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与“焉支”的随想

作者 | 琥珀书屋_hupo(孔网店铺:琥珀书屋_hupo的书摊)

起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近来看到一部电视持续剧《胭脂》。剧中的女主角名叫胭脂,以此命名的不多见,由此想到了它的谐音焉支二字。人们都知道胭脂是一种红色的化装品,女性涂在两颊或嘴唇,以美容貌。

再细一些懂得,本来胭脂又称为烟脂,燕脂,臙脂。于是有了疑问,怎么同一种东西,同样的发音汉字却有这许多不同写法呢?为什么东汉的威望字书《说文解字》未收入此词?有一种合理的说明,说它们本来并不是古代汉语的原有词汇,很可能是由西域引来的“外来语”,可能都是由匈奴语“焉支”派生的。妇女美容的红染料,为何称“胭脂”呢?

甘肃祁连山的一支脉为焉支山,在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历史上曾为匈奴故地。史载西汉王朝的霍去病两次西征,攻祁连山、焉支山,大破匈奴军,俘获三万多人。是时匈奴有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番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色彩”。匈奴人没有文字,他在历史中已消逝一千多年,这四句歌却通过汉籍传播下来,被人看重。

匈奴歌虽浅易,但存疑颇多,历来注释纷纷,互有异同。还是《史记索隐》转引的一段书信解释了问题。其记录说:“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不?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绯黄,採取其上英鲜者作烟肢,妇人将用色彩”。据此可知祁连山山脉的焉支山下盛产“红蓝花”,其可做“烟肢”,匈奴妇女“用为色彩”。所以,失去了焉支山,就无以採“红蓝”,当然无从做“烟肢”,妇女就要“无色彩”了。可能这红染料也就依其产地而命名了。

又有史料记录说:红蓝花,又名黄蓝,张骞得自西域。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和西汉攻占焉支山均在公元前二世纪末,匈奴歌的发生亦在公元前二世纪末期。显然匈奴人以红蓝花做胭脂的历史会比这更早。张骞曾被匈奴招为女婿,居留匈奴地十二年。可以推测,张骞后来归汉时,极有可能带回来“红蓝”和用它制成的“焉支”及制造办法。

匈奴人是如何用产于焉支山的红蓝花制造成胭脂呢。查考历史记录很难得出直接的结论。一些学者联合中原汉人制造胭脂的办法,研讨得出了成果,他们的说法比拟可信。本来红蓝花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红色素不溶于酸,但可溶于碱,故先用酸性溶液将红色素沉固於花中,绞出黄色素。做胭脂时,则先用碱性溶液浸取,再溶出红色素,再参加过量的酸性溶液中和,便把红色素单独沉淀出来了。这样重复几次便可将黄色素全体除尽,得到的红色素就更加纯粹,更加艳丽了。

匈奴人是游牧民族,他们吃的食品中有的是乳汁,乳酸,而他们的运动地域随处都有天然碱。匈奴人所用的酸和碱都比中原人所用的好,因此匈奴胭脂很有可能比后来中原汉人制造的胭脂质量要好。

话又说回来,古代匈奴人制造胭脂的花叫“红蓝”,《胭脂》剧中的女主角名胭脂,又姓蓝。编剧是有意为之吗,好像又不大可能罢。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5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