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为什么贵(徕卡中国总部)

我不建议你买徕卡。从答题历史来看,我否定了Q适合初学者,也不推荐别人买m。

抛开品牌、人文、道德这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我想从纯技术和工程的角度谈谈徕卡。徕卡的产品战线很长,所以我们来谈谈M系列。

徕卡M相机上方有一个小窗口,就是取景器窗口。因此,徕卡M相机是一款旁轴取景器相机。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框架系统。徕卡M的取景系统还包含一个测距系统。这是一台联动测距相机。

资深法师说,你真正的旁轴相机可能不是真正的高精度测距仪相机。

测距仪的意思是测距仪。测距仪相机真正的意思不是有旁轴取景器的相机,而是有测距仪的相机。

首先,你需要熟悉人们的眼睛。人眼分辨2点和2线的能力略有不同。

视网膜的中心是分辨率最高的黄斑。它覆盖着六边形蜂窝状锥体细胞。六边形对应的边距是p值,大约是0.005 mm .如果眼睛的焦距f=15mm。人眼对两点的极限分辨率可以表示为:

该值相当于1\’08 \”的角度,大约为1 \’

每个细胞只要有一部分接受到光,就会受到刺激。从下图可以看出。A1-A2细胞不被刺激,而A3-A5细胞由于一部分光被刺激,所以A1-A2和A3-A5之间会出现亮度的梯度差,其宽度为e,交错量e的取值公式如下:

然后把E代入下面的公式。

可见人眼对双线错位的分辨力几乎是双点的三倍。我们称这种能力为游标视敏度,简称副尺视力。

获得这种能力的代价是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来支撑。

真正意义上的同类旁轴相机(徕卡M、布朗尼卡RF、乔司RF)也需要用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比如尝试使用上图中的以下一种方法来对焦。总之,不经过一些训练真的发挥不了高级相机的作用。

上图:实像类型

上图:虚像型。几乎所有的国产旁轴相机都是这种类型。对比光学结构。

分段,突出重点:要实现上面这一步,从测距仪上取真实的距离图像,然后叠加在取景器上,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众所周知,M3是徕卡M模式的创始人。M3是如何做到这一步的?

我发现了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M3测距仪和取景器组合就是这样一种结构。非常复杂。

成本如此之高,连徕卡都负担不起。因此,下面有一个简化的M2测距仪结构。

这个结构一直延续,今天的M10也是这个结构。

即使结构如此简化,仍有一些零件很难加工。右边的微型屋脊棱镜是一个难点。

据我所知,当龙腾还是RF的取景器时,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很久。

因为难加工,即使在今天也难加工,所以贵!

为什么要用测距仪?

到目前为止,最经典的测距相机是徕卡的M系列,徕卡的M系列相机的测距方法属于最经典的三角测量法。关于徕卡M型的测距精度,我曾经写过一篇专题文章。当然结论是1号,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我再把之前几篇关于测距系统的文章精华浓缩一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物距r趋于增大时,角度测量误差增大。好在景深和r的平方成正比,所以理论上三角测距对于相机来说还是比较实用的方案。它仅对相对较短的距离测量有效。

L是测距基线(上图中的L)。基线越长,准确度越高。假设取景器放大倍数为m,这里也引入了有效基线的概念。

有效基线ML=取景器放大倍数M x L

有效基线的长度是决定测距精度的保证。此外,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人眼的分辨能力。

侧视摄像机的基线长度很容易测量。只要有一束激光束反向射入目镜,激光束就会同时从测距仪窗口和取景器窗口射出,两束激光束之间的距离就是基线长度。

上图为龙腾布朗尼卡RF的测距仪在进行基线探测。

那么激光射入老款单反的取景器会怎么样呢?我也在书里找到照片。是旧书,照片太模糊了。实验用的是尼康FM,镜头会发出两束激光。这两个激光是单反的测距基线。它们是由分光棱镜形成的。

对!单反也需要测距,有基线。对应的基线计算公式如下:(找一个非常珍贵的单反激光测试,测量尼康FM相机的基线。结果基线真的存在,透镜发出的激光分成两束。两个光束之间的宽度是基线)

不管你用过尼康FM2,美能达X700,还是海鸥DF,在取景器里看到都不会忘记!对!分裂棱镜!

L=2(n-1)af

n是分离棱镜材料的折射率。

a是分离棱镜的顶角。

f是镜头焦距。

因为从现在的数据确实找不到单反测距存在基线的证据。好在古籍中有一张依稀可辨的照片。图中两束激光束从尼康FM配备的50mm镜头射出,两条线的宽度就是它的测距基线长度。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找不到图片?

不管这个公式怎么算,我们都会发现N和A都是常数,只有镜头的焦距是变量。让我们试着用一个最常用的50毫米焦距来代替。此时基线只有8mm左右。这和旁轴测距的相机比起来,太短了!如果换成广角镜头,就说明没有对焦精度。当然,如果换上长焦距的镜头,单反的测距精度会突然提高。

所以单反虽然不是旁轴相机,也可以看作是变形的测距仪相机,但是在使用135mm以下的焦距时,测距精度更低。

没完没了!我们来看看单反在AF时代的表现。

典型的索尼现代AF数码单反结构图。自动对焦模块(AF模块)藏在哪里?熟悉的朋友都知道,在镜盒底部,那个AF传感器是。

原理和实用模型?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现代一脉相承,不断改进,原则上一直没有突破。

这就是相位法。

上图是1979年上市的宾得ME-F自动对焦单反的TTL -EFC原理。宾得和目前的自动对焦型号之间唯一的原则差异是宾得使用了自动对焦分光棱镜,而美能达a7000使用了一对分光镜头。

很多人认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自动对焦单反是1986年发布的美能达a7000。在此之前,很多公司已经发布了自动对焦相机,其中自动对焦单反也不少,甚至徕卡也发布了样机。但都没有成功占领市场。这样看来,单反使用的自动对焦原理也差不多,今天依然如此。

无论系统如何升级,都需要用分光透镜将光束分成两束,再用CMOS或其他光敏元件分析两束的相位差。

只要知道分束透镜的焦距(等效顶点高度)、材料的折射率和透镜的焦距,就可以计算出单反测距基线的长度。虽然没有第一手资料,但是从元件的大小可以推断出这个分束器的顶角高度并不比30年前的单反分束棱镜高,材质和n=1.5左右的材质差不多,物镜焦距为50 mm,代入上一部分的公式。

L=2(n-1)af

n是二向色透镜材料的折射率。

a .将分光透镜转换成分光棱镜的顶角

f是镜头焦距。

基线的长度l不会超过10mm(实际上还是8mm左右)。

结论:旁轴相机的对焦精度比单反相机高很多!

现代的自动对焦单反不是测量距离,而是检测对比度。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而且单反对对比度的精度检测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精准。

除了精确的镜筒配合,请注意镜头卡口的缝隙,这是为了耦合机身的测距杆而留的。

但是精密测距仪需要和镜头联动。所以M形镜头和机身之间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联动系统。所以M型相机真正的名字应该是联动测距仪和旁轴取景的组合系统相机。这么长的名字!

打开机身,卡口上方12点位置的小圆柱就是机身的测距连动杆。今天的M型和当年的M3一模一样。

还有一个结论:

除了合理的结构和原理精度,只有精密的加工才能保证对焦的精度!

所以徕卡M系列会很贵!

如果换成M3结构,会更贵!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同类的M系列。

上图是1米基线的手持测距仪。(现在还在用)

3m基线测距仪不能用手携带,只好带上船,但是精度高很多。

上图是二战时波兰一艘驱逐舰上的测距仪,基线更长。如果你读一下战争史,你会发现基线十几米的光学测距仪出现在大型战舰上并不少见。

让我们看看常见的三角相机,徕卡M型基线排名,只有在中间位置。

第15届徕卡CL物理基线31.5毫米放大倍数0.6有效基线18.9毫米

第14届福伦达R/ Lulai 35RF物理基线37毫米放大倍率0.7有效基线26毫米

第13届美能达CLE徕卡M有效基线29毫米

第12届徕卡M6/M7/MP(.58)物理基线69.25毫米放大倍率0.58有效基线40.17毫米

第11名柯尼卡乔司HEXAR射频物理基线69.2放大倍数0.6有效基线41.5mm

第十个徕卡M8/M9/M240(.68)物理基线69.25毫米放大倍率0.68有效基线47.1毫米

第9名佳能7物理基线59MM放大倍率0.8,有效基线47.2 mm。

第八位徕卡M2/M4/M5/M6(.72)物理基线69.25毫米放大倍率0.72有效基线49.86毫米

第七蔡司益康ZM实测基线75mm放大倍率0.74有效基线55.9mm

第六徕卡III物理基线38放大倍数1.5有效基线57毫米

第五名徕卡M6/M7/MP(.85)物理基线69.25放大倍数0.85有效基线58.56毫米

并列第四名:佳能VT物理基线长度43MM,最大放大倍数1.4,有效基线60 mm。

尼康S2和S3早期型号的物理基线是60毫米,放大倍数是1。

第三名CONTAX II III基辅物理基线98MM,放大倍数0.63有效基线61.74mm

第二个徕卡M3/MP(.92)物理基线69.25毫米放大倍率0.92有效基线63.71毫米

第一名佳能VI L物理基线43MM最大放大倍数1.55有效基线66.5mm

但根据计算,日本相机设计的前辈岩国高村先生表示,由优秀摄影操作的徕卡M3的测距精度,可以与最佳观测者操作的长门战舰15测距仪相媲美。显然,徕卡M型测距的精度不仅来自于基线长度,还来自于真实图像结构引起的视觉差异。(回顾视网膜的首要原理)

你可能没用过基线长度排名第一的佳能VI L。但我想告诉你,佳能VI L侧重于虚像,而徕卡始终坚持侧重于实像。

我还想补充一些关于M机身的问题。

为什么徕卡-泰利特135毫米有一个奇怪的光圈?

我想明确的回答你:对于旁轴测距相机的镜头设计,基线是非常具有决定性的。众所周知:

清晰照片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景深的绝对值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5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5日

相关推荐