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丑还需多读书?人丑就要多读书怎么反驳

  都说人丑就要多读书,实际上,我在照镜子时,意识到这是一句冷笑话。

  低质量的阅读并不能增加任何人的内涵,而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时代,不加选择的阅读更是会大量消耗你的时间和脑力。

  所以,如果你认同阅读能开阔思维,能使人进步,能让你变得更好,可以继续看完这篇文章。如果你认为阅读无需提升自我,现在就可以关掉窗口了。

  在移动终端爆增的今天,碎片化阅读已成为普遍的阅读现象。乐观的看法是依赖于互联网的支持,人们获取知识的效率更高、更快、更简单;悲观的看法则是碎片化阅读浮光掠影,错杂肤浅,知识未到沉降到阅读者的脑海里,反而因为频繁接触杂乱信息损伤记忆力。

  这两种说法都是有根据的。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泛滥成灾,过度传播带来的渣滓信息占据着主要的传播比例。你可能会因为一个平实的标题而错过一篇好文章,也会因为一个劲爆标题误入一篇垃圾文章,而普通人每天阅读数量是有限的,你阅读很多垃圾碎片化信息,既不能增长知识,反而浪费宝贵时间。

  如何在碎片化阅读中沙中拣金,避免被垃圾信息拉低智商,就需要阅读者有着清晰的辨识能力。

  但想要辨别什么是好文章,并非嘴上说说那么容易。

  我们绝大部分的文化形成是有差异化的,这些差异化特征又不断被人性弱点所控制,也就会影响我们的阅读选择。

  比如,一个喜欢看《男人装》官方推送文章的人,他可能同时会喜欢看明星秘闻、八卦艳传,顺带着还喜欢看两性关系、两性技巧类文章,这就是阅读偏好问题。正如文艺青年们会喜欢清新励志等文章,家庭煮妇会喜欢家装和做菜的文章一样。但最常见的阅读问题出在无意识阅读和已知阅读信息两个方面。

  无意识阅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无意识的影响,阅读碎片化文章的人大多数人没有清晰的阅读动机,多数情况下是眼睛看到哪里就点进去,反复如此,让他点进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该文章标题过于吸引人,或者标题中的某个关键词让他心动,实际上这种阅读是随机的,被动的,消耗的时间却是绝对的。无意识阅读甚至无需举例,反思一下你最近点击过的朋友圈文章就可以了。

  已知信息阅读:即使是经常阅读的朋友,你可能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已知信息阅读。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你总会被同一类型和观点相似的文章所吸引,甚至主动寻求同一类型的文章阅读,在这个阅读体验中,由于作者的观点和你内心的认知相近,你的阅读体验处在一种舒适思维里,你通过阅读坚定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对作者的认可潜意识里完成自我赞赏。这种心理现象很微妙、很隐匿,以至于有主动寻求阅读动机的朋友也在已知信息阅读的圈套里不能自拔。

  相比纯粹的无意识被动阅读,已知信息阅读的质量会高很多,但由于一直在舒适的已知区域思考,并不利于增长知识。增长知识的文章,会逼着你逃离熟悉的思维区域,让你接触到崭新的东西。这就涉及到识别优质好文的铁律:知识点。

  1知识点

  并非只有教材书才有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优质的碎片化文章也都有自己的知识点,俗称干货。

  我曾经有一种体验,花半小时看成语大辞典,都比在微信上阅读三小时公众号文章强,因为成语辞典里有很多知识典故。

  一篇优质千字文里必须是要有知识点的。这个知识点可以是构架起整个文章的核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新名词,新概念。

  比如我在博客读物理学家万维钢先生写的《说服别人有多难》一文,里面提到一个“确认偏误”的现象,这个现象是指一个人一旦相信什么东西,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强这种相信的信息,最后忽略事实真相。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点。“确认偏误”可以解释你为什么认为自己的偶像是完美无缺的,甚至不断找美化你偶像的相关新闻。也可以解释你对一个明星有偏见时,会不断搜集和关注TA的丑闻,而对TA的优点视而不见;甚至也可以解读网络论战时忽视对方证据,只相信自己搜罗的信息。我们权且不管明星好坏,当你见到这个词并联想到生活的具体事件时,这就是一种收获。

  在万维钢先生的另一篇有关励志的文章里,我读到积极反馈和走出舒适区两个知识点。

  积极反馈可以增强做事的信心,改善做事的耐力。积极反馈的原理告诉我,当你做一件事情时,越快得到反馈,你就越有信心,耐力消耗越少。

  例如减肥,你如果每一天都看到体重称的数字在变小,你就会信心大增,耐力时间也随之延长。但若换成一个月才称一次体重,你起码要29天才能看到自己的减肥成果,而在结果出来之前,你不知道成果如何,搞不好就中途而废了。

  而’走出舒适区’则是让我知道,如果你持续在你的舒适区里活动,不管是练钢琴、还是阅读,你的能力都不会有升华,因为舒适区里都是你所熟悉的东西,《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在舒适区域里也会成为无效的谎言。

  显然,这些知识点和那些老生常谈的努力啊奋斗啊并非而一回事,而是运用行为技巧改善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弱点。

  再比如我看到一篇关于走正步的文章,作者认为走正步是一种累赘原理,是用累赘的身体行为建构一种集体存在的方式,上级通过这种低效的、愚笨的累赘行为检验属下服从状态,看士兵是不是接受控制。透过这个现象,你可以发现,越是把累赘行为的形式做的夸张的组织,其专制文化就越浓厚。

  能把一篇千字文融入干货信息,让阅读者受益,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一些优秀的作者,会在一篇文章里埋伏多个知识点,几百就会出现一个文字彩蛋,那,这篇文章就很牛了。

  能阅读到有知识点的文章,会增加你的知识容量。当你吹牛逼时,还可以秀一下,让话题更有含金量。上面这些知识都是我通过碎片化阅读得到的知识,是不是觉得挺好玩呢?

  2逻辑、趣味、善意

  知识点是优质好文的必须元素。而其次的标准是逻辑、趣味、善意。

  为什么要把逻辑,趣味,善意放在一块儿说?相比知识点的重要性,个人认为这三者的重要性旗鼓相当。但相比知识点来说,比较次要。

  (1)逻辑:材料和知识点构成文章逻辑的硬材料,一篇干货文章不可能绕开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逻辑规范下,作者会用很多证据来验证观点,强化知识点的正确性,有了逻辑的秩序规范,知识点会催化观点,并让整篇文章严谨有序。这不但能正确引导我们刚刚学习到的知识点,还能帮阅读者建立起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你自身就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看到一些知识点,自身也能建立思考模式,延展该知识点的功能信息。

  (2)趣味:文章的趣味分别写作方式有趣和内容有趣两部分,都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写作境界。

  文章的趣味性读之令人愉悦,若是兼妙语如珠,观点新奇于一体,那简直是一场舒爽的心灵SPA 。但趣味是个很主观的感受,不能量化,也没有特别的标准。六神磊磊、龅牙赵、和菜头等人的文章趣味性都蛮高。六神用金庸的人物解读一切,和菜头总是把自己扮成怪蜀黍调戏网民,在阅读中得作者趣味之万一,也是心灵奖赏。

  (3)善意:关于“善”的观点,我迟疑要不要把它写出来,我真担心你们把我比做道德婊和白莲花,毕竟我是个爷们。

  我所理解的善意更接近一种对读者负责的潜在价值观。而在价值观方面最容易出现偏差的文章类型出现在男女情感方面。

  曾有自媒体作者为了吸引某一类女粉,专作病态文章,他输出的价值观永远都是男人应该无微不至地呵护女人,比爹慈祥、比妈细腻、思想上协同、经济上供养,把女人从精神上塑造成贫血、小脚的寄生虫,很多女粉崇拜,这本质上不利于正常女性的心理调节。

  相反再看自由主义作家木子美和连岳,木子美极致的实用主义思维,常会令人觉得过于尖刻,但是她本质上不偏不倚,她不讨好咨询她的粉丝,而是一语道破TA们的私欲,最后再给一个实用主义的回答,连岳也是如此。他们都能把每个人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格完成的个体对待,这本质上是对个体的尊重,也是对个体价值观的良性引导。

  总结来说,知识点决定文章质量,逻辑决定文章严谨,趣味决定阅读的愉悦,善意激发人的正面思维,虽然这不是绝对的,但大抵如此。

  当然,碎片化阅读也是很有局限的。如果想学习更专业的知识,还是选择专业教科书吧。专业的教科书代表了一个行业的顶级知识成果,如果想对某一学科进行深入了解,阅读教科书是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只是,也有例外,比如官方提供的中国现代史。

(0)
上一篇 2022年7月6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