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超柔打底裤批发

① 我国水资源与供水安全区划结果

将地下水、地表水、降水作为考虑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层次叠加法,区划我国水资源及供水安全。

层次分析法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物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方法,它把复杂问题中的各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一方面能充分考虑人的主观判断,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另一方面能把研究对象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内部与外部的相互联系出发,对各种复杂的因素进行逐层分析。

层次分析法和层次叠加法重点在于能对复杂事物中各因素赋予恰当的权重,因此适用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资源的安全区划。将全国酸雨区域分布图和全国多年人均利用降水量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后得出全国大气降水供水安全性分析图;将全国地表水水质图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后得出全国地表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图;将全国地下水水质量分布图、全国地下水可开采量分布略图、全国地下水污染分区图、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叠加,分析后得出地下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图。进而将全国大气降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图、全国地表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图、地下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图进行叠加,分析后得出全国水资源与供水安全区划图(附图13)。

全国水资源与供水安全区划图根据我国水资源与供水安全状况将我国大致划分为四部分:

Ⅰ.水资源与供水安全区。主要包括西藏和新疆、青海、四川的部分地区。该区地下水资源量较丰富,是我国主要河流的水源地,我们需加强对该地的水资源保护。西藏的水资源相当丰富,据统计,全自治区水资源总量4482×108m3(不含地下水),按全自治区人口和耕地计算,人均占有水量和亩均占有水量均居全国首位。冰川和地下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3959×108m3,约占全国总数的12%。西藏有数百座雪山,成为巨大的天然水库,是我国冰川最多的省(区、市),冰川面积2.62×104km2,约占我国冰川总面积的一半。冰川融水不但利于农田灌溉、人畜饮用,而且成为西藏河流与湖泊的重要水源。西藏各河流径流量大小相差悬殊,雅鲁藏布江是自治区内最大的河流,平均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珠江、黑龙江,居全国第四位。西藏有大小湖泊共1500多个,面积达2.4×104km2,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近年来,由于受自然、人类社会的频繁开发建设且未能合理保护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区水土流失有加剧的倾向,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人口聚居地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如果不加以有效治理和保护,水污染问题也将制约西部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Ⅱ.水资源与供水较安全区。主要包含有4个亚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每个亚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自然属性不同,引起供水较不安全的因素也不同。在西北和东北地区是以地下水为主要的供给水源,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新疆。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多,使得地表水系较不发达,而且在沙漠和近沙漠的戈壁滩地带出现干枯的河床。因为西北地区的经济不太发达,水污染较轻,因此地下水水资源、降水成为决定西北地区供水安全程度的主要因素。在东北地区,虽然也是以地下水为主要的供水水源,但东北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与西北地区有很大的不同。东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丰富,而且该区的降雨量较西北地区要大得多,但是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建设较早,各项设施比较落后,环境污染较严重,尤其是对地下水的污染将成为该区治理的一个重点。因此水污染成为决定该区供水安全等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西南地区与西北、东北地区有很大的区别,西南地区以地表水为主,因此地表水成为该区决定其安全等级的重要因素。

1.大气降水供水安全、地表水供水较安全、地下水供水安全亚区。主要分布在新疆。新疆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风气流,其次来自北冰洋的冷湿气流,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风都难进入新疆。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仅145mm,为中国平均值(630mm)的23%,在全球同纬度地区,新疆几乎是最少的。新疆年降水量小,而蒸发极为强烈,是典型的干旱戈壁沙漠地区。但由于盆地四周被高山围绕,山区降水、雪水非常丰富,河水年总径流量达884×108m3,全部流入盆地。所以新疆虽地处极端干旱地区,但得天独厚,水资源较为丰富,虽开发难度较高,仍具有很大潜力。目前,新疆以储蓄降水为主要饮用水源。

在新疆细土平原,由于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大水漫灌,重灌轻排,造成大面积土地次生盐碱化;有的地区次生盐碱土已占耕地的60%左右,导致农田严重减产。有的地区修建平原水库导致地下水位抬高,也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与工业发展,城市水资源日趋紧张,已成为全国普遍性问题。乌鲁木齐市主要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一度出现超量开采。近年来新建成柴窝堡水源地,全市日供水能力增加到30×104m3,基本达到供需平衡。经过多年来的调查研究,又完成西山水源地与柴窝堡西水源地的勘探工作,可作为后备水源。因此该区的供水较安全。

2.大气降水供水较安全、地表水供水较安全、地下水供水安全亚区。主要范围为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属中温带到寒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5℃。2008年末全省总人口3825.0万人。黑龙江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4处较大湖泊及星罗棋布的泡沼。全省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1918条,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6.0×108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97.44×108m3,2005年全省年平均降水深为501.5mm,折合水量2281.06×108m3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黑龙江省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灌溉供水219.1×108m3,有效灌溉面积488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269万亩,抗旱坐水点灌能力3200万亩。目前,全省水田实灌面积达到3572万亩,水稻总产占全省粮食总产的40%左右。

黑龙江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①水资源不丰富,时空分布不均匀黑龙江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55.82×108m3,全省地下水可采量为105.16×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017m3,耕地平均占有量为8235m3/hm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的60%~80%。山丘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20%,其地表水资源占总量的74.5%;而占全省耕地面积80%的平原区地表水水资源量只占总量的25.5%。②水污染还未得到有效防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2005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32.75×108m3,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占83.5%,生活污水排放量占16.50。黑龙江省水环境监测中心2005年监测结果表明,在6618.5km评价河长中,超标(超Ⅲ类)水质河段占总河长的78%。其中:污染较重的Ⅳ类水质河段占评价河长的51%;污染严重的Ⅳ类水质及污染极其严重、丧失使用功能的超Ⅴ类水质河长分别占评价河长的16%和11%。因此,水污染问题是影响该区供水安全的重要因素,解决水污染将成为保证该区供水安全的重要途径。

3.大气降水供水安全、地表水供水较不安全、地下水供水较安全亚区。主要为内蒙古、甘肃、青海大部分地区。

甘肃省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供需错位。水资源十分短缺,直接制约着全省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地下水成为该区决定其安全等级的重要因素。

内蒙古自治区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年总降水量50~450mm,东北降水多,向西部递减。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降水量达486mm,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于50mm,额济纳旗为37mm。蒸发量大部分地区都高于1200mm,大兴安岭山地年蒸发量少于1200mm,巴彦淖尔高原达3200mm以上。全自治区地表水资源为671×108m3,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108m3,占全国总水量的1.67%。地下水资源为300×108m3,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9%。扣除重复水量,全自治区水资源总量为518×108m3。年人均占有水量2370m3,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1.0×104m3,平均产水模数为4.41×104m3/km2。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自治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自治区的20%,人口占全自治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自治区的65%,人均占有水量8420m3,为全自治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自治区的26%,耕地占全自治区的30%,人口占全自治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自治区的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4.大气降水供水较安全、地表水供水较安全、地下水供水较安全亚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重庆、湖南大部分地区、四川东南部等地。西南地区的水资源量丰富,但也是危机四伏。中国的高速发展刺激了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由于中国石油天然气储量先天不足,发展水电成为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出路,而西南地区的大江大河成为了水电开发的主要场所,无序的建坝热潮正在破坏西南地区的水环境,威胁到当地宝贵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资源。西南红层严重缺水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及贵州4省(市),红层分布面积31.01×104km2。但全区碳酸盐岩面积43.16×104km2,当降雨量保证率为50%、75%和95%时,天然资源量分别为2266.71×108m3/a、2021.14×108m3/a和1762.73×108m3/a。岩溶地下水可采资源量为620.92×108m3/a,已开采量90.28×108m3/a,开发潜力很大,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西南红层缺水地区采用斜井取水、地下河天窗提水和施工打井等综合手段,为干旱缺水群众打井88口,获取水量8.1×104m3/d,解决了24.47万人和6.39万头牲畜的用水困难。四川盆地周围山区地势高,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600mm。盆地底部较为平坦,地势低,多年平均降水量700~1000mm,盆地周围山区径流量向盆地汇聚,为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岷江上游高山高原区2.2664×104km2集水面积产生的每年14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中引入90多亿立方米,弥补了当地水资源的缺乏,目前已形成包括成都平原在内的盆地腹部1100多万亩的大型灌区。由于大量降水一般集中在6月以后,而且水资源的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大,即使在年水资源总量大于平水年的年份仍有旱情发生。盆地东部的嘉陵江流域7月、8月干旱缺水频繁。旱灾是对四川省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因此季节性缺水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Ⅲ.水资源与供水较不安全区。包括2个亚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湖北、湖南部分地区、江西大部分地区、福建、浙江部分地区、华南大部分地区、港澳台地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黄河流域的内蒙古等。每个亚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自然属性不同,引起供水较不安全的因素也不同。

1.大气降水供水较不安全、地表水供水较安全、地下水供水较安全亚区。该区主要范围为陕西、湖北、湖南部分地区、江西大部分地区、福建、浙江部分地区、华南大部分地区、港澳台地区等地。

珠江流域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360×108m3,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4700m3,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7倍。广东是珠江流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也是向珠江排污最多的省份。2008年广东的GDP占到珠江流域总GDP的79.64%。进入广东的河流基本达到了Ⅲ类以上的水质,但进入珠三角地区后,部分河流水质为劣Ⅴ类。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我国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对资源开发强度过大,造成了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减少、资源耗竭速度提高,珠三角地区成为广东省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目前,随着珠三角地区城市化建设加快,城市人口增加,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工业企业大量增加,带来一定的工业污染,这些因素造成的河水污染已经形成水质性水资源短缺。

广西为全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广西地处低纬度区域,降雨量比较充沛,河流发育,水资源丰富。全自治区地表河流总长3.4×104km,其中集雨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有986条;全自治区水域面积8026km2,占全自治区土地面积的3.38%,全自治区常年河流年径流量约1880×108m3,约占全国地表水总量的6.4%,居各省(区、市)的第4位。在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增快的广西,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事故频频发生。小酒精厂、小糖厂、小造纸厂成为了广西污染排放的主要源头。目前广西仅有南宁、柳州、桂林、北海4座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而广西14个市107个县的主要入河排污口共有1496个,这些排污口每年向江河水库中排放的废污水达数十亿吨。

2.大气降水供水较安全、地表水供水较不安全、地下水供水较不安全亚区。该区主要范围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黄河流域的内蒙古地区。该区主要为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因此黄土高原区几乎全都被严重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和水源不足等问题所困扰。黄土高原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绝大多数地方的人畜饮水要依靠雨水集留。自然降水是这一地区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自然降水有着其自然性的区域和时间的变化波动,降水从西部不足190mm到东部接近900mm,空间差别大。因该区经济发展较落后,所以水受污染程度较低,地表水成为该区决定其供水安全等级的重要因素。内蒙古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更为短缺,而且全自治区区水资源分布不均,90%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严重缺水,再加上人为欠合理利用、截流等,使广大地区的地表水流量逐年减少,湖泊干涸,河流断流,尤其是中西部草原与荒漠地区。内蒙古不仅水资源短缺,水环境质量也日益恶化。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或部分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也使水资源短缺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Ⅳ.水资源与供水不安全区。主要范围为华北地区和长江下游、辽宁等地区。因受降水和下垫面的影响,华北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差别很大。该区的年径流深一般在25~250mm之间,山河流一般流域面积很大,有较好的建库蓄水条件,地表水容易得到控制利用;而平原河流水系分散,源短流长,且径流多为汛期涝水,难以利用。平原地区的地下水对供水具有重大的意义,各地的补给量和开采条件差别也很大。一般来说,山前平原区(如太行山前)既能得到山区水库调节的水量,又有丰富易采的地下水资源;有引黄条件地区(如山东西北)得力于黄河水的补充。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相对丰富,但问题也不少,如太行山前区近年来需水量增长迅速,已出现了地下水漏斗和工农业争水现象;引黄地区则因引水引沙的结果,造成了大范围的土地沙化和高扬程提水成本高等问题。至于那些来水没保证、地下水贫乏且水质不好的地区(如黑龙港、运东地区和河北北部地区)洪水条件相对较差,有些地方至今人畜喝水问题都没解决。

1.大气降水供水较安全、地表水供水较不安全、地下水供水较不安全亚区。主要为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下游主要支流,南岸有青弋江、水阳江水系和由东苕溪、西苕溪、吴淞江、黄浦江诸水形成的太湖水系,北岸则有皖河、滁河和巢湖水系等。这些支流水系都较短小,水量很有限,加之干流大部分为感潮河段,常受潮汐顶托影响,所以历来以安徽大通为全江控制河段计算水沙量。据近实测资料统计,长江每年经过大通的入海水量,最丰年为13600×108m3,最枯年为6370×108m3,多年平均值为9110×108m3,但通常以1Tm3计。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国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湿地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排涝和水源保护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环境、经济效益。而人类无序的开发,严重损坏了长江的生态功能,并直接影响到了长江下游这块目前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区域的经济功能。我国的长江流域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流域洪灾频发,旱灾也十分严重。长江流域受污染的特点是下游重于上游,支流重于干流,湖泊半数以上已处于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长江中下游流域特别是长江干流区域大中型企业集中,大多数属于化工、冶金、机械、造纸、食品加工类企业,以能源及原材料为主的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格局,造成结构性污染十分突出。工业污染源治理也是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的一个重点。由此可知水污染是影响该区供水安全等级的重要因素。

河南省年降水量一般约600~1000mm。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4~10月各地降水量均占全年的80%~90%。这一时期降水和热量丰沛,利于农业生产。但因河南省降水主要来源于东南季风,省境降水的年变幅和季节变幅大,因此发展灌溉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基本条件。全省年均径流总量为361×108m3,中等旱年约185×108m3。一般年份,丰水期(6~9月)时大部分地区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70%;枯水季节河流水量较小。以地表水水质而言,各流域地表径流的矿化度都较低,一般小于0.3g/L,属钙质重碳酸盐水。河南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初步估计约222×108m3,其中,平原与河谷盆地约占76%,山冈地区约占24%。平原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和河、渠侧渗补给,山冈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入渗补给,水位均随季节变化。浅层地下水位的年变幅约2~3m,每当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需大量用水之际,许多地区(如南乐、濮阳、温县等地)出现地下水位下降、涌水量剧减的情况。

山东省地下水资源综合补给量193×108m3/a,可供利用的地下水淡水资源169.59×108m3/a,近年山东省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大约在130×108m3/a。据此推算,山东省地下水资源潜力至少在35×108m3/a以上,而且都属于浅层地下水,水位深的也只有10多米,有的富水地段水位还高于地面。这些有待开采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在全省17个市,其中菏泽、德州、临沂等市开采潜力最大。山东省地下水开采潜力大,但不注意环境保护。据山东省环境状况公报,主要河流、湖泊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部分河段超过国家V类水质标准。河岸两侧地下水污染由线状而逐渐变为带状,进而向面状发展。

2.大气降水供水较安全、地表水供水较不安全、地下水供水较不安全亚区。主要为华北平原地区,华北地区总面积为13.6×104km2,人口约1.11亿,GDP占全国的12%,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在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原材料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水资源严重短缺和不合理利用正在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每年仅为335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且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是华北平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北京、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衡水、廊坊、唐山等城市的地下水开采量已占总供水量的70%以上。最新调查成果显示,华北平原地下水天然资源每年为227.4×108km3,2000年地下水开采量达到212×108km3。其中,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78.4×108km3,占总开采量的84.2%;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33.6×108km3,占总开采量的15.8%。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总体上为106%,深层地下水为139%。由于开采布局不合理,河北、北京等地近30年来浅层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了20~40m,超采严重。河北省现状地下水开采程度达到128%,每年超采约22.3×108m3,1975年以来累计消耗地下水储存量超过500×108m3;北京市地下水开采程度103%,每年超采(1~2)×108m3,1961年以来累计消耗地下水储存量60×108m3以上;天津市地下水资源贫乏,开采程度达到111%,每年超采近7000×104m3。山东、河南、山西等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也都在75%以上,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严重。由于深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全区深层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的范围已达到7.6732×104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55%。并且造成海水入侵,使土壤盐碱化。

② 你是五大连池本地的吗我想问一下十一去五大连池到底哪些地方好看住哪里干净安全实惠

你不提问一次了吗、信我没错、下面是景点和景点价钱
二龙眼泉票价10元 (自己旅游的话看见大门开着就直接进 若是在要票就问问本地人药泉山西大门怎么走、进大门往东有条道直走出了门就看见二龙眼了、面向东往南看就看见刚刚的大门) 药泉山上的钟灵禅寺门票15元
博物馆票价20元
龙门石寨票价50元
地下冰河票价30元
水晶宫票价30元
北药泉票价30元
黑龙山寨票价80元 观光车(5月1日-10月1日)车票25元 加起来105
南药泉票价20元
温泊票价50元(有船坐)
三池游湖船费60元(好贵呀)

门票优惠政策:
1、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身份证、老年证两证齐全),年龄以身份证为准,免票进入景区(不含温泊、冰雪洞景区、三池游湖);
2、120cm以下儿童免票进入景区(须有监护人陪同);
3、教师节当日凭教师资格证与身份证免票进入景区;
4、八一建军节当日现役军官、士兵凭有效证件(身份证、军官证或士兵证)可免费进入景区;
5、在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冬令营”或与科普教育相关的活动中,中学生和大学生享受门票五折优惠,小学生免票。
你是不是不相信我啊、我一个学生骗你干啥啊、

③ 穿打底裤在游泳池游泳会不会很尴尬

完全可以,很多人就是这样的。另外,只要自己感觉和喜欢好,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④ 哪个牌子的矿泉水比较安全

我们家喝的是京东“云贵高源旗舰店” 里的饮用水,我亲戚家他们都买了这款饮用水。

⑤ 第一次去荷花池进货要注意什么卖打底裤

荷花池进货要有砍价的口才,因为里面的商家都是批发商,如果你买的少,肯定价格就高,所以你要砍价,但注意见好就收,不要给人一种小气的感觉,比如说商家喊7元,你回价5元,一般可以。12元的话10元可以,有时候15元,你回价10元都可以(某种情况下)。但不要太贪了,比如8元,你来个4元,肯定不成,15元你来个8元肯定也不成,要知道,进货和去逛商场不一样,商家利润没有那么高的,所以不要指望像逛商场买衣服那样讨价还价。值得指出的是,一分钱一分货,并不是越便宜越好卖的(但也不是越贵越好),你要多比较,多问,肯定没问题。好了,说了这么多,而且还是在凌晨说的,没功劳有苦劳哈。- -!

⑥ 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安全及环境风险地质背景

中国位于西太平洋地震构造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构造带之间,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非常发育,总体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差,是大陆内部少有的几个多震地区之一。且活动断裂带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若CO2地质储存场地选址不当,这些活动断裂将有可能成为人类无法控制的CO2构造泄漏通道,强震可能导致CO2地质储存库地质结构整体失稳或破坏。

一、中国新构造运动

(一)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

据张春山等(1999)研究,中国大陆现代地形地貌主要形成于新构造期。新近纪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强烈隆升,东部地区则相对下降,并且持续到现在。

中国西部以近SN向主压应力为主,表现为大幅度的上升和水平位移,形成特有的地壳结构和近EW向断裂系统,可划分为3个新构造区(马杏垣,1990):喜马拉雅山地区为强烈隆起区;雅鲁藏布江以北的青、藏、滇地区为面状大幅度隆起区;阿尔金山以北的新、甘、蒙地区为相对稳定地区和新生代造山带相间分布的大幅度断隆-断陷区。

中国东部与西部有很大不同,新构造运动总体上表现为幅度不等的差异升降运动。这种差异既表现在EW方向上,也表现在SN方向上。EW方向的差异表现为明显的地貌台阶;SN方向的差异又将中国东部明显地分成3个亚区———华南地区以幅度不大的整体抬升为主,华北地区主要表现为大范围的差异升降,东北地区亦表现为大范围的差异升降(运动幅度远小于华北地区)和较强烈的岩浆活动。

中国西部的上升和东部的相对下降均与巨大的挤压、走滑和张性活动断裂相伴生,构造盆地的性质直接反映了各区新构造的特征。中国西部的一些大型沉积盆地处于南北挤压状态,盆地南北两侧的断裂多为倾向造山带的逆断层。在川滇西部地区,受走滑断层控制,常形成一些剪切型的构造盆地,但规模一般较小。华北平原地区,在近EW向张应力作用下,盆地的堆积作用仍在强烈地进行,控制这些盆地边界的断层一般为正断层。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垂直变形大约以北纬35°(昆仑山至秦岭)为界,呈现南升北降的特点。南部青藏高原上升速率达10mm/a,北部西北与东北下降速率达10mm/a(高庆华等,1996)。大约以银川—昆明一线(贺兰—川滇SN向构造带)为界,西部升降幅度大,地壳运动强烈;东部升降幅度小,地壳运动平缓。总之,中国现今地壳运动特征是:西南部为强烈上升区,东南部为缓慢上升区,西北部为强烈沉降区,华北和东北部为缓慢沉降区。在沉降区和上升区的交界部位,大都存在规模巨大的活动性断裂,其方向受所处的构造体系控制,是地震密集分布带,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比较发育。

(二)新构造分区及主要特征

根据新构造运动的发展、运动强度、运动方式及区域构造、深部构造和地震活动状况等特征,黄汲清、马杏垣等将我国划分为2个构造域、6个构造区和20个构造亚区(图8-6)。

图8-6中国新构造分区及主要活动断裂分布图(据自马杏垣等,1987)

1.特提斯喜马拉雅新构造域(Ⅰ)

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大致在银川—昆明一线)以西,地处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区。新构造时期地壳发生了明显的加厚、缩短与抬升,形成了以逆冲断层、压陷盆地、大型走滑断层和挤压构造等为主的构造型式。大致以帕米尔—昆仑山—祁连山为界,又可分为新疆新构造区(Ⅰ1)和青藏新构造区(Ⅰ2)。

1)新疆新构造区(Ⅰ1):地壳厚度44~56km,在整体抬升的基础上,发育了主要受NE、NW向两组断裂控制的压陷性断块盆地,如塔里木、准噶尔和吐鲁番等盆地,控盆断裂多具逆冲和走滑性质。与压陷盆地相邻的是强烈隆起的断块山(如天山、祁连山等),隆起和下沉幅度相差1000~12000m(马杏垣等,1987)。该构造区自北而南又可分为:阿尔泰亚区(Ⅰ11)、准噶尔亚区(Ⅰ21)、天山亚区(Ⅰ31)、塔里木亚区(Ⅰ41)和阿拉善亚区(Ⅰ51)。

2)青藏新构造区(Ⅰ2):地壳厚度52~72km。中、上新世以来整体抬升,上升幅度达2000~3000m。局部有差异性断块沉降。新生代晚期岩浆活动活跃,断裂十分发育,多为具走滑性质的压性弧形断裂。在柴达木盆地的更新世地层中,还发育了一系列NW向褶皱。由于SN向推挤使岩石圈物质横向流展,派生出次生的横向引张应力场,在藏南形成了一系列近SN向的张性构造盆地。此区进一步分为:祁连-青海亚区(Ⅰ12)、藏北亚区(Ⅰ22)、藏南亚区(Ⅰ32)和川滇亚区(Ⅰ42)。

2.滨太平洋新构造域(Ⅱ)

位于南北构造带以东的大陆地区。根据沉积盆地的分布和构造活动性可分为:内蒙古-东北新构造区(Ⅱ1)、华北新构造区(Ⅱ2)、华南新构造区(Ⅱ3)和东南沿海及南海海域新构造区(Ⅱ4)。

1)内蒙古-东北新构造区(Ⅱ1):本区新构造的最大特点是火山活动强烈,如著名的五大连池和长白山等。地震活动相对较弱,本世纪有少量6级地震和一次7.3级地震发生,但震源较深。吉林地区是我国唯一的深震活动区,发育有松嫩盆地。上新世以来,山地最大抬升幅度约700m,盆地最大沉降幅度不足200m。区内地壳厚度较稳定,约34km。本区可进一步细分为内蒙古-大兴安岭亚区(Ⅱ11)、松嫩盆地亚区(Ⅱ21)和三江盆地-长白山亚区(Ⅱ31)。

2)华北新构造区(Ⅱ2):是中国东部新构造活动最强的地区。发育有汾渭、河套、银川和华北等断陷盆地,新构造时期沉积厚度300~500m,最厚达2000m(如渭河盆地)。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至今已发生M≥8级地震6次,7.9~7级地震11次,6.6~6级地震43次。在大同、沧州、海兴、无棣等地见有火山活动。以大青山—燕山一线作为其北界,南界为秦岭-大别山。本区可进一步分出大青山-燕山(Ⅱ12)、鄂尔多斯(Ⅱ22)、黄淮海-下辽河盆地(Ⅱ32)和辽东-黄海-胶东(Ⅱ42)等亚区。

3)华南新构造区(Ⅲ3):本区以整体缓慢上升为特征,新近纪以来大多数盆地均已结束沉积,仅有江汉-洞庭盆地、南阳盆地及沿海港湾沉积盆地仍有沉积。最大抬升幅可达1000m,一般为几百米,最大沉降幅度不过200m。除东南沿海外,本区很少发生M>5级的地震,为少震、弱震区。广东和海南岛等地见有火山活动。本区又可分为两湖-川贵(Ⅱ13)及华南-东南(Ⅱ23)2个亚区。

4)东南沿海及南海新构造区(Ⅱ4):属欧亚板块的边缘海,中国大陆架部分。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强烈,广泛发育一系列与岛弧平行的线状褶皱与逆断层。如在台湾岛上可见左旋走滑断层,形成强烈的挤压带。台湾岛是本区最主要的抬升区,自新近纪蓬莱造山运动以来,中央山脉的内部隆起幅度超过2500m;本世纪以来大于6级地震达30次。大致以台湾岛南端的右旋走滑断层为界,分为台湾-东海新构造亚区(Ⅲ14)和南海新构造亚区(Ⅲ24)。本区大部分位于水下,许多新构造活动细节尚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

二、中国活动断裂与构造成因地裂缝

(一)主要活动断裂

中国是世界上活动断裂非常发育的国家之一,活动断裂遍布中国的大陆和海域。一般而言,中国的活动断裂是指晚更新世(0.12~0.10Ma)以来活动过或现今仍在活动的断裂。它们的活动性可以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方法观测和识别。

在我国大陆和海域既发育规模巨大的走滑活动断裂,如阿尔金断裂、班公湖断裂、红河断裂、鲜水河断裂和郯庐断裂等,也发育张性活动断裂,如秦岭北缘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大青山山前断裂、太行山东麓断裂和太行山南麓断裂等。同时,我国逆冲活动断裂也很发育,如天山南缘的秋立塔格断裂、柯坪断裂和六盘山断裂等。

中国活动断裂的分布与活动具有明显的分区性特征。以中部的南北构造带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大区(邓起东等,2007)(图8-7)。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立的分区。西部在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和欧亚板块阻抗夹持下,形成一系列以逆冲、逆掩为主的近EW向断裂和NWW—NW、NEE—NE向逆走滑型的巨大活断裂带为最突出的特点,同时发育了规模较小的近SN向的正断层或走滑正断层;西部断层位移速率多在6mm/a以上。在塔里木及其以北地区,发育一系列NWW、NEE和近EW向逆冲断裂和逆冲走滑断裂。在准噶尔以北还发育有NNW向走滑断裂。

东部地区和海域,以发育NE、NNE向张性活动断裂为主。以阴山—燕山构造带和秦岭构造带为界,可进一步划分为东北、华北和华南3个活动特征各异的小区。华北地区以发育一系列与新生代盆地相伴生的NE向张性右旋走滑断裂为特征,同时发育一系列规模较小但分布广泛的NW、NWW向横向断裂。华南和东北地区除台湾及海峡西岸以外,活动断裂活动较弱,发育的NE向张性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

南北带上分布着NE、NW和SN几个方向成折线状断续相连的活动断裂带,断裂活动性质较复杂。南部青藏高原东缘以走滑逆冲活动为主,北部贺兰山段以张性活动为主。

中国活动断裂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每一断层段都有自己独立破裂的历史,各段落之间常以一定的界限区将其分开,界限区终止相邻段落的破裂,起着障碍点的作用。一条断层段的长度与破裂尺度和地震震级大小相关。

中国的活动断裂带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活动断裂带也是地震活动带,强震常常沿着一条活动断裂带成系列地连续发生。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滑动速率、分段性和破裂过程,决定了地震活动的强度与危险性。

现代地球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板内现代构造活动的动力来源主要与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运动和作用有关,板内深部动力学作用也不容忽视,可以说应是两者联合作用的结果。我国活动构造研究所获得的断裂水平滑动速率为每年几毫米,最大10~15mm/a,与近期GPS观测结果基本一致(王琪等,2001)。

(二)构造成因的地裂缝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按成因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裂缝,也有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裂缝。地裂缝已在陕西、山西、广东、天津、河北、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和江苏等24个省(区、市)200多个县(市)发现1232余处(中国环境地质监测院,2008)。

据李祥根(2003)研究,中国构造成因的地裂缝始于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华北地区地面广泛发育了以张性为主的地裂缝,排除各种非构造因素,其构造成因是明显的。该构造裂缝是新构造断裂运动最新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并称之为现代地裂运动。

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地质基础及场地地质评价

图8-7 中国活动构造图(据邓起东等,2007,略有修改)

1966~1976年,中国华北地区强震频发,进入了地震活跃期。从构造地质角度考虑,强震发生同断裂(层)活动相关。现代华北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表明,北东指向的挤压构造应力在起主导作用。该应力作用可引发地震活动,也可以引发地裂运动。地壳构造运动除地震形式外,更大量的是非地震形式的变动(高名修,1995)。在这段构造地裂缝频繁出现的时期内,地裂缝主要出现在广阔的苏鲁皖豫地区、渭河盆地、晋中、晋北、邯郸、北京和宁夏等地(表8-3)。

表8-3主要构造地裂缝活动事件表

王景明(2000)通过对西安地裂缝、大同地裂缝和邯郸地裂缝多年深入的研究,发现它们都是断层蠕滑活动的反映,地下水活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起促进、加深地裂缝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换言之,断层蠕滑是这类地裂缝形成的主因,所以其特征、形态、产状和活动方式与蠕滑断层有相似性和一致性。

与活动断层运动有关的构造地裂缝可划分为速滑地裂缝(地震构造地裂缝)和蠕滑地裂缝。其中,断层蠕滑型地裂缝具有地裂缝与蠕滑断裂的一致性,即在平面和剖面上直接与断层相连接,地裂缝与蠕滑断层产状相近和地裂缝蠕滑断裂活动方式一致,且与蠕滑断层上下沟通(王景明,2000)。

中国构造地裂缝分布区和中国地震区位置基本一致(图8-8),即东北地裂分布区与东北地震区位置基本一致,区内地裂缝极不发育,地震活动很弱。华北地裂缝分布区与华北地震区位置完全吻合,该区构造地裂缝极发育,且单条长,总体密集成多个条带。已发现地裂缝3424条,总长497km,占全国地裂缝总数的79.5%以上,地震断层地裂缝7条,累积长达320.5km。与其对应的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较高,占全国1900~1985年地震频次的3%以上。

图8-8 中国地裂缝分布与分区图(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8)

南华地裂缝分布区与华南地震区大体吻合,该区地裂缝不甚发育,已发现地裂缝800余条,总长45km,占全国地裂缝总数约19%以上,未见地震断裂。与其对应的华南地震区,仅有中强震活动,频度低,占全国1900~1985年地震频次小于1%。

台湾地裂缝分布区与台湾地震区一致,该区只见较长的地震断层4条,总长129km。相应的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地震能量释放1900~1985年占全国的16%。

西部地裂缝分布区与青藏高原和新疆两个地震区位置相合,该区尚未发现明显的断层蠕滑和区域微破裂开启型地裂缝,但有极其发育且规模较大的地震断层地裂缝66条,总长2696km。与此对应的青藏高原和新疆两地震区1900~1985年地震能量占全国的79%,地震频次占全国的41%。

总而言之,中国各地裂缝分布区与中国各地震区的位置、区内地裂缝的发育程度、出现类型,与地震发生的强度、频度和地震能量释放量基本呈对应关系。

中国地裂缝除有上述分区特点外,在区域分布上也不均一。那些成带分布的地裂缝地区,实际上反映了与地裂缝直接有关的构造破裂带的存在。这些地裂缝带多数又对应有成带地震集中分布,地震带和与其对应存在的地裂缝带一样,同样反映了与地震直接有关的构造破裂带的存在,它们本同出一源,是构造破裂带活动表现出的不同构造现象。此外,地裂缝和地震成带分布区是我国新构造断裂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带。

三、中国地震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一)地震

中国的地震活动与新构造活动特征非常相似,也具有明显的分区和分带性。以南北构造带为界,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强烈,可进一步划分为青藏高原区和西北区。沿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和高原内部的活动断裂带形成地震带,如河西走廊地震带、鲜水河地震带等。青藏高原以北的西北地区,地震活动主要沿天山南北活动断裂带分布,形成天山南北地震带。东部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可进一步以阴山-燕山、秦岭为界划分为东北、华北和华南3个分区。东北地区地震活动微弱,仅在其东缘延吉地区发育一些深源地震。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相对强烈,发育汾渭裂谷地震带、太行山东缘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3个NE向地震带,一个NWW向渤海湾-张北地震带。华南地区除福建沿海地震活动较强外,全区地震活动微弱,基本没有5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南北带是除台湾以外,中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台湾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地震活动非常强烈。

Chu Q Z(2000)主要依据第四纪期间区域构造活动水平、断裂活动的时代、规模和强度、古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活动、地壳、岩石圈结构和地球物理场特征,以及中新生代区域地质的发展演化,将中国划分为一级地震构造单元3个,二级构造单元7个,三级构造单元30个(图8-9)。

中国大陆位于西太平洋地震构造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构造带之间,是大陆内部少有的几个多震地区之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楚全芝等,2007)。

1.地震活动强度高频度大

1900~2006年,在中国大陆及邻近的边缘地区共发生M≥7.0级地震75次,平均不到一年半就有一次大震(M≥7.0)发生。1900年至2006年在中国大陆共发生8级以上特大地震7次,平均约13年就有一次特大地震发生(图8-10)。1996年以后的10年间,中国大陆共有6次7级以上的大震发生,皆出现在西部地区,平均1.4年就有一次大震发生,接近于1900年以来地震发生的平均频次。发生M≥6.0级地震69次,平均每年约有7次强震发生。

2.地震活动区域之间差异大

以南北地震构造带为界,大约有90%以上的M≥7.0级地震发生在西部区,而东部区仅占10%还要弱(楚全芝,1997)。以1900年至2006年期间的地震为例,中国大陆包括强余震在内共发生地震75次,其中东部区仅发生7次。西部区与东部区的大震之比约为9∶1。自1900年以来,M≥8.0级的特大地震皆发生在西部区。东部区在这期间没有特大地震发生,M≥7.0级的地震也主要集中在华北地震构造区。在东北地区除深源地震外,历史上只发生过一次海城地震。华南除东南沿海之外,无大震发生,即使6级左右的强震也少见。因此可以认为,造成地震活动在区域上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断裂带活动的强弱及其规模。在青藏高原等一些活动强烈的地区,有大量全新世活动断层分布,且断层年滑动速率一般在几毫米到十几毫米之间(邓起东等,1994)。在东北地区几乎没有全新世活断层分布,且在第四纪期间断层年滑动速率一般仅零点几毫米,甚至更低。在断裂活动较强的华北地区,其年滑动速率一般也只有几个毫米至零点几个毫米。地震断裂带的规模在不同地区相差甚远。

图8-9中国地震构造分区略图(据楚全芝等,2007)

3.地震与活动构造的关系

地震与活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相当复杂,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地震与构造的关系,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早期认为地震活动与新构造有关。其后认为与第四纪活动断裂有关。随后又发现地震活动,特别是大震活动,主要与晚更新世以来的活断层有关。对活断层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观点(徐煜竖,1982),但目前多数人接受将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定义为活断层。因此,某条断层或断裂带在晚更新世以来是否活动,成为工程建设、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危险性预测的重点研究对象和依据。

图8-10中国大震略图(1900~2006年)(据楚全芝等,2007)

4.地震与活断层

城市活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工程建设中的活断层鉴定都将断层在晚更新世以来是否活动过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其原因就是认为强震的发生主要与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关系密切。一般认为,如果某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那么就不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震,并且认为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小。假设地震与晚更新世活断层的关系成立,那么在分析研究发震地点时,有相当一部分第四纪断层可以不予考虑。即使这样,问题也不会变得简单。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内部已知的活断层有数百条。

活断层是地震发生的有利地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断层都会发生大震。地震分布不但在空间上是不均一的,即使在同一条地震断裂带上的不同断层段或不同的地震断裂带之间,地震的强度和频度的差别也相当大。在一个时间段内地震集中发生在某些活动断层带的某些特定部位,而在另一时间段内地震则集中发生在另外一些地区或部位。较为典型的就有是渤海-张家口-河套地震断裂带,1969年发生渤海大震之后仅仅7年就发生了1976年的唐山大震,两次大震的震中距离仅仅约200km。它比西部的1920年海原大震与1927年的古浪地震的震中距离(约260km)还近。从古地震研究结果看,大震沿断裂活动具有稳定期和活动期之分,但这种划分并不具有物理意义上的周期性,只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具有不规则的高低起伏。古地震的重现间隔从1000a左右至7000a左右不等。

5.地震与地震构造块体

所谓地震构造块体是指以活动断裂带为边界组成的地质实体。块体对地震活动的强弱变化及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根据地震构造块体的形态、应力作用状态和活动方式等,可划分为挤压型地震构造块体和张裂型构造块体。再根据块体内部是否完整,又各自划分为完整型块体和破裂型块体。如华北平原地震构造块体属于张裂型破裂块体;鄂尔多斯地震构造块体属于张裂型完整块体;川滇地震构造块体属于挤压型破裂块体;塔里木地震构造块体属于挤压型完整块体。

不同地震构造块体,地震活动强弱和时空分布不同。这主要和块体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块体的规模和内部结构等因素有关。如川滇地震构造块体的地震活动明显比华北平原块体的地震活动强。鄂尔多斯地震构造块体,历史上在其周缘发生了一系列的大震,如洪洞地震、华县大地震、临汾地震和银川地震等。1739年银川地震之后,该块体逐渐进入稳定阶段,在至今的268年的时间内没有大震发生,6级以上的强震较少。在鄂尔多斯块体的内部,有史以来没有6级以上的强震记录,5级左右的强震也为数不多。而川滇地震构造块体虽然大多数强震发生在边缘断裂带上,即红河-金沙江带和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带,但其内部也多次发生7级以上的大震,如1996年发生的丽江大震(图8-11)和1515年发生的永胜地震。

图8-11地震构造块体与历史大震(M≥7.0)(据楚全芝等,2007)

(二)区域地壳稳定性

区域地壳稳定性是指工程建设地区,在内、外动力(以内动力为主)作用下,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稳定程度,以及这种稳定程度与工程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李兴唐,1987;孙叶等,1998)。即由地球内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地区人类和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两个全球性活动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总体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差。

与中国地震活动特征相对应,中国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也具有相似的分区性和分带性(图8-12)。西部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对较高,普遍在0.10g以上,沿主要活动断裂带和地震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一般在0.20g以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高于0.30g的危险区大多都分布在我国西部。我国东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总体相对较低,东北和华南地区大部分为0.05g或小于0.05g,华北地区相对较高,沿汾渭裂谷、太行山东缘、郯庐断裂带、河套盆地和渤海湾-张北形成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高值带。

图8-12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据GB 18306-2001)

图8-13 中国区域稳定性评价图(据马寅生等,2011,略有修改)

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区域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的控制,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的稳定性存在很大差异(图8-13)。不稳定、次不稳定区主要沿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主要活动构造带、地貌边界带分布。不稳定区包括阿尔金断裂带中、南部,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的嘉峪关—张掖地区、武威地区、海原—天水一带,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北部文县—平武一带、汶川—泸定—冕宁—德昌一带,云南东川—石林地区、丽江—剑川地区,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当雄—羊八井地区、喜马拉雅山地区,塔里木盆地西端喀什一带,天山西段昭苏一带、东段吐哈地区,阿尔泰山西南缘富A—阿勒泰地区和台湾南部等地。

与我国新构造、活动构造、地质灾害活动特征相似,我国的区域稳定性也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以南北构造带为界,总体上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稳定性差。西部近半数地区为次不稳定和不稳定区,稳定和基本稳定区主要在塔里木盆地腹地和阿拉善地区。东部地区主要为稳定和基本稳定区,次不稳定和不稳定区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周缘断陷带、太行山东缘、郯庐断裂带和台湾地区。从北往南,东北、华北、华南的稳定性也各有差异。东北地区基本上都属于稳定和基本稳定地区。华北的大部分地区为稳定和基本稳定区,沿汾渭断陷盆地带、河套地区、太行山东缘和郯庐断裂带分布一些次不稳定区。华南地区除台湾和海峡西岸外,基本上属稳定和基本稳定区。

⑦ 国家规定游泳池规格超过多大,需要配备救生员

根据国家体育局下发的《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游泳场所)》规定:

1、水面面积在250平方米以下的人工游泳池,至少配备固定水上救生员2人;

2、水面面积在250平方米以上的,按面积每增加250平方米及以内,增加1人的比例配备固定水上救生员。

(7)五大连池超柔打底裤批发扩展阅读:

游泳救生员职责:

(1)对游泳场所的安全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

(2)对游泳者的安全进行有效的观察和防护;

(3)对溺水者进行现场赴救;

(4)对游泳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初步应急处理;

(5)在医务人员到来之前,对溺水者进行现场急救;

(6)现场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⑧ 成都哪里批发打底裤一般要几点去具体位置。

干嘛要在地方批发啊!我告诉你个网上很便宜的

⑨ 看到好多人穿一个短裤里面穿一个黑色的类似紧身裤的裤子什么裤子啊(男裤)

就是紧身裤,也叫打底裤。

面料由尼龙或氨纶制作的无底袜,保持着原有的弹力、塑形的属性。但尼龙这种材料比较容易破碎,刮蹭在锐利物体上而破烂的情况十分常见。而棉质和棉毛混纺的无底袜则较具有保暖功效。

最上部(腰部)弹力很强。覆盖臀部的部分要比腿部厚(一些舞蹈用途除外)。裆底也是用较强的材料,通常用棉制作而成,可以使阴部保持通爽。腿部和脚部,一直到脚踝都以最薄的织法制作。

(9)五大连池超柔打底裤批发扩展阅读

1、平时护理

打底裤柔软纤细,如稍不注意碰上粗糙、尖硬的东西,就会被刮破或抽丝,形成一道难看的裂缝。

穿着时要坚持鞋子内层的平整,尤其是打过鞋掌的鞋子内,常有钉尖露出日子容易勾丝对落入鞋内的石粒要及时消除。手脚指甲过长尖和脚掌皮肤粗糙,也是造成打底裤抽丝的常见原因,应当经常修剪。

2、延伸寿命

有一个延伸应用寿命的好办法,打底裤在穿用之前连包装一起放进冰箱冷冻库中冰冻24小时以上,然后直接取出,自然解冻后,低温会转变尼龙丝的化学特征,使其耐久度进步很多,穿上时就比拟不会脱线了。

3、洗涤

洗涤打底裤时,尽量要选择温水手洗。切忌不要丢入洗衣机内清洗,洗衣机飞速旋转的波纹会使打底裤遭到剧烈破坏,致使打底裤失去应有的弹性和光泽。

如果要用洗衣机洗涤,最好先把打底裤放在一个纱质的网袋中,然后放入洗衣机清洗。如果用手洗,切忌用硬肥皂打磨或撒上洗衣粉搓揉,最好用洗涤剂以手轻揉。

(0)
上一篇 2022年7月3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