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双缝实验恐怖(双缝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首先,双缝干涉实验不是在研制什么毁灭地球的武器,所以没什么好害怕的,只是违背了一些普通人的直觉,用“变态”可能更合适。

估计很多初中生和高中生都做过双缝干涉实验,就是把一个光源放在两个平行的狭缝前面,让光源穿过两个狭缝,然后穿过狭缝的光源会在两个狭缝后面出现几个明暗交替的亮光。

图注:一个“光波”通过双缝,变成两个相互干涉的波。

这是一个经典的杨氏干涉实验。它最早是由19世纪初的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设计制造的,目的是推翻超级学霸牛顿领导的光的粒子理论。

(题外话:牛顿提到的光粒子其实和现在提到的粒子是不一样的)

如果光是粒子,当它穿过两个狭缝时,只会出现两个与狭缝相对应的亮条纹,但如果光是波就不一样了。它通过两个狭缝后,会变成两个波并相互干涉(就像两个水波同时出现在一个湖面上一样),从而形成一系列明亮的条纹,颜色有明有暗,如实验结果所示。

描述:托马斯·杨

经典的杨氏干涉实验,让光的“波动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很好理解,似乎也没什么不正常的,吓人的。

但是这个实验有一个“升级版”,就是量子力学中的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很难理解,很变态。

在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中,物理学家让电子一个接一个地穿过两条平行的狭缝(和经典的一样)。要知道,电子不是波,它确实是以块状存在的粒子。

这里神奇的地方出现了。

每次只有一个电子击中,那么这个电子要么通过左边的狭缝,要么通过右边的狭缝。如果是这样的话,结果是可以预见的——电子会形成两条平行的条纹,出现在投影屏幕上,因为另一边没有粒子或波干扰它。

然而,结果却令人惊讶。单个电子和光一样,通过双缝后会出现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注:单电子双缝实验的条纹模拟

事实上,这个实验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杰弗里·泰勒在1909年首先设计并完成的。他让光子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来,通过一个双缝,最后得到一个薄膜,上面有明暗交替的干涉结果。

虽然是100多年前的实验,杰弗里·泰勒的实验应该是精致的,但背后很多人做电子干扰实验,让结果更“直观”。

电子干涉实验确实让科学家更容易观察和改变实验参数,也正因为如此,才发现了更多“反常”的东西。

如果人们想知道电子是如何干涉的,就必须知道电子是如何通过狭缝的,所以他们在两个狭缝后面放了一个探测器,来探测电子通过哪个狭缝。

这个探测器可以告诉实验者,电子真的一次只通过一个狭缝,常识已经无法解释它的干涉条纹是如何出现的。

但更奇怪的是,有了探测器,实验结果和没有探测器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加了探测器后,干涉条纹消失了,变成了我们猜测的那样——电子只会在狭缝后面形成条纹。

很神奇,不是吗?这就相当于,你不看,自己玩的时候就是干涉条纹了。当你看的时候,似乎能感觉到你在看,并展示出你想看到的结果。

用某些研究者的话来说,这样的结果几乎穷尽了所有的逻辑可能性!

电子不像水波,因为你可以观察到,它们穿过狭缝后只在一个位置打在屏幕上,也不像水滴,因为它们自己干涉,产生一系列条纹图案。

至于电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甚至很多人怀疑实验本身是假的,所以我们无法确定真相是什么。

但可以肯定的是,电子正在做一件我们以前从未想过,甚至文字无法描述的事情。

图说:第二排最右边的是玻尔。

然而,以玻尔、波恩和海森堡为代表哥本哈根学派试图解释这一现象,并将这种新的存在形式称为“叠加态”。

哥本哈根学派认为,一个电子既可以是波,也可以是粒子,这取决于“测量”。如果你用一个质点来测量,你会显示出质点的形态。比如,你在一个实验中观察它;如果你以波的形式测量它,它会向你展示波的形式,就像实验中出现干涉条纹一样。

而且不仅仅是电子,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一样的,从原子到大分子,再到物理物质——粒子和波都可以显示,但是物体越大,越难看到这些干涉条纹。

当然,很多人不赞成这种解释。典型代表是爱因斯坦,他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与你如何测量无关,所以才会说“上帝不会掷骰子”。

当然,我们无法理解电子的行为也很正常,因为我们的大脑是在宏观世界中进化的。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判断投掷石块或长矛等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但微观世界却超出了这一范畴。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