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动物没有方向感(最没有方向感的动物是谁)

带娃一段时间后,我产生了一点困惑:虽然咱们中国社会很讲究集体精神,比如在传统教育体系里会从纪律、规则上要求孩子的言行,幼儿园要求上课坐端正、回答问题要举手,但是对于集体的意义和价值,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没有涉及太多。

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契机来教会孩子如何理解集体这个概念。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群居的动物》,可以用绘本的方式,从幼儿园阶段一定程度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波兰的乔安娜·热扎克,她是一位插画家,同时也是平面设计师,长期生活在巴黎。可能正是这些背景,让这本作品显得与众不同:每页不论是色彩还是构图,极其具有设计感,如果摆在墙壁上作为油画,也毫无违和感。整本书介绍了16种群居动物,这里面既有我们常见的大雁、狼群,也有国人不太熟知的狒狒群,更有日常见过却不知名的椋(liáng)鸟群。

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选材,虽然标新立异,却不会过于生僻(曾经读过一套动物方向的科普绘本,可惜里面很多动物实在太稀缺了,很多动物的名字都是生僻字,而且没有注音,不够友好,而本书会考虑到日常使用环境,将部分生僻字标注好拼音,这里得手动表扬一下译者魏林)。

翻开第一页,是一群椋鸟在电线上三五成群地闲逛,这一幕分分钟将我带入童年时空,那时候天正蓝,花正香,高大的梧桐树旁,稀落的电线杆上停留着若干椋鸟。

那时候的我只知道麻雀,还不知椋鸟为何物。

一直到看了这本绘本,才知道原来城市里经常出现的鸟群,其实是椋鸟为主,因为城市的温度适宜,食物供应充足,因此它们喜欢栖息在城市,而且椋鸟群中往往没有领导者,所以任何一只椋鸟都有可能导致鸟群行动出现变化。

绘本中的椋鸟形成了独特的队形,左侧背景是一轮太阳,颜色被作者用黄色色块代替,如同傍晚时分的落日一般温暖。最有意思的是椋鸟的眼睛,每只椋鸟的视线方向均不相同,乍一看,似乎每只椋鸟都在斜斜地注视着某个方向,结合它们的天性,默默契合了“每只椋鸟都有可能导致鸟群行动出现变化”的设定。

从椋鸟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即便是在群居动物里,也有着可以保存个人特性的可能性。从这一点入手,可以启发我们和孩子探讨:如何在融入集体的同时,不丢失个人特点。

另一个让我意外的群居动物,是帝企鹅。这一章作者的标题是“把孩子放在‘幼儿园’,父母才能安心觅食”。

一群可爱的小帝企鹅正面对着读者,靠上方位置是一只成年体态的帝企鹅,平时帝企鹅会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一只成年帝企鹅照看,自己出去寻找食物。

于是小小的帝企鹅们会低着头围成一团,既可以解决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也可以互相取暖。

最让我感动的是,原来为了避免最外层的帝企鹅被冻伤,所以小帝企鹅们会不断变动位置,里层帝企鹅会轮流到外围来替换小伙伴。这种互相抱团,利己利人的生存状态,非常适合给孩子解释集体的价值。

“在森林中患难与共”的狼群,是另一个有意思的案例。

作者用天蓝色作为夜晚的背景色,黄色月牙形的月亮,用拟人的形态面对着一群狼,这些狼的色彩和月夜相近,少了几分野兽独有的凶恶,多了几分调皮可爱。

书中提到,原来在狼群里会以家庭为单位,一般是一对父母照看一群幼狼,父母负责狼群的迁徙。等到幼狼逐渐长大,他们开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比如照顾其他更小的幼狼,也有的幼狼选择离开狼群,寻找自己的伴侣开始新的一生。

都说生命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狼群的特性正好契合了这句话,每个父母尽自己所能照看孩子,看着孩子们逐渐长大,最终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找到自己在集体里的位置,开始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他们有可能留在我们身边,也有可能选择离开原生家庭,去新的集体里寻找自己的人生。

不知道狼群里的父母是如何看待成长,对于我们来说,狼群的故事很好提示了一个问题:不论我们多么不舍,孩子总归是要长大的,总是要离开我们的小家庭,进入外界大集体,因此我们能做的唯有在幼年时期保护好他们,在成长路上教会他们如何和他人相处,锻炼他们各种能力,引导他们用正确的姿势应对未知的挑战。

《群居的动物》这本书,既可以了解动物界的各种群居习性,也可以享受美好画面沁入心脾的舒适,更能带来关于集体的思考。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