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为什么不敢挖(辛追夫人没氧化照片)

文章目录

  • 秦始皇陵的发掘有哪些难点?
  • 古籍是如何描述始皇帝的地宫的?
  • 地下宫殿外观的科学探索
  • 水银和陪葬品
  • 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肠拼图”
  • 秦始皇陵还有哪些谜团?

为了了解历史,探索不同于文艺创作的古代人民生活的真实痕迹,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在全国各地参观和研究历史遗迹。这不仅可以增进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为国家创收。

有网友感叹,主要原因是秦始皇陵还没有完全开发开放。否则光是船票收入就几乎可以每年给各国海军力量增加驱逐舰,加强国防体系。

虽然目前只有兵马俑等少数陵墓对外开放,但按照旺季150元,淡季120元门票,日均10万人左右的客流量,加上相关周边商品的收入,仅兵马俑带来的收入就已经超过10亿。同时,游客的衣食住行也能极大地拉动Xi安的经济发展。

因此,不难想象,秦始皇陵如果全面开发,将会吸引多少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届时创造的利润将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

但既然国家从未进行过秦始皇陵的整体开发工程,自然有深层次的国家考虑。

开发秦始皇陵的技术问题远比大家想象的复杂,而且秦始皇陵是一座珍贵的考古陵墓。开发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那么,国家对秦始皇陵的开发有什么顾虑呢?

秦始皇陵的发掘有哪些难点?

现在所有的兵马俑都是黄土的颜色,但其实刚出土的时候颜色就不一样了。然而,它们一接触空空气,身上的颜色就像潮水一样迅速褪去,挖掘机们束手无策,大受震动。

因此,开发任务的难点之一是如何避免对陵墓中的古物造成伤害。

兵马俑比较“坚固”,颜色褪去后,其结构和外观都没有受到破坏。而墓葬中有大量记载历史的竹简、帛书随葬品,极其脆弱,稍有不慎就能分分钟消散在众人面前。

以1972年至1974年马王堆发掘的三座陵墓为例。这三座陵墓的主人分别是辛追夫人、宰相李沧以及他们的儿子。

考古学家在辛追夫人的墓地里发现了一个漆鼎。打开后,他们发现这其实是一碗2000多年前的莲藕汤,汤里的莲藕片清晰可见。

考古人员还没来得及做出下一步动作,这碗莲藕汤就因受到冲击而迅速消失,仿佛考古人员之前看到的只是2000多年前食物的残影。轻轻一撞,残影如梦般消失。幸运的是,在莲藕汤完全消失之前,现场有人拍了照片,证明碗里确实有汤。这也提醒大家,文物发掘是有“风险”的。事先规划好保存措施才可行,切不可随便处理。

在随葬品中,相对于古人的衣食住行所透露的历史信息和风俗习惯,那些画像和竹简所能表达的历史更为直观和详细,但它们的易损性却低于那些薄薄的丝织品。

专家曾在马王堆一号墓中发现保存完好的竹简。专家发现,每张竹简底部都刻有“家”字。专家们只是想对这些竹简做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竹子简单快速的氧化变黑,对这些竹简的研究只能到此为止。

几千年前的文物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还能保存得很好,主要是因为千百年来墓室里的氧气已经耗尽,没有水了,所以内部环境非常稳定,那些属于有机物的文物也能保持原貌,几乎不会发生变化。

一旦受到外力入侵,这些文物会受到光照、温度变化、氧气和水的冲击一段时间,原本稳定的内部条件会被氧气和水的结合打破。

文物,如竹简、丝织品等,在阳光照射下会分解自身的纤维素,所以现在考古学家一般会将文物直接包装,然后单独处理。

同时禁止游客用闪光灯拍摄馆内陈列的文物,也是怕对文物造成损坏。参观时一定要记得遵守博物馆张贴的提醒,不要自找麻烦。

秦始皇陵整体规模庞大。如果要挖掘,需要先打开顶部,从上到下挖掘。如果想保护好陵墓里的各种陪葬品,就需要在第一时间对环境进行特殊处理。

目前专家建议,最安全的办法是设置防护罩,把氧气全部抽出,直接把地宫放在无氧环境中。考古人员都是带着储氧装置工作的,所以有机文物出土后根本不会被氧化。

然而,将这种方法付诸实践存在技术和资金问题。秦始皇陵的总长度和宽度约为500米。如果要造这么巨大的保护罩,但是不会有坍塌和裂缝,而且空的气还得抽出来,工程师们还得仔细想一想。很可能到最后都实现不了,相关费用也是天价,需要长期规划。

秦始皇陵位于秦岭山脉,地下水位高,挖到地下16米就能出水,而地宫在地下26米左右。如何在挖掘的时候排干地宫而不被淹也是一门技术活。

因此,在所有现存问题都有明确可行的解决方案之前,国家绝不会轻举妄动。

古籍是如何描述始皇帝的地宫的?

大家对盗墓贼嗤之以鼻,不仅仅是因为惊扰死者、盗宝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更是因为盗墓贼没有保护文物的心思。

为了快速夺取陪葬品然后撤离,他们经常对陵墓进行大肆破坏。那些对他们来说价值不大的竹简、丝织品,直接扔到一边氧化腐败,上面可能有可以给我国历史研究一个跨越式推动的信息。因此,盗墓是一种对国家财产和文化破坏性极大的恶劣违法行为,历来受到国家严厉打击。

幸运的是,秦始皇陵千百年来没有被盗墓贼杀害。原因是秦始皇做了充分的准备,防止他的陵墓被盗。位置极其隐蔽,所有参与皇陵建设的劳工都会噤声。没有外人能知道秦始皇陵的详细地址。

据史料记载,皇陵的地宫充满了陷阱,有很多是古人奇思妙想设计出来的机关。即使有一天盗墓贼闯入地宫,也只会给秦始皇增加一个陪葬人。

可见古人也善用化学物质来达到目的。据报道,陵墓中的水银含量惊人。在整个房间封闭的情况下,水银产生的水银蒸汽无法排出。一旦外力破了一个洞,水银蒸汽可以在瞬间致人死亡。

这些操作都让秦始皇陵全面开发的那一天遥遥无期。

地下宫殿外观的科学探索

整个秦始皇陵分为几个区域,其中的地宫存放着秦始皇的棺椁和随葬品。地宫位于地下35米,长约170米,宽约145米。

为了防盗防蛀,很明显地宫的墙壁经过了工匠的特别加固。几千年来,没有地下水渗入,没有任何地区出现过墙体的晃动和开裂。

这些年来,关中地区发生过多次地震,地宫保存至今的强度是古代建筑技艺的一次展示。同时,考古人员还模拟了古代人对宫墙的武器攻击,宫墙纹丝不动。可见,如果不是现代考古队,秦始皇陵在大部分外力攻击时,也能有足够的能力保存自己。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敲空空,无以下形制”。专家据此推断,地宫的整体结构应该是一个倒锥形,“尖端”朝下。即使在外部压力下,也能把压力转移到底部,保持整体稳定。

地宫外面还有一个支撑保护地宫的框架,可以抵消大部分的震动,这也是地宫的城墙历经两千年依然稳固如初的原因之一。

皇陵所在地温和多雨,地下水丰富。因此,排水防渗工程的施工对当时的工匠们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工匠们在面对陵墓的水面上挖了一条很深的“U”形运河,收集地下水,防止其流入陵墓。

陵墓两侧有长度分别为778m和5255m的排水通道,以及由明井和暗渠组成的排水管道,地下水从这里排出。

为了防止地下水在排出之前深入地宫,工匠们在旱季用高度防水的水泥浆填充前段排水沟,使其成为“一渠两用”,既是排水沟,又是防水的“堤坝”。堵排双管齐下,效果显著。

水银和陪葬品

《史记》记载,在秦始皇陵中,“河海灌水银,机灌输,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不难想象地下宫殿中金光闪闪的“银河”纵横交错,更添浪漫色彩。

除了水银有剧毒,能杀死一切宵小之外,秦始皇大概是认为闪闪发光的水银与普通的金银随葬品相比是独一无二的,配得上主宰全国的皇帝的特殊地位,于是下令工匠们倒一个“水银河”。

自秦始皇登基以来,一直在大力寻找长生不老的秘密,但直到他永远闭上眼睛的那一刻,都没能等到真正的神药。或许秦始皇生前也知道自己无法“翱翔”,所以他给自己构建了死后登录天堂的可能性。地宫里有流动的山川湖泊,上面有28颗精心雕刻的星星。神仙灯用鱼油点燃,九层露台高高托起,显示了皇帝的不凡人生。似乎死后的丧可以和神灵并肩而立。

据报道,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总量超过100吨。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也没有后世方便。无论是提炼还是收集这100吨水银,这都是一项大工程。

透过现象看本质,秦始皇为自己建陵时,单独使用了水银,所以使用了超出时代标准的劳动力,浪费了人和钱,秦二世死了,这里也可以看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秦皇陵所用的水银大部分来自巴蜀地区的寡妇巴青。作为一个女人,在男女地位极度不平等的古代,她排在战国七大富豪之列,居然是奇女子。

水银之献,嬴政以礼相待,视为上宾。最后被接到咸阳安度余生,成为流传后世的佳话。然而,通过军事家廖伟对秦始皇的评价,我们可能会对这个故事持怀疑态度。

廖伟说秦始皇是一个缺乏仁爱、感恩和正义的人。他求人的时候很卑微,但是达到目的之后,就会抛弃甚至迫害那些已经用完的人。

不难看出,表面上是嬴政带着巴青去咸阳养老,实际上是对当时的富商老板极度恐惧,想在他眼皮底下监视。

毕竟秦始皇是一代帝王。除了用水银造山川以示与众不同之外,大量珍贵的随葬品也不可避免地被埋葬在墓葬中。有400多座陪葬坑和其他陪葬坑,陆续出土了5万件文物。

在秦始皇的随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大型彩绘青铜车马。这组青铜车马极其精美,栩栩如生。它是目前中国出土的最完整、最华丽的青铜车马,也可以看出秦始皇陵中藏着多少令人惊叹的宝藏。

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肠拼图”

关于秦始皇棺椁的推测,目前最被接受的观点是,秦始皇棺椁的结构与大秦皇帝相同,采用“黄肠”结构,形成顶级防盗设防。

什么是“黄肠”?其实就是用剥开的颜色偏黄的柏芯紧紧的围住棺材,起到保护棺材的作用。

从逻辑上讲,木材比青铜器脆弱得多,很容易被火攻和斧劈变成干垃圾。为什么秦王会选择用柏木来保护自己的棺木?

其实“黄肠”里的柏树都是陈年木材,纹理上都是大量的树脂。这些树脂不仅防水防蛀,而且具有顶级的耐火性,所以用火烧这些柏树的可行性几乎为零。

在工匠的手中,这些“黄香肠”不仅通过木楔的交织结构形成一个整体,而且历经千年一直紧紧贴在一起,用锯子或炸药都很难将它们分开。

而且在陵墓里使用炸药是禁忌的。如果操作失误,很可能会直接炸了整个墓,就地掩埋。同时,手工艺者在创作“黄肠”时,会刻意将其中的一部分与墓室的主梁结合起来,“欲拆黄肠,先崩屋”。就连当代的专家都可能对那些“黄肠子”无所适从,更别说盗墓贼了。

历史上有很多盗墓贼是带着“黄肠子”去“参观”古墓,盗墓失败的。往往是因为噪音太大,长期失败而被当场抓到。

但秦始皇用“黄肠之问合璧”的方法来保护棺椁,只是专家的猜想。要得到最终的真实答案,只能寄希望于国家未来有足够的容量,把秦黄陵全部开发出来。

秦始皇陵还有哪些谜团?

关于秦始皇陵的“防盗机制”,目前广泛使用的意见有四种。第一点是众所周知的水星系产生的毒气,吸入会杀死盗墓贼。

第二点是流沙阵。当外人进入陵墓时,流沙阵就会启动,涌入大量流沙。盗墓贼无法挣扎逃脱,只能等着沙子淹到头上,重生为人。

第三点是由飞箭和尖刀组成的陷阱。但即使是古人也能想到,剑等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脆弱,最后只会变成鸡肋陷阱,所以设置这种陷阱的可能性并不大。这第三点有些站不住脚。

第四点更是匪夷所思。据说秦始皇早早请来大批巫师,对自己的陵墓下了诅咒,擅闯者死。怪力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还不如相信。

关于秦始皇遗体的保存方法也是众说纷纭。

历史上不乏防腐处理。发掘后纹理清晰可见,极其完整的木乃伊遗存。那么,秦始皇死后有没有可能受到类似的待遇呢?

据记载,秦始皇是突然去世的,他甚至还没来得及见他的继承人就去世了。当时有权有势的官员都想帮胡亥上位。为了防止打草惊蛇,他们把秦始皇死亡的消息隐藏起来,直到所有的行动部署完毕。自然,秦始皇的尸体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没有及时掩埋。

等到秦始皇被带回咸阳安葬的时候,距离秦始皇去世已经过去了将近两个月。但当时夏天,尸体在室温下不到一周就会高度腐烂。

由此可以推断,秦始皇并没有机会接受防腐安葬的处理,安葬时的肉身已经“相当”了。

但是,在所有秘密被揭开之前,合理的猜测只能是猜测。也许将来我们国家会有足够的技术来挖掘秦始皇陵,那就等那一天吧。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