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发烧(如何发烧简单的办法)

每当我们谈到中西医对比,总有赚眼球的嫌疑。

因为类似的话题一直很热门,争议和分歧也很大。

当局痴迷,旁观者清。如果你们不互相关心,而是接受好的建议;如果你环顾世界,你会发现,当你受到疾病的折磨时,有三种选择可供中国人选择:中医,西医,以及两者的结合。不得不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锋利的工具能做好工作。如果说这个“物”是身体好,那么这个“器”就是药和药。在对的时间选择对的方式,可以趋利避害,是应天应人,还是逆天而变,不得而知。

有些病必须用西医治疗,有些病必须用中医治疗。

今天,我们来谈谈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烧。

发烧就是俗称的“发烧”。发热的原因很复杂,涉及的疾病也很多,中西医都有。对于发热的治疗和处理,中西医差异很大,各有利弊。

今天我们来做一些对比。

第一,发热原因完全不同。

西医:在现代医学理论中,发热被认为是人体对致病因素的系统性防御反应。根据发病原因,发热大致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

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是组织损伤、炎症、过敏、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移植排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继发后果。感染性发热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

中医:中医理论的总纲是阴阳。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疾病都源于阴阳失调。发热的原因在于阳气过盛,所谓阳过则热。

导致阳气过盛的原因有很多。单纯外感因素引起的发热,在于外感阴邪的侵袭,如风寒。人体的阳气斗争,阴阳互相竞争,产生发热。所谓邪分,寒热合力。

内伤发热是由于气血痰郁失调导致人体阴阳失调。

中医和西医的不同理论,对于同一种疾病的出现,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比如一个初诊感冒的患者,发烧39度,在西医眼里是严重的高热,而在中医眼里,可能会有这个患者阳气充足的第一印象。

关于低烧的观点,中西医可能也有很大不同。如果感冒患者低烧,中医往往会认为是邪气入体,或者患者正气不足。

第二,发热的衡量标准不同。

西医对发热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体温计等仪器的检查。

平均正常体温在36℃到37℃之间(腋下)。如果温度超过37.3℃,则说明发热,分别为37.3℃和38.1℃和40℃。40℃以上随时有生命危险。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发热可分为以下几种:稽留热、松弛热、间歇热、波状热、消耗热、回归热、双峰热、双向热、倒置热和不规则热。

中医对发热的诊断更侧重于患者的自我感知。

在中医理论中,“发热”并不仅限于体温的异常升高。虽然有微热、高热、高热、强热的区别,没有严格具体的界限,但多来源于医生的触诊和患者的自我感觉。

比如五心烦热、潮热等发热类型,是典型的患者自我感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体现在体温上升上。

但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医会参考许多其他体征,如恶寒、口渴、头痛、出汗、脉搏、食欲、排便、排尿等,以判断发热的原因、部位、性质和程度。

相对于发热,中医似乎更重视恶寒。中医理论中有“恶寒则表证”的说法。判断是否有表证的依据是恶寒而不是发热。

麻黄

所以在中医理论中,经常把寒热相提并论。这一点在很多关于发热的表达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比如发热恶寒,多热少寒,寒热互换,但恶热恶寒等等。寒热的综合表现是中医判断疾病性质、确定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

另外,根据表里的不同,发热又分为表热与里热。

根据虚实的不同,分为实热和虚热。

根据昼夜的不同表现,气血也有区别。

根据五脏六腑的不同,发热可分为肺热、心热、脾热、肾热、肝热。

中医很重视“发热”,问诊曲第一个问题就是寒热。对发烧的研究很深入,相关资料也很多。《黄帝内经》中有论热、刺热、论热的文章,《伤寒论》可视为治热之书。

总之,发热远非中医理论中的体温异常,它在中医诊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发热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明显不同。

西医治疗发烧:

对于非感染性发热的治疗,要根据病因对症治疗。

对于感染性发热的治疗,根本的方法是消灭传染源和疫源地,主要药物是抗生素。

对于体温异常升高的治疗,西医有以下基本原则:

1、对于全身发热,不提倡急于退热。除非出现高热、严重不适、患者需求强烈的情况,一般不会急于使用退烧药等药物。

2.发高烧的病人必须接受降温治疗。除了退烧药,还可以用冰袋或酒精浴。

3.注意水盐代谢,补水,防止脱水。注意卧床休息,保证食物易于消化吸收。

发热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发热,饮食起居并重。用药方面,以口服为主。此外,针灸和按摩对某些类型的发烧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人体出现外感发热症状时,中医主张应迅速采取治疗措施。这个思路的出发点是:散其邪而不伤正气。中医认为,如果先患了外感疾病,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方法不对,就会导致病邪由表入里,产生各种证候。

这和西医明显不同。

根据发热原因的不同,中医有多种退热法,其中常用的有:发汗退热法、调营卫退热法、清气退热法、通便退热法、调和退热法、表里退热法、温经退热法、滋阴退热法等。

总之,对于发热的治疗,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水平有限,难免有许多疏漏和不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