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诗什么(号摩诘居士是谁)

白居易(772-846),名乐天,象山醉音先生,素有“诗人魔”、“诗人王”之称。他与元稹共同发起了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白元”。他与刘禹锡并称为“白柳”。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不顾仕途,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始终忧国忧民,一心一意想帮助世界的政治抱负。他的诗歌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白居易坐在水中看煎茶图》

年轻又有诗歌天赋

与李白、杜甫不同,白居易没有经历过唐朝的繁华。对他来说,“忆当年开元鼎盛,孝义尚有千户”应该只从父母那里听说过。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时,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唐朝盛世,经过近十年的军事革命,一去不复返了,随之而来的是藩镇割据,宦官独霸,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白居易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白担任过几任地方官。他清正廉明,过着普通官员的生活。白居易十一二岁时,正赶上军阀李割据河南十余州,违抗朝廷命令。白因劝说徐州刺史李伟挣脱平陆使李之子李娜的羁绊,服从中央,被提升为徐州别驾。看到北方的战争还会继续,他决定把儿子送到南方避难。就这样,还未成年的白居易过着南奔北跑的生活。这种苦难经历对他后来成为了解民间疾苦、关心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诗人影响很大。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世道艰难,岁月饥空,我的兄弟姐妹们东奔西走。我的田地和花园被战争毁坏了,我自己的血肉成了街上的渣滓。”对人们生活的艰辛充满了同情和悲伤。

白居易很早就开始诗歌创作,水平很高。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十六岁,白居易到了唐朝的都城长安。有一次,他带着自己的诗去拜访著名诗人顾况。顾况性格高傲,看不上别人的作品,尤其是十六岁的白居易。他看到诗卷上有“白居易”几个字,就开玩笑说:“白居易?但是知道长安大米贵,白活一场不容易!但当他打开手稿,立刻被许多动人的诗句所感动,尤其是读到“漫无边际的草过平原,随四季来来去去”。野火不能烧尽它,春风的吹拂可以使它复活。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阳光下的草地尽头是你的旅途。啊,朋友的王子,你又走了,我听见他们在你后面叹息”在《别了,古草》这首歌之后,我更是惊讶不已,反复吟诵,十分欣赏。然后又改口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住在长安也不难。

这首诗至今仍被人们吟诵。春草生命力顽强,即使野火肆虐,也无可奈何。诗中描写了大自然的虚实,同时链接到人要像野草一样坚韧,不怕苦难,顽强生存。应该说,这是白居易漂泊一生后的感悟和慨叹。他的感情真挚,趣味无穷,也体现了白居易的才华和诗歌造诣。

住在长安真的很贵。当时白居易还没有做官,生活的压力让他觉得很艰难。大约两三年后,白居易从长安回到家乡。回国的白居易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一些成就而沾沾自喜。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真正有才能、有学问的人。所以,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后来他回忆学习时光时说:我白天读赋,晚上读诗,天天在书案上练字,手肘都青了。

白居易为了走科举之路,刻苦读书。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是读书人最好的出路。贞元十五年(799),28岁的白居易到宣和拜见石。崔琰很赏识他,选他去考试。白居易没有辜负崔琰的希望,第二年就是第四个进士。考中进士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此时白居易二十九岁,却是十七人中进士最年轻的。所以才有了“慈恩塔封号十七人中最年轻”的诗句。唐代进士考试合格者照例要在慈恩寺宝塔(即大雁塔)上题名,以示荣耀。

四年后,白居易在吏部考试中名列第一,被任命为秘书省(古代中央政府主管图书的吏部)的校书助。这个职位负责管理国家的书籍,水平低,没有施展抱负和才能的机会,这让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白居易颇为不快。也是这次吏部考试,元稹同时考上了吏部,被任命为郎中。白元与妻子的深厚友谊从此开始,并成为一段佳话。

当我成为学校的图书助理,我也进入了官场。然而白居易看到的却是官场中名利双收、互相排斥、任人唯亲的不堪一幕。有一次,他愤慨地说:“长安不过是一个名利双收的名利场,连鸡犬都不能在里面生活。“这不仅是一个打击,更是一个有志之士新官上任的兴奋。

在宗元和元稹统治初期,白居易和元稹会采取行动。他们“闭关多月,揣摩当世之事”,把自己的想法付诸文字,最终成为《策林七十五篇》。今天我们提到白居易,更多的是谈他的诗。其实他的政治思想也很有见地。看到国家事务的腐败,他认为要使国家政治明朗化,就必须广泛开放意见,这样才能达到民情。因此,他高度赞扬周代的集诗制度,认为这是“上下交游,海内外交游”的必要途径。此外,白居易认为国家的衰弱、政治的腐败、人民的贫困,归根到底是由于统治集团的腐朽、奢侈、浪费和不断的战争造成的,所以他提出了“厉行节约、平均分配财富、禁止兼并收购、制止盗贼、抬高低价”等主张,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应该说,白居易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是正确的、全面的。他虽然不是高官,但实际上是站在国家利益和民生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想法。

▲白居易写的《白香山诗集》

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直言。

宗元元年(806),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他指出,要安抚百姓,就要减税,盗贼是否存在,取决于官员的素质。这些话,切中要害,很有见地。但也伤了官员的伤疤,这是考官们不愿意看到的,于是给了白居易一个小官职——县令(zhūu zhì,今陕西周至),理由是太敢言。

尉和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主管治安和偷盗。这当然不是白居易想做的位置,所以才有“一个是趋官而去,尘埃不开其面”的感叹。但县长的职位让白居易有了更多接触农民的机会,也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他们的疾苦。因此,他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劳动群众的形象,同时也揭露和谴责了当时统治者的奢侈。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是《管割麦》。“田家闲月少,五月人多一倍忙。”从一开始,它就描绘了农民在田里辛勤劳作的场景。然后,还有更惨的一幕:“又有可怜的女人,抱着孩子在身边。右手拿着耳朵,左手挂着篮子。听其言,闻之者悲。我家交税,我来充饥。”原来,这个穷女人家割的麦子已经完全被征了税,现在只能靠捡一些麦穗勉强度日。这场景简直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没法比。当时政府不顾百姓生活,一味要求征用。最后,诗人感叹:“我今天做了什么功德?我从来没有参与过种田和种桑。石吏三百,你颜岁余粮。私下看这个,天天忘不了。”白居易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立场而逃避现实。他把农民的艰辛和自己生活的富足做了鲜明的对比,并为自己感到羞愧。这是他爱民重农思想的体现。其实县尉的工资并不高。白居易这里其实有一个暗比,就是京城那些达官贵人比自己工资高很多。他们只知道过奢侈的生活,不顾人民的温饱。这是官员的失职,甚至是罪过。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元素就体现在这里。

这个地方离马尾坡不远。说到马尾婆,人们会想到“安史之乱”和唐玄宗、杨贵妃。这里就是杨贵妃上吊的地方。有一次,县令白居易与好友陈洪、王志富到马尾坡附近的仙游寺游玩,谈起李隆基、杨贵妃,大家纷纷发表感想。朋友劝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叙事长诗,于是有了《长恨歌》。这首诗,一方面体现了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段历史,让后人知道君主轻忽国事的命运,并以此为戒。

第二年(807年)秋,白居易被召回长安,成为翰林学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次年五月,被任命为左世义。从而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劝谏者生涯。捡遗物是一种劝谏。虽然职位不高,但他有权利和机会对国家大事进行批评,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见。对于想有所作为的白居易来说,得到这个官位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而且,他还表达了对这份工作的重视,以及尽最大努力的决心:“自从他被任命为官员以来,他只度过了十天,无法品尝美食,无法安眠,只想着粉来回答他的特别恩宠。”

果然,白居易没有违背自己的初衷。在任时,他敢于谏诤,敢于直言政治得失,敢于发表意见。他要求江淮免除赋税以解救水深火热中的灾民,还要求释放钦差以减少宫廷开支。一次,宪宗让宠臣沈副将吐槽程翠,带兵讨伐叛乱的节度使王承宗。当时的宦官因为皇帝的宠爱,专横跋扈,甚至把持朝政。如果让宦官带兵,他们的潜在火焰会更加嚣张。所以白居易写了一封信反对,言辞非常激烈。他甚至当面和皇帝争辩,大声说:“你错了!”宪宗大怒,对大臣姜立说:“白居易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真的很难容忍这样的厚颜无耻。”由于姜立的调解,白居易没有受到惩罚。他在诗中也表达了自己的正直:“最珍贵的东西都有它自己的本性,但本质是正义和正直。虽然它能在一英寸内折断,但它不能使它绕着手指弯曲转动。希望它能让诚实的人快些会,会用它来砍掉奸臣的头。我不想投诉,半夜自己捅自己。”

这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白居易的好友元稹从御史被贬为江陵府官员曹。原因是元稹当御史的时候,因为不避权,所以嫉妒权贵。白居易非常生气,冒着生命危险写了三封信。在信中,他列举了许多诬陷元稹权贵和宦官的罪过。当然,白居易没能救活元稹,但他写出了寓言诗《何大嘴乌》。诗人用大嘴乌来代表狡猾的达官贵人,用鹦鹉来代表诚实率直的谏臣。大嘴乌因为擅长作弊而成功,鹦鹉却因为说话坦白而被判有罪。诗人表达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他的正义感。

在谏官岗位上的三年,也是白居易创作的黄金时期。他最“以人为本”的讽喻诗(包括新乐府和秦中吟的诗50首等。)的《解除人的病痛,弥补人的短处》就写在这个时候。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创作原则:“文章要及时写,歌诗要及时写。”把诗歌看作是当时社会面貌的反映,直接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新乐府》中最著名的一首诗是《卖炭翁》。这首诗揭露了“贡士”的罪行。当时朝廷所需的生活用品都是由政府从民间购买。在德宗贞元末年,这是由太监直接处理,他们经常派数百人到繁忙的街区。他们看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就称之为“宫市”,随意出个小价钱,甚至有主人送到宫里,向他们勒索“门钱”和“脚价”。这种管理不善给商人和手工业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诗中的烧炭翁,满脸尘土烟火,鬓角发白,手指发黑,辛辛苦苦烧了一车炭。他想卖个好价钱维持生计,却遇到了负责采购的“宫廷市场”。\”半根红纱线和十根丝线绑在牛头上.\”这是多么无耻的行为。在这里,诗人揭露和抨击了他们的强盗和罪恶。

此外,还有揭露统治者奢侈浮华生活的诗词,如《红线毯》、《买花》。“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宣城)出产的一种红色柔软的锦毯,用珍贵的丝线织成。宣州太守为了讨皇帝欢心,每年都强迫百姓为朝廷织红地毯。最后诗人指责太守说:“宣城太守知道吗?一尺毛毯,一千两丝绸。不知道寒地的人要不要暖和,也不需要衣服做地衣。”民众并未保暖,但官员仍一味盘剥,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可想而知。

白居易的讽谕诗,题材广泛,直面社会现实,揭露统治者黑暗丑恶的一面,以唤起舆论,推动政治改革。然而,这种做法遭到了有权有势者的反感。

这位九江官员。我的蓝色袖子湿了

宗元五年(810),任命白居易为左吏。当他是一个谏官时,由于他直言不讳的观点,他得罪了许多有权有势的人,许多人把他视为眼中钉。于是找借口把他调到京兆府参军。这是从上到下的上升。其实就是把他开除出亲信官员的行列,剥夺他建言的权利。第二年,白居易的母亲去世,他不得不守丧三年。于是白居易一家住在渭水北岸的一个小村子里。

白居易在孝期间,经常与农民交往,因此对民间疾苦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段时间他生活清贫,没有工资,只靠几个朋友时不时寄点钱和东西养家糊口。但是他的心情是愉快的。在朝鲜,他感受到了相互欺诈、相互排斥、相互陷害的无情与冷漠,而在这里,他接触到勤劳朴实的劳动者,这让他对能在这里享受到“人情味”感到欣慰,于是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诗:“村中相识已久,老少皆有情。”

三年过去了,白居易面临着未来的选择。你想退休还是重返政坛?白居易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还是想尽力而为,有所作为。

元朝9年(814年),白居易再次进入长安。他的官职是左善赞博士,是专门陪太子读书的闲臣。皇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他不问政事,做好“民政”。这与白居易的初衷不符。更不幸的是,第二年(815年),一场风暴袭击了他。当时,平陆节度使李士道秘密派人刺杀宰相吴并刺死刑部侍郎裴度。白居易认为这是国家的耻辱,他不能容忍这种叛乱,于是愤怒地写了一封信,要求杀死刺客。当时权贵们已经对白居易直言不讳的观点怀恨在心。这一次,他们抓住机会,借口白居易不是谏官,而是越权和违反法制,对他进行攻击。最终白居易被一纸命令贬为江州司马。在唐朝,司马的职位并没有实权,只是留给被贬官员的一个名号。

到江州不久,白居易给老朋友元稹写了一封长信,是和袁的九本书。在信中,白居易对自己几十年的创作活动和文学思想做了总结。白居易认为文学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工具。他列举了一些古代民歌,认为文学从一开始就根植于社会的现实生活。文学的价值在于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的面貌,帮助人们清晰地认识社会问题。因此,他反对“嘲讽风雪,种植花草”的形式主义作品,强调文学要为社会的改良服务。

除此之外,白居易还谈到了诗歌的特点,认为诗歌不是用理论说服人,而是用深厚的情感感染人。他说,比如一首诗就像一棵果树。情感是根,语言是苗叶,韵是花,意是果。没有感情的诗,就是没有根的果树,没有生命力。一首好诗应该是思想、感情和语言艺术的综合,其中思想感情尤为重要,这是一首诗的生命和价值。他还特别欣赏《诗经》,其中有许多描写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和愿望的优秀民歌。它的价值在于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疾苦,表达了人们的爱恨情仇。

白居易的这些文学理论和诗学理论具有进步意义。他的诗不仅有情感,而且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因此,他成为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司马仁在江州任上,写了一首长诗《琵琶行》。“这九江衙。我的蓝袖湿了”的句末,如果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处境,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江州司马”指的就是诗人本人。这首诗也对后来的古典戏曲产生了影响。元代戏剧家马致远根据这首诗写出了剧本《蓝衫泪》,清代学者、戏剧家蒋士铨也根据这首诗写出了剧本《秋日四弦》。时至今日,这首诗中的名句,如“然而在她向我们走来之前,我们叫了一千遍,催促了一千遍,仍然把她的半张脸藏在她的吉他后面不让我们看见”,“哼唱着,低语着——然后混合在一起,就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进一个玉盘里”,“进入悲伤的深度和悲伤的隐蔽,在沉默中诉说的比在声音中诉说的还要多”和“我们都不快乐——直到天空的尽头,我们相遇了”。我们理解。熟人有什么关系?”至今仍被人们使用。

元十三年(818)十二月,白居易从江州司马升为中州(今重庆忠县)刺史。中州的人们生活艰难。白居易上台后,极力减少徭役赋税,亲自指导人民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

元十五年(820),唐宪宗去世,穆宗继位,白居易被召回长安。这一次,年近50的他还有一个志向,想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谁知道,穆宗召回他,主要是因为他看中了他的文学才能,而不是他的政治才能。白居易写了几封关于得失的信,都被穆宗拒绝。面对这种情况,白居易有些沮丧。他想,与其这么平庸,不如当个地方官,为老百姓做点事。

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被调任杭州刺史。在这里,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比如疏通河道,解决居民生活用水困难,修堤防,引湖水灌溉田地等等。清四年,白居易刺史任期届满,被调往洛阳。我走的时候,杭州的人都出去给我送行,表达了依依不舍的心情。

到洛阳不久,景宗鲍莉元年(825年),白居易奉命去苏州任刺史。所以他又去了南方。他在苏州上任时,仍不忘民间疾苦,任劳任怨。但由于身体原因,他主动申请辞职,并被批准。离开苏州时,他写下了《送别苏州》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心情:“辽阔的姑苏苏闽,阴郁的常州城。来羞宠一生,去羞无能。紫线为官,灰线为痈。一会儿水边拜,一会儿随船行十里。盛宴犹未尽,征不可停。有点烟树色,还闻丝竹之声。遥望乌丘路,沉思须水亭。如果你回到你的家乡,你会很开心。去了县里就无情了?”

此后,白居易历任数官,直到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才以71岁的高龄正式退官。会昌四年(844),白居易居洛阳。此时的他,生活悠闲安逸,却依然没有忘记人民的疾苦,于是贡献了自己的钱财,为人民做了一件大事。当时洛阳龙门湖南有所谓的“八滩”、“九陡岩”。许多天然的石滩阻碍了船只的通行,所以船夫不得不赤脚去推船。当地政府向船民苛捐杂税,只为取乐,却置百姓利益于不顾。为此,白居易自掏腰包,挖龙门石滩,解决船夫的困难。

次年,白居易与洛阳六位年过七旬的朋友组织了“七老会”。后来又加了两张,所谓“九旧图”。他们喝酒,写诗,大声交谈,成为诗人中的佳话。根据这个主题,后来的画家画了九幅香山的旧画。又过了一年(846年),白居易病不起。他不久后去世,享年75岁。

白居易经历了八位皇帝,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景宗、文宗和武宗,享年七十五岁。那时,他活得很长。他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有抱负、勤政爱民的官员。可惜白居易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他从不放弃原则和立场,不与权贵勾结,一有机会(作为地方官员)就为人民谋利益,从而赢得了人民的赞誉。他的诗歌作品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自己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本文来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5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