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为什么腰疼(高烧会引起腰疼吗)

一日下班回到家,我吃完饭便躺床上休息了,醒后只觉浑身疼痛,脖子转都转不动,心想可能是下班回家路上吹风的缘故,便喝了点热水,便没太在意了。

谁知道到了晚上,情况愈发严重,头昏脑胀,腰痛似折,坐在被窝里都有点瑟瑟发抖,号了自己的脉,脉浮稍紧,赶紧量了体温,38.5℃。

这不是正是《伤寒论》中讲得“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么。”

既然明确了是太阳病,那么是太阳中风证还是伤寒证呢?摸了摸前胸后背,滚烫似火,干燥无汗,有汗桂枝,无汗麻黄,典型的太阳伤寒—麻黄汤证,又因我脖项不利,因此选择了麻黄汤的变方—葛根汤,“太阳病,无汗恶风,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主之。”

想着能省事就省事的原则,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到了布洛芬,吃完没多久,身上出了汗,觉得烧退了些,谁知道没多久又烧起来,看来还得用中医,裹着棉袄,跑到附近的药店,口述一方,葛根、麻黄、桂枝、炒白芍、炙甘草,一划价才4块一副,拿了两剂就回家了。《伤寒论》中一两是15g,而我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一般取3-5g,为了防止病重药轻,便将两剂药一块熬了。

治疗外感风寒时候,一定是要出汗才能达到病邪祛除的目的,因此我在服药时候往往会用辅汗法,何谓辅汗法?

在桂枝汤条文后,有这样一段话,“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挚挚,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所谓的辅汗法就是辅助药物发汗的方法,通过学习桂枝汤条文,总结出来三条:1、啜稀粥,稀粥入胃可以补充津液以助汗源。2、温覆,既是助汗也是防止再次感受风寒,有些家长可能有疑问,盖上被子就不利于散热了,会加重发热,其实也是分情况的,如果是温病导致的发热,就不能盖被子,而现在是感受风寒邪气,所以一定要想办法把邪气发散出来,才能起到退烧的目的。3、不效续服,不效者往往是病重药轻之故,就需要频服以增药力,方能驱邪外出。

我服完中药后,就喝了热稀粥(没有粥的也可以用热水代替),盖了三层被子,身上开始微微冒汗,觉得好一些,一小时后再服了四分之一药,遍身微微汗出,热退身凉,切记不可大汗淋漓,否则会过汗亡阳,变证频出。次日凌晨,除了头有点昏沉,余已无不适。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古人所言“效如桴鼓,覆杯而愈”非虚也,当然对于慢性病,还是需要长期中药调理,不可急于一时,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即是如此。

为什么中药比西药退烧还快呢?

中药不仅退烧快,而且不反弹,因为中西医治疗发烧的理念是不一样的,西医是对症处理,看见发烧,就要想方设法退烧,虽然发热一时间被压制下去,但是药效一过,会再次烧起来,长此以往,人体的免疫力也会被破坏掉,而中医是审症求因,找到发烧背后的原因,然后祛除病邪,达到退烧的目的,既然病邪被祛除了,自然不会再反复发热了。疾病其实就是人体的正气和邪气对抗的过程,西医治疗发热使用抗生素,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中医是扶正祛邪,根据正邪力量的不同,调整方中扶正和祛邪药物的比例,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
上一篇 2022年4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3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