商加上杜牧的名字。

后来,它被收录在谢枋得的《重编千首诗》中。因为这本诗集是一本儿童读物,所以在民间影响很大,宋代以后流传很广,所以才“走红”。

《清明》的诗风和表现手法完全不是穆的风格,更像是白居易的作品。明朝的谢榛也认为这是“意气风发”,这也是事实。

然而,诗歌的审美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在民间,诗歌的审美不会按照文人的理论来评判。普通人只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一首诗。

古代文论中的“气”大概就是曹丕讲的那种“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的“性格”。这是诗人自己的风格在一首诗中的体现。

诗歌所反映的是一种精神力量。“风骨”是刘勰倡导的“建安风骨”,是一种像冯刚一样洒脱的英雄气韵。

谢榛的诗一定有这种感觉,这就是为什么他创作了一首《斜阳人骑马》,并坚持赋予《清明》这首诗一种无中生有的英雄气概。但他改写的诗明显有强行“拼凑”的感觉。

但实际上,这种“阳刚”的诗歌美学在汉唐时期确实是独一无二的,与《清明》这首诗本身所追求的细腻的个人情感完全不同。

所以不能说《清明》这首诗写得不好,但也没有谢榛的好。至于明朝人不喜欢啰嗦的清明,也是有原因的。

明代文人不太会写诗,但诗论很发达。他们研究前人的诗歌后,总结出一套写作方法,对重复写作的容忍度非常低。

白居易写《送别古草》,其中“古道”“荒城”的第五、六句因“合掌”而又被称为“诗人的禁忌”。更何况是清明诗,四首诗都有“啰嗦”二字!

然而,这些严格的理论基本上是在明朝以后形成的。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理论不是不可打破的金科玉律。

明代文人喜欢改前代的诗,所以改清明是自然的。此外,他们还改变了诗人李白的诗歌,如《静夜思》、《近酒》等,以及其他一些唐宋诗歌。

有些诗改了,被后人接受。然而,一些诗人对《清明》的改动并未能与后世读者达成共识。大家喜欢的还是杜牧的《清明》原著。

标签

明代诗人、学者之所以认为《清明》写得不好,主要是因为他们心中已经有了“好诗”的标准,并把这个标准强加给前人的诗。

谢榛以“气质”的高低来评判一首诗的好坏。他认为一首写得好的诗应该像唐诗一样气势恢宏。一首好诗,只能算是横刀豪迈的风格,英雄的姿态。

然而,诗《清明》所表现的只是一点个人的苦闷和烦恼。在谢榛看来,这些东西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至于别人说的《清明》这首诗有词重复、床榻重叠的问题。事实上,在民歌和《诗经》的诗歌中,这些根本不是问题。

所以,不是清明写得不好,而是不符合这些人的“审美”。同时,这些人还在用后世的“审美”标准来审视前人的作品。

《一千首诗》流传后,《清明》这首诗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看惯了的人会觉得看明代理论家的修改很可笑。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