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与东亚格局的变动

  清军行营内一景

  甲午战争及其《马关条约》,不仅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而且对东亚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造成中日两国东亚地位的逆转,日本一跃而为东亚的“大国”,加快推进“大陆政策”,确立在东亚的“领导”地位,给东亚各国带来了连绵不断的动荡、战争和灾难。

  一、甲午战争造成东亚格局的深刻变化,日本加速推进“大陆政策

  ”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西方列强侵略,从“天朝上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由于历史的惯性,中国在东亚仍然保持着“中心”地位。直到甲午战争前,中国依然视日本为“蛮夷”、“蕞尔小邦”。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彻底结束了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朝鲜名义上取得独立,实则在日本的掌控之中,成为实现丰臣秀吉“大日本”构想的重要一步。台湾是中国的东南门户,战略地位重要,这里“土地肥沃、物产饶多”,有丰富的农业、林业资源,有大量的未开发土地。日本占领台湾,助长了其继续向中国大陆扩张的野心。辽东半岛比邻朝鲜、俄罗斯,是日本长期觊觎的目标。外相陆奥宗光认为:夺取中国的辽东半岛,不仅可以威胁中国的首都,也使朝鲜的独立有名无实。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向日本付巨额赔款等等,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签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日实现了“失于俄美者,取偿于鲜、满之地”、“与西方文明共进退”,从法律上取得了对中国的优势地位,从“周边”国家一跃而为东亚的“大国”,开始构筑自身为核心的东亚秩序。中国沦为东西方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领土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彻底丧失了在东亚的中心地位。中日两国在东亚地位大逆转,对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战争取代了和平,东亚各国无时不面临来自日本的侵略威胁。

  二、甲午战争刺激了日本军事工业的发展,积蓄了继续发动战争的力量

  甲午战争前,日本尽管经过了明治维新后的数十年发展,但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比较低的,189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400多万日元,而战争经费预算高达2亿3340万日元,日本政府发行了1亿日元公债来弥补经费的不足。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从中国取得总计2亿3千万两白银折合日元约为3亿5千万的赔款,相当于日本年度财政预算的4倍以上。前外务大臣的井上馨说:“一想到现在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顿觉无比地富裕” 。日本将这笔战争赔款的大部分用于充实陆海军军费,其中用于陆军扩张费是5680万日元,海军扩张费为13926万日元,军舰水雷补充基金3000万日元,临时军费7896万日元,合计达3亿日元以上。此外,还用2000万日元为天皇皇室基金,1200万日元为台湾殖民经费,1000万日元为教育基金 。

  战争赔款为日本经济注入强心剂,日本出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高潮,1897年,日本确立了梦寐以求的“金本位”制,开始纳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大大增强了其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的竞争能力。甲午战争后,日本以为战争是财富增长的最快最有效的手段,更加肆无忌惮地对外扩张,几乎每隔10年左右,就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从战争中不断获取新的利益。

  甲午战争提升了日本在东亚的影响力,它不仅要做亚洲的“中心”,还要在世界发挥作用。甲午战争后,日本知识分子提出“雄飞”于亚洲和世界的主张,要从亚洲的日本,一跃而为世界的日本。1896年7月,《世界之日本》创刊,所刊内容都是要向亚洲大陆发展。在日本“雄飞”过程中,东亚各国首当其冲,成为日本对外扩张受害者。

  三、甲午战争后日本国内鄙视中国思潮蔓延

  甲午战争之初,日本国内不少人忧虑战争前景而反对开战。然而,伴随着战争进程,日本人对战争态度、对中国的看法开始转变,支持战争的声音越来越大,对中国由敬畏、仰视到贬低、蔑视,演变为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福泽谕吉认为甲午战争是“谋文明开化进步者与妨碍进步者之战” 。他鼓动国民踊跃捐款,支持战争,并任军费捐款运动发起人的总代表。8月1 日,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刊登“表诚义金”的募捐广告,带头捐出巨款1万日元,当时日本全国捐款在万元以上的只有5人 ,福泽谕吉在自传中说:“‘日清战争’这种官民一致的胜利,实在令人高兴,值得庆幸。只有活到今天才能看到这种事情,以前死去的同志朋友是不幸的,我真想叫他们也看看这种胜利” ,认为甲午战争是日本文明富强的必然结果,是文明的胜利。还有人鼓吹甲午战争是日本“为明治维新的理想,为宝贵的古典文化遗产、为整个亚洲的复兴之和平理想而战” ,认为甲午战争日本目的不在于侵略中国,而是为了帮助中国复兴,共同对抗西方。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