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心理元素)

说起高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永远是影史第一。

自1994年上映以来,二十多年过去了,优秀的电影层出不穷,但《肖申克的救赎》却能一直站在影史排名的顶端。

一部“牢狱题材”的电影,凭什么让人们不断重温,它的魅力又在什么地方?

当生活从天堂掉入地狱

大型银行家安迪,因妻子出轨而抑郁寡欢。某日,妻子与情人被人枪杀后双双身亡。而安迪,便成了头号嫌疑犯。

审判过程中检察官的指控非常明显,直接认定安定是杀人罪,作为审判成员本应能够发现律师的指控存在很多漏洞,明显的证据不足,因为杀人凶器手枪,就没有找到。从这一点看,审判是不公正的,致使没有犯罪的安迪成为了罪犯,被判处无期徒刑。

司法审判制度的缺陷,让安迪成为被害者,从而进入了肖申克监狱。突如其来的厄运打碎了一切,对于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银行家而言,这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委屈、愤怒、绝望….都只是苍白无力的自我挣扎,在厄运面前,安迪毫无抵抗的权利。

监狱,不仅是控制人身自由的场所,更是唤醒犯罪者、重塑罪犯的正义之地。初到肖申克的时候,典狱长便正义凌然地说:“这是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服刑和改造,服刑人员被正确的监管……”

讽刺的是,到监狱的第一晚,安迪就亲眼看见因极度恐惧而大声喊冤的新人,被狱警活活打死。狱警的粗暴执法,无疑是对法律法规的无视,加深了监狱的黑暗。

最初的安迪不大说话,独来独往,狱友觉得他很难搞,性格孤僻,因此被嘲讽为“耍酷的菜鸟”。可只有安迪知道,他只是在消化和探查。

消化所有的不公平,探查自己身处的环境。安迪意识到了囚犯们的人性扭曲,也意识到了管理者的人性黑暗,要活下去,唯有适应。

达尔文曾说:“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而是对变化能作出最快反应的物种。”

被打死的新人,因为无法快速适应监狱的生活,成为了牺牲品。而安迪,则因其沉着冷静的性格,哪怕内心充满恐惧,却给予了适应。

一个月后,安迪终于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身在黑暗,心向光明

安迪的安静和与众不同,得到了狱友瑞德的欣赏和关怀。

安迪从瑞德手里,弄到了一把鹤嘴锄。

瑞德不认为安迪会在狱中存在希望的生活,因为希望会让监狱的人发疯。他告诉安迪“你不要心怀希望,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这些围墙很有趣,开始你恨他,接着你适应他,日子久了你开始依赖他。”

但是,对于瑞德的说法,安迪却保持反对,他认为希望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希望是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而好东西是不会死的。”

一把鹤嘴锄是安迪的希望,也是他进入高墙内生活的一丝微光。

就如特罗耶波尔斯基所言:

“生活在前进。它之所以前进,是因为有希望在;没有了希望,绝望就会把生命毁掉。”

(0)
上一篇 2022年4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3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