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犯太岁(克太岁怎么化解)

文章目录

  • “太岁”的由来
  • 从明星、小说人物到知道吉凶的神仙。
  • “把脚放进坟墓”的历史习俗

老话说“年纪大了坐不住头,不喜则怕害。”意思是到了自己生肖的本命年,会遇到所谓的“年冲”(也称坐太岁)或“得罪太岁”(正冲太岁),加上另外两个生肖会有“年破”(正冲太岁、比亚冲太岁),也就是每年会有三个生肖受到影响。

然而,“太岁”到底是什么?本应“生于这一年”的好彩怎么会“太老”呢?这一切都始于对太岁的信仰。

“太岁”的由来

民间传说中“太岁”是凶星,起源于木星(又称老星),又称“太岁”,是四季或十二时辰之神。

中国古代认为“天人感应”。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观察,认为星辰光晕亮度的变化、日月的蚀变、星辰的排列和运行方向都是事物发生的征兆,对应着世间的吉凶祸福,并逐渐演变为对星辰的信仰,被神化,旧星也在其中。

但太岁起源的确切时间很难考证,但从相关文献记载中可以略知一二。《礼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王与大夫,迎东郊之春”。东汉学者郑玄注:《明堂礼》云,‘行五里迎新年’,盖殷之礼。虽然不能确定东汉学者所说的是否正确,但保守估计,太岁信仰大概可以追溯到西周。

根据陕西临潼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李鬼”上的铭文,上面写着:“托商必付,老了再托商。”“镇”指的是周武王西部,在甲子日伐商牧野之战中战败。后来的《国语》、《荀子》、《史记》等典籍都记载了“避岁”(岁时攻国必败)这一事件,对先秦两汉的军事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此时太岁与隋性仍分不清,直到战国后期太岁才逐渐取代隋性,从“避隋性”变为“避太岁”;直到汉武帝年纪大了,才从随性观念中独立出来。

简单来说,老星就是吉凶之星。

从明星、小说人物到知道吉凶的神仙。

除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辰,其实“太岁”离中国人并不远。

根据宋代伟大的宋宣和的故事,小说《水浒传》,也被称为中国文学的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描述了阮的三个英雄的哥哥阮小二是“天剑星”,后来成为水浒东南水寨水军的首领,在最高级别的明星中排名第27位,江湖绰号“老得站不住”,代表此人的凶猛。

比如明代写的小说《封神演义》,里面记载姜子牙协助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受太上老君和原佛圣旨前往封神堂,将长子、商朝太子殷郊封为“太上老君”。周被杀的商朝前大夫,被封为“甲子太岁之神”,属下有福神韩独龙、薛邪虎等10位“当班星”,任务包括“观周日星宿之度”、“观世间前世因缘”,意为调查世间的过失与罪恶,掌管吉凶,也代表了。但《沈峰演义》中记载的“太岁布什”只有12个,与“六十甲子”衍生出的60岁的“太岁邢俊”还相差甚远。

“把脚放进坟墓”的历史习俗

传统上,中国以农业为基础建设国家,并且一直非常重视春耕季节,以便在秋季获得好收成。如果农业歉收,很可能会影响政权的稳定。所以,比如明清时期,皇帝每年都会去先农坛祭祀耕种(也称农耕),说明皇室对农业的重视。到了清代,当地春耕仪式所用的牛,崇拜对象芒神(春神)和太岁合二为一。北京西城区先农寺内有太岁殿,代表太岁与春天农神崇拜的直接关系。此外,北京白云寺更供奉着“六十神”。随着中国帝制的终结,皇帝开春祭祀当地牛、太岁等吉祥神灵的仪式成为历史。太岁的信仰再次复活时,他把太岁视为凶神,认为得罪太岁是不允许的。

事实上,在清朝以前,并没有“以寿终正寝”的说法或仪式。研究者认为,最接近于“在生命的尽头把自己的年龄放在生命的尽头”的,是北京特有的“拜星”习俗(又称拜星或拜物),在农历正月初八至白云观举行,祈求来年生命核心碑星的保佑。

追根溯源,据说金章宗为了给病重的母亲盛瑞祈福,在皇太后诞辰年的正月初八和丁卯日祭祀生命的核心纪念物陈元。后来,当慈禧太后康复后,金章宗设立了“十方永远观”(白云寺的前身),供奉丁卯年陈元,并陪同其他59位陈元神。清初重建白云寺时,不再供奉60陈元神,取而代之的是60岁神,成为定制。

无论“太岁”吉凶,一般来说,在农历正月里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繁荣昌盛、人民平安,并不奇怪。不要过分迷信,要明白“太岁”其实是普通人趋吉避凶的心理。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5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